吕晓江,皮光环,刘崇海,吴 春,许玉霞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四川南充 637000)
·经验交流·
单纯性肥胖伴哮喘患儿自身BMI变化对哮喘发作的影响*
吕晓江,皮光环,刘崇海△,吴 春,许玉霞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四川南充 637000)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伴哮喘患儿自身BMI变化对哮喘发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 年 5 月至 2014年 5 月就诊于本院儿科哮喘专科门诊的患儿102例,随访1年,经减肥治疗1年;减肥前后收集雾化次数,用药情况,发作情况,体质量及身高情况并根据患儿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进行疗效评估。将收集数据分为健康组(随访前)、健康组(随访后),肥胖组(随访前),肥胖组(随访后)。结果肥胖组治疗前后在哮喘控制,呼吸道感染次数,雾化次数,急诊就诊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全身激素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健康组治疗前后在呼吸道感染次数,雾化次数,急诊就诊次数、全身激素用量及哮喘控制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在呼吸道感染次数,雾化次数,急诊就诊次数、全身激素用量及哮喘控制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可能是影响哮喘患儿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减肥降低患儿体质指数可以改善肥胖患儿哮喘的治疗效果。
哮喘;肥胖症;体质量指数;治疗效果
肥胖和哮喘是儿童人群中的常见病。目前我国学龄儿童的肥胖率约为8.9%,儿童哮喘患病率约为3.3%[1-2]。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哮喘发病率及肥胖常出现同步增长现象[3]。儿童肥胖伴哮喘患儿数量迅速增高的势头在我国已经形成,但目前相关的研究多集中于成人,涉及儿童较少。因此,本研究拟以肥胖伴哮喘患儿自身BMI变化与哮喘控制情况作为观察指标,探讨BMI在患儿哮喘治疗中的影响。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 2013 年 5 月至 2014年 5 月就诊于本院儿科哮喘专科门诊的患儿102例。纳入标准:(1)根据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组颁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质量、肥胖筛查BMI 分类标准》[4]诊断为肥胖;(2)根据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版)诊断为哮喘[5],处于哮喘慢性持续期的3级及以上哮喘患儿;(3)年龄6~10岁。(4)行相关检查后均无其他急慢性疾病。该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获其本人及监护人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进行吸入技能相关训练,在能正确熟练掌握吸入方法后,给予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250 μg),早晚各1次。对有过敏性鼻炎患儿,采用鼻用激素(糠酸莫米松比喷雾剂,1天1次),孟鲁司特钠(5 mg,睡前服用)治疗。对入组患儿严格按照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版)中大于或等于6岁儿童哮喘的长期治疗方案,每1~3个月审核1次治疗计划,按照病情控制状况适当调整治疗方案。
表1 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比较
a:P<0.05,与健康组(随访后)比较。呼吸道感染次数、雾化次数、急诊就诊次数、全身激素用量均为1年随访记录总量;全身激素用量以泼尼松量统计。
1.2.2随访 每2个月随访1次,收集患儿哮喘症状控制情况(雾化次数、用药情况、发作情况)体质量及身高情况。并根据患儿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进行疗效评估:满分为 25 分为完全控制,20~24分为部分控制,低于20分为未控制。收集数据,将患儿数据分为肥胖组(随访前),健康组(随访前)。随访1年后,建议家属给予患儿饮食疗法及运动疗法进行治疗单纯性肥胖,暂不使用药物减肥疗法,仍继续使用药物控制哮喘。再次收集数据,将患儿数据分为肥胖组(随访后),健康组(随访后)。
2.1肥胖治疗结果 治疗后,102例患儿BMI正常22例,仍有68例患儿仍肥胖。其余12例患儿退出试验,7例患儿因随家属工作变动退出本研究,其余5例患儿在随访中出现肾病及血小板减少。
2.2治疗1年前后相关指标的比较 治疗1年肥胖组(随访前)和健康组(随访前)哮喘控制情况、呼吸道感染次数、雾化次数、急诊就诊次数及全身激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随访前)与肥胖组(随访后)哮喘控制,呼吸道感染,雾化次数,急诊就诊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全身激素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健康组(随访前)和健康组(随访后)呼吸道感染次数、雾化次数、急诊就诊次数、全身激素用量及哮喘控制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两组在呼吸道感染次数、雾化次数、急诊就诊次数、全身激素用量及哮喘控制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肥胖与高血压、COPD及哮喘等多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目前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肥胖显著增加了哮喘的发病率,GINA也将肥胖作为哮喘独立危险因素。但肥胖对哮喘的影响机制仍未明确。
Ballantyne 等[6]研究发现肥胖导致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而血浆脂联素具有抑制非嗜酸性细胞和Th2淋巴细胞的表能力,这就导致肥胖人群肺部非嗜酸性细胞和Th2淋巴细胞的表达增高,从而使哮喘更易发生。而肥胖导致的高白细胞介素表达也是哮喘更易发作的原因之一[7]。同时肥胖机体的脂肪组织分泌大量的瘦素,其分泌的瘦素作为促炎因子存在,不仅通过促使肺泡表面物质合成增多、刺激机体释放IL-12、IL-17、IL-1b等各类炎症介质间接影响肺功能[8],还可以帮助调节副交感神经和气道口径直接影响肺功能[9]。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减肥治疗后,BMI正常的患儿较仍肥胖的患儿哮喘控制率明显上升,这同时其哮喘控制率比未减肥时也明显上升。表明肥胖是导致哮喘控制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也说明通过减肥可以达到有效控制哮喘的目的。这与国外研究表明肥胖伴哮喘患儿更不易控制哮喘的发作的结论类似[10],其机制可能而减肥可能导致脂肪细胞的萎缩,从而分泌瘦素、低血浆脂联素及神经调节等功能减弱,改善肺功能,使得哮喘更易控制。
肥胖经过多途径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6-10],是哮喘伴肥胖患者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的病理学基础,而反复感染,也是哮喘反复发作的诱因[11]。这种肥胖与哮喘间的恶性循环,致使哮喘伴肥胖患者的哮喘反复发作。本试验显示经过减肥治疗后,BMI正常的患儿哮喘控制过程中上呼吸道感染次数、雾化次数等均低于减肥治疗前和仍肥胖的患儿未减肥时,这表明通过减肥可能终止这种恶性循环,从而使哮喘更易控制。
本试验通过对患儿1年激素使用量的对比发现,两组患儿在减肥治疗前后其全身激素使用量都有明显减少,可能是因为哮喘患儿长期规范化的哮喘治疗有助于全身激素使用量的减少。但同时发现减肥治疗后,BMI正常的患儿的全身激素使用量明显低于减肥者治疗前和仍肥胖的患儿的使用量。其机制除与免疫紊乱引起哮喘病程迁延不愈有关外,还可能因为肥胖儿童的临床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与正常体质量儿童的不同,导致了肥胖和非肥胖患儿之间疗效的差异[12]。 除此之外,国外也有研究表明肥胖患儿支气管与肺组织发育不一致,也会使非肥胖患儿对吸入性激素反应比肥胖哮喘患儿更敏感[13]。
总之,本研究显示,肥胖可能是影响哮喘患儿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减肥降低患儿BMI可以达到改善肥胖患儿哮喘的治疗效果。但是本研究随访时间较短,大量的患儿并未有减肥成功,以后还需长时间的随访跟踪及更大样本的数据证明。
[1]聂晓娟.儿童青少年超质量肥胖现状及成因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5):568-570.
[2]Chen ZH,Wang PL,Shen HH.Asthma research in China:a fiveyear review[J].Respirology,2013,18 Suppl 3:S10-19.
[3]Bruske I,Flexeder C,Heinrich J.Body mass index and the incidence of asthma in children[J].Curr Opin Allergy Clin Immunol,2014,14(2):155-160.
[4]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质量、肥胖筛查体质量指数值分类标准[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7-102.
[5]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0):745-750.
[6]Ballantyne D,Scott H,MacDonald-Wicks L,et al.Resistin is a predictor of asthma risk and resistin:adiponectin ratio is a negative predictor of lung function in asthma[J].Clin Exp Allergy,2016,46(8):1056-1065.
[7]Marijsse GS,Seys SF,Schelpe AS,et al.Obese Individuals with asthma preferentially have a high IL-5/IL-17A/IL-25 sputum inflammatory pattern[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4,189(10):1284-1285.
[8]Assad N,Qualls C,Smith LJ,et al.Body mass index is a stronger predictor than the metabolic syndrome for future asthma in women.The longitudinal CARDIA study[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3,188(3):319-326.
[9]Emilio AS,Tiffany Z,Charles W,et al.Inhibition of leptin regulation of parasympathetic signaling as a cause of extreme body weight-associated asthma[J].Cell Metab,2013,17(1):35-48.
[10]Vermette A,Boulay ME,Boulet LP.Discrepancies between asthma control criteria in asthmatic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obesity[J].Obesity (Silver Spring),2016,24(9):1854-1860.
[11]Huang YJ,Nelson CE.Airway microbiota and bronchial hyperresponsiveness in patients with suboptimally controlled asthma[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11,127(2):372-381.
[12]Ginkel MW,Hill KD,Becker K,et al.Drug dosing and pharmacokinetics in children with obesity:a systematic review[J].JAMA Pediatr,2015,169(7):678-685.
[13]Forno E,Weiner DJ,Mullen J,et al Obesity and airway dysanapsis in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asthma[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7,195(3):314-323.
R725.6
B
1671-8348(2017)26-3698-03
2017-02-28
2017-06-16)
10.3969/j.issn.1671-8348.2017.26.035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6ZA0227); 川北医学院重点项目(CBY13-A-ZD05)。
吕晓江(1985-),住院医师,硕士,主要从事儿科呼吸方面研究。△
,E-mail:liuchongha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