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安佳璐 通讯员 刘佩芬
心系夕阳,幸福从这里起航
◎本刊记者 安佳璐 通讯员 刘佩芬
戎永岳慰问敬老院老人。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走进岱山县高亭镇机场社区南浦养老服务中心即将收尾的二期工程,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字画首先“闯”入眼帘,庄子的这句话下面配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怡然景色,正如这让人住得安心的养老服务中心,朴实无华而兼纳乾坤,处处洋溢着幸福的味道。“二期床位已经订出去一半多了,新一批老人们马上就能入住!”机场社区党总支书记戎永岳介绍道。
近年来,机场社区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600多人,占总人口数的23.5%。随着人口流动的加速,村里的青壮年更多选择外出务工,家里子女出门在外无暇顾及老人,日日独守“空巢”的老人谁来照顾?如何照顾?怎样照顾才妥善?这成了日日盘桓在戎永岳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於国华脑海里的难题。社区两套班子夜以继日地商讨、制定各种方案。摆在他们面前亟需解决的有两大棘手难题:一是资金,二是观念。资金方面,社区最终采取“集体经济+党建补助”的方式。於国华回忆,“起步阶段为了筹集资金,我们倾巢出动,没脸没皮地向各部门‘化缘’”。2014年8月,镇内第一所村级专业养老机构——南浦养老服务中心如期开业,投入资金约250万元。为了响应群众呼声,2016年1月社区又投资建设二期工程,两期总投资超过500万元,“我们的养老中心是实实在在的福利性质,对住进来的老人一个月只收取850元费用以维持日常运转成本。”戎书记说。资金难题圆满解决,万事只欠东风了。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中,将家中老人送去养老院或多或少会被贴上“不孝”的标签。这种根深蒂固的赡养观念随着养老服务中心第一批老人的入住而随之化解,“老人们住进去就不想出来,甚至过年都不想回家。”好事传千里,越来越多子女放下思想包袱,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慕名而来,这里成了机场社区见证幸福的党建阵地。
养老服务中心内部的布置,从扶手尺寸、饭盒设计,到楼梯设置、房间采光,方方面面无一不仔细考量了老年人的需求。记者来到这里的时候,只见几位老奶奶正坐在走廊里晒太阳、拉家常,其中最年长的吴奶奶已经92岁了,子女不在身边,外村过来的她是首批入住者之一。被问及住得是否舒心,吴奶奶说道,“真的要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我们的社区干部,之前我还有头痛的毛病,来了这里后再也没犯啦,你说神奇不神奇。”现场众人哈哈大笑。从老人们红光满面的精气神和笑脸中可以看出:幸福,绝非虚言。
在养老服务中心,党建的元素随处可见,党员志愿者们定期来这里向老人们奉献爱心。不仅如此,社区不断探索改进服务方式,除了养老服务中心这一“幸福根据地”,还专门打造了一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义务为全社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在党员带领下,更多的组织和群众也自愿加入其中,逐步形成了“勤建家园,心系夕阳”的党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