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时和共时视角看AB式英汉拟声词

2017-10-11 10:02吕莉
现代语文 2017年9期
关键词:拟声词语料库

摘 要:兼具象似性和任意性的拟声词在英汉语言中均有词汇化了的语言表征。本文以英汉对应较为常见的AB式拟声词“叮咚”为例,基于语料库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出发,探讨英汉拟声词“叮咚/Ding-Dong”在语音、构词、句法、语义、修辞以及语用等方面的异同。“叮咚/ding-dong”在英汉语不同的社会语境下遵循内在统一的语言理据,词汇表征中存在同音共指现象和类似的构词规律及语义成分,但各自也存在多义项、修辞和语用方面的特殊用法。

关键词:拟声词 “叮咚/Ding-Dong” 历时演变 共时对比 语料库

一、引言

拟声词的词汇研究与其他常规词类相比,并未受到广泛的关注。语言学家Saussure认为:拟声词的数量很少可以被忽略不计,因此它也不是语言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不具有代表性。但拟声词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英语拟声词的能指和所指是有关联的(薛宁地,2009)。近20年来,汉语拟声词的研究主要从六个方面展开:拟声词的性质问题;拟声词的归属及词性问题;拟声词的语音规律;拟声词的汉外对比研究;古汉语拟声词的专书研究;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吕叔湘、朱德熙(1952)首次把拟声词划为单独的词类,并使用了“象声词”这一术语;还有学者总结出重叠式拟声词的一般规律(朱德熙,1982;马庆株,1998)。邵敬敏(1981)把拟声词按其语音结构形式分为三类,并就不同的类型探讨了其语法功能。总体来讲,相对于汉语的其他词类,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拟声词的研究是远远落在后面的。

英汉拟声词的词汇对比研究相对较少,其词汇起源、语言现象和普遍规律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庞林林(1995)探讨了汉、英拟声词的语音结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修辞功能和造词功能。文中作者总结出汉英拟声词构成格式共13种,其中“AB式”是汉语和英语共有的格式,汉英拟声词的音形义之间都有同音同形异义、异音异形同义和同音异形同义的关系。由于英汉句法结构有很大差异,英汉拟声词的词类归属及其句法功能有很大的不同。在语义层面,汉英拟声词存在语义转移现象,可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和修辞性转义(李国南,1999;2000)。总体而言,英汉语对应程度高的典型拟声词的全面考察涉足不多,因而词汇的综合性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应从各个维度来分析以总结出拟声词各项特征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特征在英汉拟声词“凝固成词”的语言演变过程中的贡献作用。

本文首先探讨拟声词“叮咚/ding-dong”的语言理据和语音词形特征,而后转向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拟声词“叮咚”的历时研究以及现代英汉语“叮咚/ding-dong”的共时研究,采用主流的语义成分分析法,对语料库呈现的语言事实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描述性和推论性分析,综合探究英汉拟声词“叮咚/ding-dong”在句法、语义、修辞以及语用等方面的语言特征,全面考察二者语言现象间的共性和个性。古、现代汉语参照了CCL语料库(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英语语料则来源于BCC(北语汉语语料库)和BNC(英国国家语料库)。通过古现代汉语以及英汉语的对比,为拟声词这一独立的词汇范畴提供从微观到宏观的词汇分析。

二、“叮咚”与“Ding-dong”的语音词形特征

《英语词源牛津词典》(Onions,1982)中提到,“拟声词”本身的意思是“造词”。拟声词首先是由说话人的自然感觉构成的,并通过听话人相似的自然感觉被理解而接受,然后逐渐地约定俗成为词汇成员(李镜儿,2006)。“AB式”的拟声词在英汉语中均相当普遍,英语:如ding-dong,ping-pong,drip-drop,tick-tack等;汉语如:叮咚、咔擦、滴答、扑通、扑哧等。其中汉语中的“叮咚”与英语“ding-dong”的语音形式最为一致。汉语“叮咚”的拼音即为“ding dong”,是典型的双声式双音节拟声词,有两个音节,其声母相同;英语的“ding-dong”也是双音节单词,有两个元音且辅音相同。二者也均可称作“迭韵拟声词”,即各成分中音节的首音和尾音相同,但韵不同,且第一个韵为高元音,第二个为低元音,形成跌宕起伏的效果。

“叮咚/ding-dong”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象似性程度高,音义关系密切,与其所指称的对象有必然的相关性。又因为“叮咚”声在英汉语的语音系统中能够用已有的音位音韵来表征,所以产生了相应的拟声词汇。但由于英汉语语言文字系统的差异,英语直接以字母的形式构词,而汉语则以“形声”的汉字构词法在符號语音的基础上赋予了“ding dong”以字的形式,即以“丁”“冬”为音,以“口”字旁为形表示是发出的声音。

从“叮咚/ding-dong”的语音和词形特征可知,拟声词具有符号选择的任意性的同时也具有相对的象似性,拟声词并不是绝对任意的,而拟声词由语音形式转变为具有词形特征的词汇表明拟声词遵循内在统一的语言理据,其音义之间也存在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叮咚”与“Ding-dong”基于语料库的其他语言特征

汉语“AB式”的“叮咚”可以扩展为“AABB式”的拟声词“叮叮咚咚”,或“ABAB式”的“叮咚叮咚”,但英语中没有这种情况。所以,为了与英语“AB式”的“ding-dong”相对应分析,在语料搜索结果中对非“AB式”的“叮咚”将不予考虑,英语中则使用复合词“ding-dong”进行检索。

(一)古代汉语语料“叮咚”的词条仅有14条,其句法功能归纳分析如下:

1.“叮咚”作动词,为谓语,以“名词+拟声词”的形式出现(6条)

(1)不多时,只闻环佩叮咚,兰麝馥郁。

(2)东宫弦索叮咚日,骨肉阴谋暗算时。

2.“叮咚”作副词,为状语,以“动词+拟声词”或“拟声词+动词”的形式出现(6条)

(3)樵夫抡板斧,斧砍木柴响叮咚。

(4)富有者遍身缀满了金铃,走起路来,叮咚作响,很是好听。

3.“叮咚”作形容词,为定语,以“拟声词+名词”的形式出现(2条)

(5)于是二人别了惜春,……忽听得叮咚之声。

以上古代汉语“叮咚”的句法功能类别和例子说明“叮咚”在古汉语中多作动词和副词,即充当谓语和状语的作用。作谓语时,是“叮咚响”的意思,照应发出“叮咚”的响声的事物;作状语时,是“叮咚地”的意思,可进一步解释为以怎样的原因或方式发出“叮咚”的声音;作定语时,则是“叮咚的”,修饰后面的名词“声音”,即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古汉语“叮咚”的语义根据词类和语境表达不同的意义,但基本语义成分是[+拟声,+物体碰撞]。此外,尽管不同的物体碰撞发出的响声不能与“叮咚”完全对应,但“叮咚”的象似性特征可以概括一类的物体发声。如例(3)中的“叮咚”描述的是斧头劈砍木柴的声音,而例(4)中的“叮咚”指的是金铃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前者的响声较为沉重,后者较为清脆,但两者都是物体碰撞致使声音的产生,区别在于前者隐喻樵夫砍柴的节奏感,后者则没有这类修辞手法。综上,古汉语“叮咚”主要出现在模拟物体碰撞发声的语境中。

(二)现代汉语“叮咚”的语料分析

现代汉语“叮咚”的使用频次远远大于古代,CCL语料库中得到的语料共有148条,滤去重叠的“AABB式”“ABAB式”“叮咚”之后,还留有105条。现代语料分析见表:

1.“叮咚”充当句子谓语成分的语料最多,表达的是“叮咚响”的语义。其中主要用来象征和描述自然现象中与“水”有关的事物的水流声,如:泉水、清泉、山泉、小溪等,形容其他事物声音特征的例子相对较少,如:风铃、古琴、杯盏、银镯子、驼铃等。

(6)气候温和,泉水叮咚,山花烂漫,绮丽迷人。

(7)同席觥筹交错,杯盏叮咚,笑语喧哗。

2.作状语的“叮咚”也比较常见,一般后接带有“响”字的动词词组,常以“叮咚作响”的句式结构出现于句子之中。这里的“叮咚”是修饰动词“作响”,此句式占“叮咚”作状语的句子的75%;也有句子直接使用“叮咚地”来描述事物动作发出的声音。副词“叮咚”一般理解为“叮咚地”发出响声,而不是其他响声,例如“咔嚓”。

(8)……有一眼泉水,清澈晶莹,叮咚作响。

(9)从长发上滴落的水叮咚地落进盆中。

3.“叮咚”作定语修饰名词,后多接“之声”等带有显性定语标记“的/之”的名词词组或“一声”“一响”等隐性定语标记的量化名称词,义为“叮咚的”,修饰声音,表征声音特征。

(10)……隐隐约约听得见“月亮的女儿”弹奏月琴的叮咚之声。

(11)推开小格子的玻璃窗,屋角发出叮咚一声。

4.现代汉语“叮咚”作名词充当句子主语或宾语的情况较少,所以纳入一类分析。这种情况下,“叮咚”前可接量化词或形容词对其进行限定和修饰,其语义为“叮咚声”,即指称象似“叮咚”音律的声音。

(12)京胡的高亢,月琴的叮咚,撩得过往者的嗓子痒痒的。

(13)化作晶晶春水,一点、一滴、一叮咚,溅在路巷的水洼中……

5.“叮咚”可单独成句,起独立小句的作用,以描述当时的声音场景。这类“叮咚”比较少,但经常被引用为门铃、广播提示音等的拟声词并在特定情境中由词成句,不具有词性归属。

(14)到门口又一门铃,叮咚,门一开传达室王大爷出来了,回来了仨儿!

(15)“叮咚—”,飞机上的广播里传出音乐钟声……

6.在很多歌曲、电影、书籍等文艺作品的专有名词里有“叮咚”二字,歌曲中一般是与“泉水”以及“响”搭配,名为《泉水叮咚响》,这类例子归入了“叮咚”作状语一类,原因在于歌曲名的命名一般也是遵照了语法规则的。因此,将专有名词类中的9个副词“叮咚”归为“叮咚”作状语类,该类增加后实际上有28条语料。

(16)音乐会演唱的《克拉玛依之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泉水叮咚响》……

(17)……使得“小海燕艺术团”“小明星艺术团”“小叮咚艺术团”“小白帆艺术团”以及各区、市的艺术馆健康发展。

例(16)较为特殊,“叮咚”作“艺术团”的同位语,共同组成一个专有名词,指称这个艺术组织,选择“叮咚”作为团名是社会团体对词汇选择的偏好,与叮咚的意思很少有相关性。还有文章名为《甘泉叮咚》,在这里“叮咚”与“叮咚”作谓语一类相一致。由此可以发现,专有名词中的“叮咚”可作成分多样,但总体案例较少,且可划分到已有分类中。

以上是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叮咚”的历时研究,从语言的演变过程可以总结出,“叮咚”在古代的用法相比现代较少,总体引用率较低;句法上均是主要作謂语、状语和定语,后期现代在古代语义[+拟声,+物体碰撞]的基础上加入了[+自然现象]的语义成分,适用于有关“水”的自然事物,如:泉水、小溪、浪花等。“叮咚”单独成句又是一现代新用法,该词的词汇化进程发展更为成熟,能够具体描绘与该声响有关的场景,加之通感的修辞效果,给文学创作等语用范畴带来了新的语言创造力。

(三)现代“Ding-dong”与“叮咚”的英汉语共时对比

英语“ding-dong”起源于16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是“din”和“ring”的混成词。本文主要聚焦于现代英汉语“叮咚/ding-dong”的共时语料对比,发现英语语料共有30例(其中BCC语料库5例,BNC语料库25例)。“ding-dong”在英语中可作名词(14例)、形容词(11例)和副词(1例),还可单独使用(4例)。

1.“ding-dong”作名词时是个多义词:本义:the sound made by a bell(铃声);隐喻义:any similar sound of repeated strokes(有节奏的声音);以及转喻义:a fierce argument or fight(激烈的讨论或争吵),通过杂乱无章的“ding-dong”声来借代嘈杂无序的争吵声。还有一个义项是“a silly or foolish person(愚蠢的人)”,这是人们根据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创造的新义,随后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18)It's extremely quiet at night,only occasional can be heard,but more beautiful voice of ding-dong from the spring.

(19)The team-mates,who played in the same position,then had a bit of a ding-dong.

(20)But after watching this ding-dong get elected twice and people wanting him to run for yet another term…

2.“ding-dong”为形容词作定语的频次仅次于作名词。同词汇化模式下的单词义项间具有联系,根据名词“ding-dong”的語义和具体语境可知,形容词“ding-dong”在例(18)中是“叮咚的”意思,而例(19)是“激烈的”意思。对在句中语义成分相近的语料进行归纳如下:

(21)Wonderful Music When I open the music box, I heard the ding-dong sound.

(22)While Aichi and Simon pursue a ding-dong battle in Asia…

3.“ding-dong”作副词修饰动词,一般是充当方式或原因状语。表示以什么样的声音特征来传播声波,抑或因怎样的振动而产生响声。

(23)Hearing the bells go ding-dong.Hearing the choir sing songs.Letting us know it's Christmas time for the world to spread love.

4.“ding-dong”在句中作为小句单独使用,无词类划分,通常用于门铃响起的情境。

(24)Standing on tip-trotters,they rang the bell.Ding-dong!No answer.

综上,现代英语“ding-dong”的词性类别和句法功能与汉语“叮咚”大多一致,均可作名词、形容词和副词,也可单独成句。区别在于二者拟声词“叮咚/ding-dong”的语法侧重点不一样,汉语倾向作谓语多一点,而英语主要是包含隐、转喻义的名词作句子中的名词性成分。二者共同的语义项是“叮咚/ding-dong”最初的含义,也是最贴近其语音特征的语义,即模仿物体碰撞或自然事物自发的响声;在修辞效果和语境的影响下,汉语中也有利用通感、移情等汉语修辞手法对“叮咚”进行创造性的词汇化应用,但英语“ding-dong”的语义范畴要比汉语广,它通过隐、转喻既可指物理现象的声音,又可比喻人文环境中人或事的抽象特征。

四、结语

英汉拟声词的词汇表征是有语言理据的,部分具有高度象似性,而非绝对的任意造词。应从历时和共时的多个视角出发,从语音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方面进行多维立体的综合分析,对拟声词“凝固”成词的过程和结果才有较为全面的认知。“AB式”拟声词有其语音特征和构词形式的共性和对应特征,以“AB式”拟声词“叮咚”为例,运用语料库先从历时角度出发,考察古、现代汉语“叮咚”的演变和延伸,以及这个词在语用方面的成熟度。而后继续对现代英汉语“叮咚/ding-dong”在句法、语义、修辞和语用等方面的异同进行归纳分析,结论是拟声词作为独立出来的词汇范畴,个案拟声词“叮咚/ding-dong”在英汉语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下遵循内在统一的语言理据,词汇化过程中存在同音共指现象和类似的构词规律和语义成分,但各自也存在多义项、修辞和语用方面的特殊用法。本文的局限性在于语料库的语料资源还不够全面,以及古英语“ding-dong”语料的缺省。之后的研究可以使用大型且全面的语料库进一步探究,并与古英语拟声词或其他语言作历时或共时比较,以发现拟声词这类词汇更为普遍的语言现象和规律。

参考文献:

[1]Langacker,R.W.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Berlin:

Mouton de Gruyter,2000.

[2]Onions,C.J.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Etymology[Z].

Oxford:Clarendon Press,1982.

[3]Saussure,F.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Roy Harris

(Translator)[M]London:Gerald Duckworth & Co.Ltd,2001.

[4]Talmy,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5]Talmy,L.Lexicalization Patterns: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A].In T.Shopen(eds.).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3: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57-149.

[6]薛宁地.拟声词与语言符号的相对任意性[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报,2009,(11).

[7]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8]朱德熙.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J].方言,1982

(3):174-180.

[9]马庆株.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

版社,1998.

[10]邵敬敏.拟声词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

57-66.

[11]庞林林.英、汉语拟声词异同浅析[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5,(4):38-44.

[12]李国南.汉英拟声词句法功能比较[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4):30-33.

[13]李国南.英汉拟声词的语义转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

(3):20-23.

[14]李镜儿.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2006.

[15]蔡基刚.英汉词义精确性及其对语境的依赖[J].复旦外国语言

文学论丛,2008,(1):111-119.

[16]董黎黎.现代英语拟声词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8.

[17]万石建.英汉拟声词对比[J].外语研究,2006,(5):23-26.

(吕莉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315211)

猜你喜欢
拟声词语料库
动听的世界
——积累AABB式拟声词
再说拟声词“”
浅谈形似、意似、神似指导下的中韩拟声词翻译——以《活着》为例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英文里的拟声词与重叠词
汉语拟声词与维吾尔语摹拟词对比浅析
基于网络语料库的“给力”研究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