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动词“来”的典型用法是: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在日常生活中,“来”有许多非典型用法,这些非典型用法中有许多是符合语用上讨论的“礼貌原则”的。本文对这些用法进行归纳,并用“礼貌原则”的理论具体分析这些用法。
关键词:来 语用 礼貌原则
一、引言
作为动词“来”的典型用法是: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和“去”相对)。这是对“来”最基本的定义,本文对“来”的探讨也主要以这一定义为基础。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来”有许多非典型的用法,如对话中常用到的:“你等等,我马上就来!”关于“来”和“去”的问题是复杂的,左双菊(2014)指出的,学界对“来”和“去”用法的讨论非常丰富,这些讨论主要集中在:参照选择、带宾情况、语义泛化及语用分析等方面,也有许多的研究是在这些大方向中,选择一个具体的小方向进行研究,例如左双菊(2014)“来”和“去”的换用考查。本文着眼于微观的研究,不对“来”和“去”做对比研究,而是就“来”的非典型用法进行细致的考察,并用“礼貌原则”的理论分析这些用法。
(一)本文讨论的范围
1.本文只涉及“来”表示真性位移的用法,张言军(2015)指出的:单独充当谓语或充当连谓结构的前项或后项,而用作趋向补语成分或构成复合趋向补语时均不考虑在内。
2.本文所讨论的“来”多是在对话语体中出现的,特别是在应允、回应、承诺类的语境中。例如:“你等一下,我马上就来!”
因此,本文涉及的语料大部分是对话内容,或直接引语的内容。如“我马上来”“我马上就来”“我马上过来”“我来了”等;还有一些是在网络媒体上流行的新用法。另外,为了便于表述,本文涉及的“说话人”均指交际中用“来”字回应另一方的说话者,另一方则为“听话人”。
(二)本文使用的语料
1.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2.现代汉语语料库
(三)本文涉及的主要理论
本文涉及的主要理论是“礼貌原则”,该原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李捷(2011)指出,Lakoff的“不要强加于人、给对方留有余地、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三原则;Leech的礼貌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论,本文主要涉及其中“尊重对方的正面面子,照顾对方的负面面子。”的部分内容。
二、“来”的非典型用法及其形成原因
“来”的非典型用法中,比较常见的是转换了位移的途径,即表示“从说话人所在的地方到听话人所在的地方”,简单地说,就是在该用“去”时用“来”。
“来”的这一特殊用法,和“来”字本身有很大的关系,也和“来”能实现“表述视点转移”这一特性有关。
(一)“来”的词义特点
左双菊(2011)指出,“来”是一个位移动词,有“往来”之义。宇大光(2007)认为,“来”的本义为“麦名”。由于长期的假借,古汉语中“来”字多表示“往来”之“来”,指由彼至此,与“往”字相反;而站在相对的角度说,“来”字又表示自此至彼,与“往”的意思相同。这样来说,“来”就有了“往”“来”二义。
因此“来”在许多时候可以代替“去”的使用,表示“从说话人所在的地方到别的地方”的位移活动。
(二)“来”使得言语表达更为礼貌,符合礼貌原则
“来”的这一非典型用法,与“去”相比,更符合语用上的礼貌原则。
李捷(2011)指出,根据面子论的论证,当“利益中心”最大程度地偏向对方,盡量使对方受益最大,语言上对对方越尊重、友善时,话语的礼貌程度就越高,言语行为也就越礼貌。文旭(2007)认为和“去”相比,“来”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使用“来”会突显运动事件中的“目标”。然而,在应允、回应、承诺类的语境中,往往“听话人”所在的地方就是“言语交际”的中心。表述视点的转移使“利益中心”也相应的转移。因此使用“来”能使听话人体会到说话人是看重自己和自己所表述的内容的,这就照顾了听话人的消极面子,使得听话人在交际中,心情较为愉悦,交际活动也就达到了更为和谐的效果。所以,在生活中,人们大量地在本该用“去”的地方用“来”。
三、“来”的非典型用法及其语用分析
“来”的选用,左双菊(2011)指出,往往和交际双方的社会权势、社会距离以及当下的交际语境有密切的关系。
(一)在交际双方权势、地位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使用的“来”
在应允、回应、承诺类的语境中,作为弱势的说话人常用“来”而不用“去”,表示对听话人高度的尊重。例如:
(1)响了几声,电话才接起来,那头响起珊珊有些迷糊的声音,想来,她可能是睡下了。“怎么?没吵醒你吧!”振南笑着说。“没,没有,南哥,这么晚了,找我有什么重要的吩咐吗?”珊珊姐一听是振南的声音,那半点睡意立马就被驱赶得一干二净。这可是头上的总BOSS啊!得靠他吃饭呢!“如果没什么事的话,你现在过来一趟。”“现在?呃……,我马上来 !”虽然不知道振南叫她干什么,但她是不会有什么异议的。
很明显的,这段语料中的听话人是说话人的上司。从语用的角度来看,我们发现,“珊珊”用“来”而不是用“去”来表述,能使上司对自己有更好的印象。“这么晚了”,她还是耐心地以上司的视点为自己表达的视点,能使得上司感觉“珊珊”是很认真的对待自己和公司的事的。“珊珊”在某种程度上,被自己巧妙的表述包装成了“无私奉献”的好职员。因此在这个交际过程中,她的言语行为是较为得体、礼貌的。
(2)波瑟芬妮不禁担忧地看着赫地司,喃喃念着:“那他什么时候才会醒?他的脸色那么苍白,真的能活下去吗?”珊雅特在这时站了起身。“帮我准备衣服吧!我要晨浴。”“啊!是……是的。”临走前,波瑟芬妮还依依不舍地一直看着他,好象五脏六腑都翻搅在一起,令她既痛苦又难受。“你慢吞吞的在做什么?”珊雅特在走出门后喊了一声。“是……是的,公主,我马上来了。”
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可以将以上对话转写如下:
波瑟芬妮:“那他什么时候才会醒?他的脸色那么苍白,真的能活下去吗?”
珊雅特:“帮我准备衣服吧!我要晨浴。”
波瑟芬妮:“啊!是……是的。”
珊雅特:“你慢吞吞的在做什么?”
波瑟芬妮:“是……是的,公主,我马上来了。”
以上对话,交际双方的权势存在差异,能肯定的是波瑟芬妮是地位较低的一方,因此她在这个语境中用“来”比用“去”更合适,更能体现自己对“公主”的忠诚,没有自己的意思和选择,而是完全听从公主的安排。听话人有较高的地位,使得说话人表达时要选取听话人作为表述的视角,使得对方感觉自己被尊重,其消极面子就得到维护,达到了比用“去”表述更为和谐的效果。
总的来说:人们日常会话中的“来”,交际双方中的“弱势”,如“下属”“女仆”想要拉近和“强势”的听话人之间的关系,至少为了不破坏彼此已有的关系,使用“来”表述更为合理。这样能照顾听话人的“消极面子”,达到较好的交际效果,使自己免遭一些责备和处罚,所以我们可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用“来”进行表述视点的转移是更符合“礼貌原则”的。
(二)“紧急”语境中的“来”
在一些语境中,交际双方的权势不一定存在差异,但听话一方所表达的情况往往很紧急,这样的语境就迫使说话人选取听话人的视点进行表达。[1]例如:
(3)“铃铃!”桌上的电话发了疯一样铃声大作。梁崇毅飞快接起,听出对方的声音,“喂!介文?小妹怎么了?”电话那端传来的消息让他暂停了呼吸,“我……我马上过来 。”甚至忘了要挂上电话,他抓了外套就往外面跑,连侦探社的大门也没关,就这样一路奔跑到车前,以最快的速度驶向医院,比起每次查案都要奋不顾身。
左双菊(2011)指出,“情况紧急”时,因听话人有强制性诉求,说话人往往会被迫选取听话人的视角进行表述,以取得和谐一致的交际效果。这体现了Leech礼貌准则中的“一致原则”和“同情原则”。在听话人告知说话人“情况紧急”时,他自己的心情是十分焦急的,在这样的语境中,他十分需要同情和理解,使他焦急的心得到安慰。因此,在这类语意表达中,需要用“来”,把表述的视点转移到“情况紧急”的一方,使对方焦急的心情被照顾,这样就使言语行为显得更为得体、和谐。
(三)社会关系较为亲近的双方常用的“来”
交际双方的社会距离较为亲近的,例如:好友、恋人、亲属之间。客观实际中,双方的权势地位几乎是没有差异的,但因交际双方的关系较近,说话人为了照顾听话人的感受,常选取对方的视点,以表现自己友好的态度。如:
(4)花僮剛想说话,昕打断了他,谢谢你,也祝你情人节快乐!关上大门,在瑞愕然的眼神中,昕将玫瑰花小心地插进花瓶里。然后,昕拿出手机,拨了一个并不存在的号码,对着没有声音的手机,昕开心地说,谢谢你的玫瑰花!好的,我马上过来 。
从语境上,我们很容易看出,和“昕”通电话的是她亲密的恋人。她在表述时,为了拉近彼此之间距离,照顾对方的感受,就选取了对方的视点来表达。又如:
(5)“雪儿,给爸爸一个机会好不好?我真的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告诉你,就算是爸爸求你,好吗?”雪儿很想拒绝,却怎么也说不出口,也许,在她心底深处仍然割舍不下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吧!轻叹了声气,雪儿有些无奈,“你现在人在哪里?”“我在你们速食店对面的“蓝天碧海”餐厅里等你。”话筒那端傅来夏靖宇难掩兴奋的语气。“我马上来 。”雪儿收了线,立刻向店长徐情告假,匆匆赶往约定地点。
以上这段父女间的对话,社会关系较为亲近。说话人(女儿)在表述时把视点转移到听话人(父亲)身上,因为说话人(女儿)虽然想拒绝父亲的要求,但是因为割舍不下亲情,她答应请求。甚至为了照顾父亲的心理感受,她选取了父亲的视角作为她表述的视点,这体现了她在意父亲的感受,是个很孝顺的女儿。
我们发现,对于社会关系比较亲近的交际双方,使用“来”能达到类似“语用移情”的效果。“语用移情”指的是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同,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的用意。使用“来”更能体现“说话人”对“听话人”的爱、理解和同情,使得听话人觉得很温暖。这也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使得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更加亲密,至少维持原有的关系。
另外,在微博、微信等媒体中,“来”的用法,常常与说话者要达到的目的有直接的关系:“来”能表达说话人的心情和状态,也能拉近商家与消费者的距离,达到销售商品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到“来”的视点转移是很重要的。
四、结语
本文使用语用分析的方法,依据“礼貌原则”的相关理论解释了“来”的一些非典型用法,主要涉及了日常会话中的用法。这些用法体现了言语交际的“礼貌性”原则,因此使用“来”可以达到较好的交际目的。善于把类似“礼貌视点”转移的交际策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能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从而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捷,何自然,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1:99.
[2]文旭.运动动词“来/去”的语用意义及其指示条件[M].外语教
学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7,(2):91-96.
[3]荀恩东,饶高琦,肖晓悦,臧娇娇.大数据背景下BCC语料库的
研制[J].语料库语言学,2016,(1).
[4]宇大光.“出、入、往、来”等词兼有相对二义[J].黔南民族师
专学报,2007,(1):23-34.
[5]张言军.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下“来”“去”选择的约束条件[J].
汉语学习,2015,(2):49-56.
[6]左双菊.位移动词“来”“去”换用现象考察[J].语文研究,2014,
(1):34-38.
(庄玲玲 广西南宁 广西大学文学院 5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