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V起来”结构

2017-10-11 10:02谢燕丽
现代语文 2017年9期
关键词:认知韵律语义

摘 要:趋向动词是现代汉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类词,主要表示动作的位移。除了具有一般动词的特点之外,还常用作补语。本文的研究内容围绕“V起来”结构展开。首先,结合语义特征分析法,考察该结构中“起来”的意义从表趋向意义到表时体意义的虚化过程,然后,从认知、韵律、“有界”性等角度讨论虚化程度不同的“起来”与宾语共现时的语序问题,分析并存的三种格式的各自形成机制和制约因素。

关键词: V起来 语义 韵律 认知 界

一、“V起来”结构的语义分析

(一)趋向意义

复合趋向动词“起来”的本义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在空间领域由下往上移动。表示趋向意义的“V起来”结构与这一意义的联系最为紧密,也表示主体或客体发生空间位置上的位移。整个“V起来”结构具有[+向上][+位移]的语义特征。

(1)他从床上坐起来。

(2)他站起来走到窗口。

(3)李四爷把那个小药箱提起来。

另外,这种表空间方位上的趋向意义还可以通过隐喻的机制投射到其他的认知域。

(4)她告诉自己一定要振作起来。

例(4)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投射到抽象的精神状态方面,即精神状态从低落上升到振作,具备一定的方向性和位移性。

(二)结果意义

“V起来”最初表示空间领域的由低往高的位置变化,当这一意义投射到抽象的认知域时,就可以表示抽象的位移,该事件象似性地包括起始点和终止点,V是该事件的动作,“起来”表示该动作指向终点,蕴含“结果”的意味。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可以认为是经过“量”的由少到多的累积最终达成了“质”的结果。

刘月华等(1983)在《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一书中指出“起来”表示结果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表示“连接、结合以至固定”;表示“突出”“隆起”①。

(5)我在车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堆东西聚拢起来打成一个大包袱。

(6)几年来对他的陈见立即膨胀起来。

(7)这才使我想起来他原来是我离家时还小的耕弟。

例(5)表示客体由四周向中间聚拢,具有[+聚拢]的语义特征;例(6)表示从无到有、程度从低到高的变化,具有[+凸起]的语义特征;例(7)中的“起来”用在心理动词“想”之后,也表示动作完成并导致一种结果。从上述三例可以看出,表示结果意义的“V起来”较表趋向意义的更为虚化,不再表示空间上的移动,具有[-位移]的语义特征。另外,根据前面动词的不同,相应地具有[+聚拢][+凸起][+结果]等语义特征。

(三)时体意义

“V起来”的时体意义是由结果意义进一步虚化产生的。这一时体意义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开始并持续,“起来”不再具有实在的趋向意义,而是演化为表示起始体的体标记。这种“起始”意义可以看作是从空间域到时间域的投射,具有[+开始][+持续][+主观位移]的语义特征。“起来”凸显状态逐渐展开的动态过程:“起始+动态过程”,不显示终结界限。

(8)满房人都哭起来。

(9)电话这时又响起来。

(10)我一提到那次大屠杀,老人全身就开始颤抖起来。

(四)情态意义

此类“V起来”是语义进一步虚化的产物,在句子中主要是引出某个话题,类似于一个插入语,表达某种评价或语气。

(11)这点说起来仍要感激父母亲。

(12)看起来他们对这一类打扰早有心理准备。

综上可见,“V起来”结构的语义存在一个由实到虚的连续统,由表趋向意义→结果意义→时体意义→情状意义实际上是一个语义逐渐虚化的过程。各个不同的小类出现在相应的句法环境中,表现出了不同的句法语义特点,下面我们将对此展开进一步讨论。

二、“V起来”和宾语共现时的情况

前文我们提到现代汉语中有四类意义不同的“V起来”结构,其中,表示情态意义的“V起来”在句中已大致相当于一个插入语,意义结构渐渐凝固下来,相当于一个习语的性质。因此,在这个部分我们主要考察前三类“V起来”结构与宾语共现的情况。

根据前人的研究,当动词后面同时出现了宾语和补语时,宾补次序的位置可以有三种情况:V+C1C2+O;V+O+C1C2;V+C1+O+C2。我们发现,制约宾补次序的因素有很多,既跟动词有关,也跟宾语的性质有关,同时,还受趋向补语的虚化程度以及韵律因素的制约。

(一)表趋向意义的“V起来”结构

陆俭明(2002)在《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一文中,对动词后的宾补次序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描写,但仅限于实指的趋向补语,并且也没有为此类宾补共现的问题提供一些解释性的论证②。文中给出了两组带“起来”的例句,一是当宾语不带数量成分时,上述三种格式中的后宾式不能成立;二是当宾语带有数量成分时,三种格式都能成立:

后宾式(V+C1C2+O) 前宾式(V+O+C1C2) 中賓式(V+C1+O+C2)

(13)*捞起来鲤鱼 捞鲤鱼起来 捞起鲤鱼来

(14)捞起来一条鲤鱼 捞一条鲤鱼起来 捞起一条鲤鱼来

此类“起来”表示实在的趋向意义,表示客体的某种位移,以及位移后的某种结果。戴浩一(1988)提出时间顺序原则③,在汉语里,“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顺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也就是说,人们首先要对某个对象施加某种动作,然后才会产生相应的结果,所以是一种“动作—对象—结果”的关系,对应到句子结构中,则“VOC”次序更能准确地临摹客观世界,应该是最符合人们认知结构的格式。在例(13)表达的事件中,是先有“捞鲤鱼”这个动作,然后才有“鲤鱼起来”的结果,所以一般不采用后宾式的结构。V+O+C1C2格式与中古汉语的可分离式动补组合的次序相吻合,如“哭城颓”“打头破”“果震柏粉碎”等。这说明语言的结构在极大程度上受到人类认知模式的制约。

通过与例(14)的对比发现,“捞起来一条鲤鱼”却是可以说的。我们认为,“一条鲤鱼”代表新信息,现代汉语的信息组织原则通常是将重要信息放在句子的末尾,使其成为全句的焦点。在这里,语用规则压倒了认知原则。采用后宾式的作用是突出这一焦点,而采用前宾式则更好地象似性地临摹了这一事件发生的先后过程。

(二)表结果意义的“V起来”结构

先看以下例句:

后宾式(V+C1C2+O) 前宾式(V+O+C1C2) 中宾式(V+C1+O+C2)

(15)*想起来事情 *想事情起来 想起事情来

(16)想起来一件事情 *想一件事情起来 想起一件事情来

此类结构中的“起来”表示某种结果,意义逐渐虚化,不能再如表趋向意义的“起来”放在句末表达实在的动作。其语义上的虚化也必然带来形式上的弱化,不仅表现在音节上发生弱化,还反映在句法位置上,整个语义结构促使其前移,使它必须依附于前面的动词而存在。所以无论带宾语与否,前宾式都是不成立的,即“*想事情起来”“*想一件事情起来”都不存在。

在此类“V起来”结构中,既然“起来”意义已发生虚化,必须前移至动词后,那么V+C1C2+O理应成为合法的格式,但V+C1C2+O结构为什么不带数量成分时不成立,而带了数量成分才成立呢?我们认为,这一点可以运用韵律句法理论和“界”的相关知识来加以解释。

冯胜利(1997)提出汉语里有一条普通重音指派规则④,他认为普通重音必须由句子里最后一个核心动词指派给其右边的成分,若其后没有别的成分,重音就落在动词上,每个句子都只能有一个普通重音。也就是说,核心动词之后只能有一个结构成分被赋予普通重音。当动词后同时出现宾语和趋向补语时,由于宾语是无定的,而此类表示结果意义的趋向补语仍未发生完全虚化,这两个成分都可以获得普通重音的身份,这就使句中普通重音的指派遇到了难题。而如果宾语带上了数量成分,如“一件事情”,表达的是一个未知的新信息,句中的普通重音就被强制性地指派给了“一件事情”,“起来”继续虚化,粘附于其前的动词“想”。

从“有界”性与否的角度来看,此类“V起来”结构中的“起来”表示的是结果意义,具有[+终结]的语义特征,在时间轴上也就对应于一个点,整个句子表达的是一个有界的事件,但宾语“事情”是无界的,只有加上数量成分变成有界名词“一件事情”之后,才能进入到句子结构中,参与表达这个有界的事件,即“想起来一件事情”。

(三)表时体意义的“V起来”结构

再看两组例句:

后宾式(V+C1C2+O) 前宾式(V+O+C1C2) 中宾式(V+C1+O+C2)

(17)*下起来雨 *下雨起来 下起雨来

(18)?下起来一场雨 *下一场雨起来 下起一场雨来

此类表示“开始态”的“起来”意义更加虚化,可以看作是现代汉语里类似于“了”“着”“过”的体标记,具有[+开始][+持续][+主观位移]的语义特征。如前所述,虚化后的“起来”不再表示实在的意义,故不能位于句末占据独立的句法位置,必须前移粘附于动词之后。所以前宾式(V+O+C1C2)不成立。

对于后宾式V+C1C2+O结构,只有当宾语带了数量成分时才相对合法,我们仍可以运用“界”的理论来解释。学界一般认为作为体标记的“起来”凸显状态,表示“起始+动态过程”,不凸显终结,所以将其归为非完整体。实际上,此类“V起来”可以看作是非完整体中的一个非典型成员。戴耀晶(1997)在《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一书中讨论起始体“起来”时提到,“语言使用者也可以把事件的起始点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部分来观察,这是可能做到的,因为起始具有‘点特征,其相对完整性容易显现出来”⑤。所以我们认为,这个事件可以是一个有界事件,凸显“下雨”状态开始的点,所以宾语加上数量成分表达有界的概念之后才能成立,“外面下起来一场雨”。但是相比较于“起来”表示结果意义的“他想起来一件事”,合法性似乎弱一些,这可能是因为表结果的“起来”凸显终结,将这一概念结构包装成单一完整的事件,因而必定是有界的。而表时体的“起来”既可以凸显起始点,表达有界事件,也可以凸显持续过程,表达无界事件,这就使“外面下起来一场雨”似乎不太成立。另外,不管“起来”凸显起始点还是凸显持续过程,“下起来雨”都不成立,因为这种1+2+1格式不符合汉语里的韵律组合模式。

(四)中宾式V+C1+O+C2的能产性

通过观察前面的例子不难发现,无论“起来”表趋向义、结果义还是时体义,也无论数量成分带宾语与否,都可以采用中宾式,这充分说明了V+C1+O+C2结构的能产性。

前面提到,“起来”语义的逐渐虚化伴随着该成分的前移,形成后宾式V+C1C2+O,但是V+C1C2往往构成三个音节,超过了标准的双音节音步的长度,这就使中宾式V+C1+O+C2成为了语法系统里的最佳选择模式。其中,“O”与“V”在句法位置上趋于靠近,符合距离象似性原则。中宾式可以看作是句法规则、韵律规则及认知规则相互妥协的产物。

“起来”在发展演化中虽然有了表示时体义的功用,但是仍然具备一定的实词意义,虚化程度较“了”“着”“过”更低。随着“起来”义的进一步虚化,“起来”能否作为一个完整的体标记(形态标记)完全依附于动词后,即“VC1C2”语法内部的强大类推机制是否会压倒韵律规则、语义靠近规则而使后宾式V+C1C2+O逐渐成为最能产的结构模式?比如“下起来一场雨”是否能够取代“下起一场雨来”而成为最合格的句法模式?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有待于再作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注释:

①关于补语“起来”意义的分析可参看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第556页,商务印书馆,1983年。

②具体内容可参看陆俭明《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1期。

③關于时间顺序原则的详细分析可参看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国外语言学》1988年第1期。

④关于普通重音指派规则的详细论述可参看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第6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⑤具体内容可参看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第101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

参考文献:

[1]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1).

[2]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5]陆俭明.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2(1).

[6]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5).

(谢燕丽 江西赣州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341000)

猜你喜欢
认知韵律语义
语言与语义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韵律之美——小黄村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