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墓志是我国汉魏以来丧葬习俗的产物,近几十年来,出土墓志作为原始文献资料受到了学者专家的重视。墓志对研究当地文化民俗、社会制度、语言文字和篆刻书法艺术等都具有传世文献所无法比拟的学术价值。以《新中国出土墓志·江苏卷·贰 南京》为例,探索其语料在训诂学、辞书学上的重要价值。将其与《汉语大词典》进行比照,发现《汉语犬词典》在例证方面还存在着的缺失。本文利用出土文献语料及其最新研究成果,希望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新中国出土墓志·江苏·贰·南京》 《汉语大词典》 例证 修订
《新中国出土墓志·江苏卷·贰·南京》(以下称《南京卷》)由故宫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共同整理编纂,是“新中国出土墓志整理与研究”项目的子课题之一,《南京卷》一书已于2014年12月出版。该书分上下册,收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南京出土的历代墓志共320合、500余方,并将拓片和释文合刊出版,约50万字,为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中,六朝和明代墓志最具研究价值。由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简称《大词典》)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部大型的历史性汉语语文辞书,在编纂的过程中,大量地参考了出土文献资料。
《大词典》修订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释义的质量,而例证是词语释义最科学有力的支撑,“但是由于词目浩繁,时间紧迫,疏漏、错误在所难免”[1]。它的例证存在一些疏漏,我们将利用出土墓志文献所载词汇的深入研究,不断去打磨修订。王云路十分重视发掘汉语研究的新语料,她认为碑刻文献数量丰富、时代明确、可靠性强,具有不可替代的语言价价值。[2]关于例证的重要性,董志翘指出,例证是语文词典的重要部分。如果说精当的释义是骨骼,那么合适的书证便是它的血肉。因为词语的确切含义往往需通过书证中上下文语境的限制才能表达清楚。所以书证除了体现词语的时代、出处及词义的形成、发展、变化线索外,还起着辅助解释词语的作用。[3]杨超指出,例证在词典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而:证明释义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说明语源及其流变;补充释义的不足;说明用法。[4]法国《新小拉鲁斯字典》(Nouveau Petit Larousse)的卷首语:“一部没有例句的词典只是一堆枯骨。”[5]无论怎样好的注释,总不如举例来得明白。吕叔湘认为,例句选择得好,说明的话就可以简单些,读者能从例句上悟出道理(规律),说明的部分只要点一下就行了。反之,如果没有很好的例句,说明部分使多大的劲也不容易让读者完全领悟。[6]
《大词典》在编纂时力求使第一条书证成为文献中最早的用例,最后一条书证成为文献中的最晚用例,这一原则值得学习和推广。然而大量出土文献的整理证明,依据传世文献确定所贮存词语的使用年代,往往要晚于出土文献中的用例,长则相差千年,短则亦距数十载。从《南京卷》中搜集了一些《大词典》在例证方面存在疏失的词语,本文分别从补足书证、提前书证两个方而试举一两例,为有义项无例证的词目提供例证,亦为例证偏晚的词目提前书证使用年代。
一、补足例证
“例不十,法不立”,而《大词典》中却有很多“孤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大词典》作为大型语文辞书的权威性。在传世文献中找不到例证时,利用出土的墓志资料进行补充不失为好的选择。今列举《南京卷》中一些典型例子,并加以分析,使这部分语料成为补充《大词典》例证最直接可靠的材料。
【践登】
《大词典》“践登”条释作“登临,登上”,仅引《南齐书·丰城县公遥昌传》:“上逼太后之严令,下迫羣臣之稽颡,俯从亿兆,践登皇极。”一例孤证,可补墓志之例。《南京卷·左威卫大将军琅琊太尉侍中王府君墓志铭并序》:“崇徽九命,践登三事;戴珥貂蝉,帝闼人侍。特指登基,继承帝位。”“践者,登也”,登临。《文选·贾谊<过秦论>》:“然后践华爲城,因河爲池。”李善注引晋灼曰:“践,登也。”《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俱慈顺墓志》:“今上之践登大祚,莫不任重喉舌,寄惟腹心”。历代传世文献也可补充可靠例证,南朝宋谢惠连《秋怀》诗:“高台骤登践,清浅时陵乱。”但是“践”在先秦时期也特指“登基,继承帝位”,《礼记·明堂位》:“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践登”为同义词有“践昇”“践居”等,这些词语都可以表示“登临”义,多指登上地位。《大词典》中这三个词目的例证都为孤证,希望该书修订时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杰济】
《大词典》“杰济”条释义为“特出而旺盛”。仅引《三国志·吴志·孙策传论》:“策英气杰济,猛鋭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一例,该词一直沿用至宋代,可补墓志文献之例,《新中国出土墓志·江苏·贰·南京·南宋故赠宁武军节度使刘公(宝)墓志铭》:“诘旦,贼骑大至,公徐出兵,英气杰济,凡三战而三捷。”
【凶昏】
“凶昏”一词,《大词典》立有其目,义项唯一:残暴昏乱。南朝梁沈约《郊居赋》:“逢时君之丧惪,何凶昏之孔炽。”
该词目孤证,可补墓志用例。《新中国出土墓志·江苏·贰·南京·南朝梁故散骑常侍抚军大将军桂阳王萧融墓志铭》:“元昆丞相长沙王,至德高勋,居中作宰,而凶昏在运,君子道消,恶直丑正,罗兹滥酷。”传世文献亦可补充例证,《魏书卷九十三》:“然识早念生,遂升名级。自蒙洗濯,凶昏日甚,骤佞荐骄,恩加轻慢。”从查阅文献资料可发现,“凶昏”一词在南朝时期开始出现。
二、提前例证
辞书的例证对探索语源,寻找词义演变规律具有重要,例证有确切的年代,就本身而言可以证明有关义项的出现不晚于这一时代,同时又可以相互比较说明源和流的关系圈。[7]王力在《理想的字典》中论述到:“无论怎样‘俗的一个字,只要它在社会上占了势力,就值得我们追求它的历史。总之,我们对于每一个语义,都应该研究它何時产生,何时死亡。”[8]墓志语言作为一种“雅”的语言,可以为《大词典》词目例证的源流性增添可靠的依据。endprint
【鄙略】
《大词典》“鄙略”条释作“轻视忽略”。仅引宋司马光《投壶新格》:“孔子犹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爲之犹贤乎己,况投壶者,又可鄙略而轻废哉!”一例,孤证且晚出。“鄙略”一词同义连用,“鄙”为“轻视、轻蔑”之义,语出《书·大诰》:“反鄙我周邦。”孔颖达疏:“反鄙薄轻易我周家。”今可据墓志将“鄙略”之例证提前至南唐时代:《南京卷·南唐左威卫大将军琅琊太尉侍中王府君(继勋)墓志铭》:“拂琬琰以增悲,愧简颂而鄙略。”传世文献皆有用例,《太平御览·郑玄别传》曰:玄年十六,号曰神童。民有献嘉禾者,欲表府,文辞鄙略。玄为改作,又着颂一篇。侯相高其才,为修寇礼。
【箴管】
《大词典》“箴管”条指缝缀之事。箴,缝衣针;管,置针线之具。例证:清·梅曾亮《朱孺人墓志铭》:“箴管余事藻笔摛,才若此者乃可诗。”
“箴管”一词,语本《礼记·内则》:“右佩箴管线纩。”例证取自清人作品,且为孤证,今可据墓志将“箴管”之例证提前至五代,《南京卷·左威卫大将军琅琊太尉侍中王府君墓志铭并序》:“既丧父天,殆无所怙。箴管(孤证)右佩,婉惠其仪。致雍昔与严助同乡,入见诸任在列。”墓志文献材料亦可印证词语的发展,“箴管”始见于《礼记》,一直沿用至清代,《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大周故卢太妃墓志铭》:“太妃令淑夙闻,珪璋早茂,就学女史,观图内则,箴管线纩,早习其仪,絺诧紘綖,有闻其礼。”传世文献皆有用例,《宋大詔令集》第三十七卷:“德懋柔明,蚤佩箴管之仪。知女工之无不至,时观葅醢之奠。知妇事之无不虔,比从筑馆之行。”
【歼除】
《大词典》“歼除”释作“灭绝铲除”。例证:(1)太平天囯洪秀全《御制千字诏》:“命锄务本,芟剔歼除。”(2)鲁迅《野草·颓败线的颤动》:“(她)又于一刹那间将一切并合:眷念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咒诅。《大词典》选用清末及现代的例子,不能够说明该词的历史来源,可补墓志将“歼除”例证提前至唐代。《南京卷·明定远忠敬王(沐晟)圹志》“永乐四年,交肚叛,命王佩征夷左副将军印,率师与英国公同征之。两公协心合谋,歼除叛逆,绥抚降附,遂郡县其地。”
三、结语
大型辞书引证必须重视语源,选用例证时必须考虑尽可能地列举出一个词的最早出处和用例。[9]采用首见例或者提前词语例证时间,推溯语渊,历叙词语演变的历程。参考出土墓志文献资料,可以追溯部分古代汉语词语的源头,亦可填补汉语史发展的中间环节。“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中国历代学者没有能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上来看汉语。”[10]随着墓志类出土文献的不断发掘和整理,可为《大词典》等辞书编纂与修订提供越来越多的参考资料。《大词典》修订也是费时费力的浩大工程,需要很多专家学者对词目的立项、释义、例证等进行不断打磨锤炼,以保证《汉语大词典》的学术权威性。
参考文献: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4:
序言页。
[2]王云路,黄沚青.本世纪以来(2000-2011)中占汉语词汇研究
综论[J].浙江社会科学,2012,(10):113-159.
[3]董志翘.《辞源》(修订木)书证刍议[J].辞书研究,1990
(4):71-79.
[4]杨超.简明实用词典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176-179.
[5]王力.理想的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0:358.
[6]周长揖.关联词语研究的又一硕果——评《关联词语词典》[J].
辞书研究,1990,(1):124-130.
[7]周阿根.墓石义词汇研究和大型辞书编纂[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8]王力.理想的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0:321.
[9]周阿根.五代墓志词汇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59.
[10]方一新.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杨筱婉 江苏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 2100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