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中的苦难书写

2017-10-11 10:53华竹筠陶磊
求知导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苦难人生

华竹筠++陶磊

摘 要:《活着》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人悲惨的一生,以各种各样的悲剧死亡揭示人生苦难,我们都在负重前行,都在背着负担生活。余华用各种苦难暴力和血腥让我们更加关注活着本身而非追求活着的意义。文章将浅论《活着》这本书对活着的解析。

关键词:活着;苦难;人生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余华对于苦难的诠释别具一格,他從一个人的悲剧一生一点点剖析人生困境。《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父母、爱人、儿子先他而去,但他依旧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乐观豁达地活着。很多人质疑福贵的生存信念,认为这是一种逃避,是一种妥协。其实不然,面对生活的无奈,人生总有一种困境和宿命般的无奈。福贵依旧活着,这已经是最大的抗争,也是福贵对人生灾难的豁达和释然,而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处世信念。

一、人生悲剧

对于苦难的关注一直贯彻在余华的创作中,而《活着》是他表现与先锋文学不一样的地方。主人公福贵原本是一位地主少爷,但因为沉迷赌博,欠下了一大笔外债,他的父亲痛骂了他一顿后,仍旧选择变卖家产为他还清赌债,也因此丧失了活着的信念,不久就掉进粪缸死了,之后母亲病重,福贵在为母亲请医生的路上被抓了壮丁,抗战爆发,战场上生死一线,幸运的是他安然回来了,妻子仍旧等着他,人生并没有放过他,他的儿子在给县长女人输血的时候被抽的太多而死,女儿发烧而变得残疾,所幸嫁给了隔壁村的搬运工,风风光光,令全村人吃惊,但随后难产而死,妻子也死于纠缠多年的软骨病,女婿不久后也死于意外,孙子也因为饥饿一次吃了太多的豆子而撑死,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凄凄惨惨活于世上。

《活着》从某种意义上说 , 简直就是福贵一家人的一部死亡史, 是福贵一生的苦难史。这本书,也是幸运和不幸交织的人生,不知该感叹幸运,还是感叹苦难般的不幸。面对这样的人生困境,福贵依旧活着,用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世界和生活,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共度晚年。对于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来说,是不能接受这样接二连三的打击的。毕竟人生而脆弱,可以想象这样的苦难会一点点摧毁人的意志,消磨人活下去的信念,但是福贵没有,他坦然面对生活的折磨,仍旧活着,这是他最好的抗争,也是他对苦难人生最大的反击。

二、创作来源

余华生长于一个医学世家,从小便已见惯血腥和暴力,甚至对太平间情有独钟。在惧怕鬼神的年龄,他便已经对死亡见怪不怪。这为余华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余华对暴力美学热衷的原因。早期的余华一直致力创作暴力和血腥,单纯地描述人性的惨烈一面,而《活着》正是他的转型之作,是他对人生困境的思考和对乐观态度的认同。

对于苦难的书写,余华并不是空洞浮于表面的,所有的悲剧都有其事实依据,都来源于现实历史,能够引起读者的同情,令人心灵震颤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活着为了什么?”

余华在书中这样解释道:“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除此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是对作者对活着最好的解释。人生总有很多困境,我们该如何汲取活下去的力量。逃避简单,面对太难。活着,就一切都有希望。

三、悲剧来源

毋庸置疑,这个世界大多数的苦难都降临在底层人民头上,因为弱小,因为地位低下。所以没有反抗生命困境的力量,只能平庸地接受。余华用一种夸张的表现方式来告诉我们,宿命无常,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忍受苦难的顽强和坚韧需要高度的内在精神支撑。 在底层民众的群体心理上,他们远没有这样的精神,也没有这样的支撑,不足以让他们在“人生不可承受之重”下自给自足。活着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我们只能去选择接受,接受人生的变化无常,接受宿命的重担。活着就是这样一种平凡甚至无趣的状态,但是,只有活着才会有希望。虽说福贵一生苦难,但他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妻子不惜与家人作对也要嫁给他,父亲打骂过后仍旧为他还债。这些都是生命赐予的礼物,是他日后常回忆的幸福。

活着是一种静止的人生状态,是一种平庸,而正是这种平庸,才是对人生困境最好的反击。

参考文献:

[1]慈 蕊. 论余华《活着》的“苦难书写”[J].戏剧之家,2014(16):266-267.

[2]徐红妍.实在的苦难与边缘的生存[J].红河学院学报,2004(3):53-55.

猜你喜欢
苦难人生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意识
历史齿轮上的累累伤痕
从蒙克看向朱耷
独一无二的你
黑白人生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