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红 赵为龙
摘 要 大学生党员社会责任感问题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政治性、全员性、实践性、科学性四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党员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原则,并从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四个层面重构了大学生党员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内容。
关键词 大学生 党员 社会责任感 培育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公共理性视阈下大学生党员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2016SJD71004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东红,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赵为龙,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310
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对于高校适应教育发展形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才能主动学习,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不断为社会、为他人传播正能量。
一、大学生党员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原则
原则是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要提高大学生党员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有效性,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
(一)政治性原则
大学生党员作为中国青年的优秀群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也是我们党蓬勃发展的潜在动力和后备力量。政治性原则是方向,是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正如鄧小平同志在1978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大学生党员社会责任感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教育。因此,大学生党员社会责任感培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对大学生党员的诱惑和影响,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责任和政治敏锐性,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全员性原则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立身之本,是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长期以来,大学生党员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工作都是由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来承担,没有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因此,要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效果,就应该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所谓“全员育人”,是指学校领导、行政人员、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后勤服务人员等全体工作人员都要加入到育人工作队伍中,主动承担育人责任,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校育人工作体系,使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社会责任感教育,促进大学生党员成长成才。全员育人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激励关怀与纪律约束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爱护相结合,通过全员育人工作,培养大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党员成为具有坚定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的社会先锋。
(三)实践性原则
大学生党员要想提升社会责任感,就需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积聚实践智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社会责任感也是一种意识,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培育,加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一种理论教育,而它的价值却体现为一种实践价值。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原则。” 高校可以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来培育大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让大学生党员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高校一方面可以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工作,定期邀请杰出校友、道德模范等,重点讲述他们的责任担当。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进而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四)科学性原则
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一个动态的可持续过程,需要从实际出发,以科学性为宗旨,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和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缓设台阶登高坡”, 循序渐进地促进大学生党员社会责任感的养成。这就要求大学生党员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自己,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解读和思索当今的国际关系与经济社会问题,冲破工具理性、消费主义等思维观念与思考方式的藩篱,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分析、理性看待当下的新自由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和道德教育的规律,依据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接触的社会关系顺序,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到高,按学段、分层次” ,从而增强大学生党员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科学性。
二、大学生党员社会责任感培育内容
内容是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核心,要有效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效果,必须要有明确的教育内容。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深厚的眷恋和爱护以及与此相应的实际行动。爱国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也是中华民族光荣传统,是鼓舞和凝聚各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大学生而言,爱国主义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源泉。大学生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落实爱国主义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都应把爱国主义当成最高的公民和民族情感,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都应该贯彻落实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高校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党员对党情、国情等有深入的了解,树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居安思危,敢于同社会不良现象划清界限、坚决斗争。掌握报国本领,弘扬创新精神,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努力做开拓创新的先锋者。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党员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报国之行就是要求大学生党员要身体力行,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发扬实干精神和奉献精神,以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爱国理想和志向,为祖国的繁荣强盛做出贡献。
(二)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必须深入学习党的科学理论。深化对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巩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必然选择,大学生党员要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者、宣传者、践行者、捍卫者。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放光芒的真理,能够引导大学生党员端正价值观,让他们确保价值取向的正确性和价值体验的方向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高校应运用多种资源来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一定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寓教于乐,入耳入脑,深入人心,潜移默化。” 一是通过组织资源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发挥好党组织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党组织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要求,注重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培养,在大学生党员中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另外,高校群团组织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引导大学生党员增强理想信念,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通过舆论资源在大学生党员中宣传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大学生党员而言,要引导他们勤于看报、善于看报,通过党的报刊助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同时,要将社会舆论作为评价培育效能的重要工具。三是通过实践资源坚定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就大学生党员而言,实践活动是他们建立现象认知、磨砺个人意志和增强实践能力的最佳课堂。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义务支教、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
(三)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息息相关。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社会公德教育,让他们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一是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道德规范,明确具体要求,培养他们对社会公德的感情。在实践中,能够自觉抵制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风气,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好习惯。二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增强社会公德意识。高校党组织要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积极带动他人,做社会公德意识的宣传员。三是注重养成教育。大学生党员要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意识是在点滴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一些微小的事物中,一举一动就可以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同样,在细微处我们也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升华自己的社会公德境界。
(四)诚实守信教育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底线,是大学生安身立命的根本。作為大学生党员,要担负起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自身诚实守信道德建设,把诚实守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一个缺乏诚信的人,是一个人格残缺的人,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当前,多数大学生党员诚实守信意识比较牢固,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党员在学习、日常交往和就业择业等方面存在诚信缺失的问题。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党员,应着重从学习、交往和实践等方面提升自己的诚信素养。一是要提升学习诚信修养。大学生党员要培养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虚心踏实的学习风格、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二是要提升交往诚信修养。交往可以加快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三是在实践中培养诚实守信品质。大学生党员要积极参与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道德意志,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注释: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1.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1.
徐兰宾.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江西社会科学.2003(8).200.
王易,等.试论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思想理论教育.2014(5).17.
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