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华
坐腻了酒家包厢,吃惯了山珍海味,饭局中与酒友侃起闽南沿海的吃桌,倍觉有趣、有味、有情。闽南人向来注重礼仪,设宴请客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习称赴宴席为“吃桌”,大凡婚事喜庆都必“吃桌”。凡喜事称为“红事”,办红事的吃桌有新娘桌、寿诞桌、阿舅桌、女婿桌、洞房鸳鸯桌、生男孩的满月桌、儿子分家桌、新居喜庆桌等等。令人大开眼界,大饱口福。
传统的红事桌用四四方方的八仙桌,摆设于大厅正堂或公厅祠堂,环境布置得富丽堂皇,充满喜庆气氛。新居喜庆桌,几乎在新落成的自建房设宴,为的是让亲友熟悉住址。结婚的婚宴有的设在自家,有的上酒楼饭店。闽南渔家的吃桌很有讲究。红事的“吃桌”,事先应“放帖”(即发请柬)客来时要先敬茶敬烟。桌面上摆有水果或佐餐小菜,谓之“盘脚”。每桌多为8人、10人,忌坐9人,方言“九”与“狗”同音,为不吉之数。请客时东道主家人一般不入席,待宴毕后与厨师凑上一桌,谓之“吃桌脚”。通常吃桌上有16道菜。席间,穿插四种糕、包之类的点心,其中必不可少的是传统点心“和合包”。“和合”这个词在婚联中也经常出现,它是神话中象征夫妻恩爱的神人,喜欢讨口彩的闽南人取“和合”之谐音,寓意“和谐”、“合好”。
婚事的吃桌名目最多,如“食姊妹桌”,新娘结婚前数日,由至亲款待,意在饯别。新娘子在出嫁前夕,其兄弟姊妹请新娘一起吃饭叙情话别。新婚之日,新郎新娘要在洞房里置办喜筵,谓之“吃十二碗”。意思是一年有十二个月,寓意夫妻月月团圆和睦。“吃十二碗”时,要选一位家庭幸福美满,有点嘴上工夫的妇女主持,她的任务是每夹一样菜给新郎新娘吃,都要伴随念四句吉語。
入席民间举办喜筵的餐桌,以长幼、亲疏排座次,这是“吃桌”的重要礼仪。特别是喜宴的“母舅桌”,母舅要“坐大位”(重要席位)。“大位”即厅堂向大门左边第一桌,俗称“母舅桌”。向大门坐母舅桌左边第一位为母舅;相对右侧的那位为第二位;左侧第一位之下为第三位;右侧第二位之下为第四位。桌的北面为第五、六、七位,这几位为乡村大辈人所坐;南面为第八、九、十位。东道主要有人负责安排席位,以示敬重。婚宴在开席时必须先由母舅讲几句开头语,言毕鸣鞭炮开席,菜肴上桌,要第一次送给母舅桌。渔家人的婚宴喜宴总少不了名贵的海鲜,通常是鲍鱼、龙虾、石斑鱼、金鲷鱼、海参、对虾、螃蟹等等。龙虾几乎不可少,与席间的“鸡菜”组合“龙凤呈祥”;婚宴结束时仍由母舅讲话谢宴,同样燃放鞭炮示知。倘若没有母舅叫动筷或叫散席,谁也不能动筷或离席。
如是婚筵,在第三天新郎家要备办一桌或数桌丰盛的酒席,谓之“阿舅桌”,乃为迎接新娘的兄弟而办。“阿舅桌”第一道菜通常上的是一盘整鸡,鸡头对准阿舅座位,要由阿舅先把鸡头摆偏,大家才能动筷吃鸡。说到动筷大有筷俗可言,红事应用红筷,白事应用白筷;两根筷子不能一长一短或不同颜色。进食时,忌将食物挟住又放下,俗称“半途筷”;忌挑精拣肥乱翻菜肴,俗称“乱筷”;忌手持筷子目光久盯菜肴,谓之“窥筷”;忌用嘴咬住筷子,俗称“咬筷”;忌夹菜时汤汁淌滴桌面不止,谓之“泪筷”。筷子不能直插干饭或菜肴上,因为只有祭奠死人才这么做。吃桌过程中,如碰到筷子掉下,不能捡起来用,要向主人重要一双。若有碗、汤匙或酒杯落地,要说“落地开花”“岁岁(碎碎)平安”等讨口彩的吉语。
还有,在吃桌过程中,一道菜用八成就要换下,不能吃得净光,新换的菜要摆放桌中间。最后一道菜通常是“猪肚汤”和甜汤,寓意美好生活到尾也甜蜜。当端上这道菜时,便告菜已上完,酒也该收了。说到席间饮酒,也有酒礼。斟酒时,只能往酒杯里倒八成酒,食谚云:“七分茶八分酒”。碰杯时应把酒喝尽,说是全心全意。在家中设宴,每桌要有专人斟酒,斟酒者坐于全席最次位,称为“酒瓶位”。坐此位者除了为人添酒,还要帮厨师接菜上桌。添酒时不准离开座位,一手拿住酒壶把,另一手扶着壶身,表示敬意。先从“大位”开始,缓缓斟酒,其次第二位;然后换手,再斟第三位,继之第四位,依此类推,最后才轮到自己,次序绝对不能混乱。斟酒过程中,酒壶把要向着自身,否则会被视为失礼。
渔家人摆喜事桌时,一般分有男桌、女桌、小孩桌,有的主人在宴席结束后,安排有粿品、糕饼、油炸海鲜等易带食品,让每一位食客带一些回家,让未赴宴的老人、孩子分享喜庆之口福,传递喜庆之信息。同时体现渔家人一种尊老爱幼的传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