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格格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 610031)
莫扎特《c小调幻想曲》K.475的戏剧性与悲剧性研究
李格格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 610031)
莫扎特作为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深刻地反应了人文主义的精神。莫扎特的《c小调幻想曲》K.475这首作品不仅在音乐形式和结构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该作品当中的幻想性和悲剧色彩以及戏剧性的对比冲突、内容的深刻复杂性,使得这部作品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莫扎特;幻想曲;戏剧性;悲剧性
“幻想曲”一词最早来源于希腊文Phantasia,意为“想象”,最初起源于16、17世纪的即兴演奏形式,之后才逐渐发展为一种形式自由洒脱、乐思浮想联翩的器乐曲。16、17世纪的幻想曲常由弦乐器或键盘乐器演奏,多用复调模仿手法自由发展主题。在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时期,幻想曲常作为赋格曲和奏鸣曲的前奏,与结构严谨的赋格曲和奏鸣曲本身形成对比,此外也作为独立的器乐曲。而这首c小调幻想曲,就是幻想曲和奏鸣曲结合的作品。莫扎特先是创作了《d小调幻想曲》,而后又在1785年写下这首《c小调幻想曲》。这首作品通常与《c小调奏鸣曲》一同演奏,作为奏鸣曲的预备,但是二者又能够各自独立。该作品通过戏剧性的音乐语言和悲剧性的色彩效果,再现了莫扎特内心深处细腻的情感,莫扎特一生崇尚自由、和谐,追求平等,作品中透露出莫扎特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因生活压迫的焦虑情绪。整部作品晦涩而又艰深,以灰暗的基调贯穿始终,暗含了莫扎特充满戏剧性变化的人生,也是对悲剧命运的真实反映。
在《作为戏剧的歌剧》一书中,约瑟夫•科尔曼这样评价道:“莫扎特找到了自己独特的戏剧手法,对谐歌剧的简单技巧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其手法令人叹为观止。”音乐的戏剧的确是具有生命力的,而这种“戏剧性”的体现,除了激烈的戏剧情节突变,在音乐中,更是用一种用富于想象力的手段去承载戏剧。在莫扎特的歌剧作品中,戏剧冲突和矛盾对比是其歌剧作品重要的特征。如在《费加罗的婚礼》中,除了剧本的故事情节具有复杂的戏剧性以外,在序曲的开始,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疾走如飞,然后转由木管乐器咏唱,接下来是全乐队刚劲有力的加入,这种在配器手法和全剧的布局中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在这首《c小调幻想曲》K.475钢琴作品中,莫扎特巧妙地把歌剧中的戏剧性效果运用在器乐曲中,使这首作品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
《c小调幻想曲》K475虽富有自由的幻想性,但却有着严谨的音乐结构,整首乐曲在音乐形式上可分为柔板、快板、小行板、更快的快板和尾声五部分构成。音乐随着速度的改变节奏也变得紧凑,体现出回旋的原则,整首乐曲虽是自由幻想的体裁,但却一气呵成,在形式结构上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纵观这部作品,在第一部分的第二乐段和第四部分的小行板段落中出现了暂时的缓和,但这也是戏剧冲突的一个导火索,为接下来的矛盾冲突埋下了伏笔。如同灾难到来之前片刻的安宁一般,短暂的停歇带来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爆发性的两段快板乐段,这在音乐结构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富有想象力的随想性与震撼的戏剧性效果也让人惊讶于莫扎特独具匠心的音乐手法运用。
乐曲第一部分以Adagio的速度开始,调性为c小调,主题以小三度的上行音展开,高低声部分别以沉重的步伐奏出Tutti的齐奏,情绪在第一个强有力的f中马上转到p,接着在第二小节变为pp,而后在第三小节通过模进的手法以f的力度再现小三度具有死亡阴影的上行音阶。第10小节右手演奏的织体发生改变,旋律转到低声部,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音程或和弦的伴奏下,力度同样是以f开头,仅有一个十六分音符的时值就突然转到p。这是Adagio中第一个最富有戏剧性的地方。其次,在20小节的连续上行旋律的cresc.中,在21小节达到了f的高潮点,此时莫扎特在这短短的一小节采用了对位的手法,连音与断奏、三十二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相结合奏出了这一个极富有戏剧性的乐句。而后,是一段非常温暖而又光明的乐段,音乐从晦暗的c小调转向明亮的D大调,在富有诗意的甜美中蕴育着希望,在幸福温暖的回忆中满怀憧憬。这段以高声部的持续三连音下行和低声部八度的持续小二度下行作为过渡,和声在B大调的属音F上持续,以一连串快速音阶上行跑动结束。接着是Andantino的过渡段,主题材料来自于第一部分第22小节右手的动机,音乐走向B大调,带有诙谐的趣味,频繁出现的强弱对比,织体快速的变化,无征兆出现的休止符,给人一种出其不意的戏剧性冲突。第四部分,音乐进入到piuallegro的段落,这一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调性回到c小调,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的织体音型如暴风雨般猛烈地倾下,大量的变化音与不和谐的音程使和声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感,Sfp.的多次出现充满了狂躁不安和痛苦挣扎的情绪。Tempo(尾声)的音乐更是以压抑与晦暗的死亡气息再现。音乐最后在c小调的基础上还原了B和A两个音,以六十四分音符的音阶快速上行结束,富有激情和力量。这种在死亡的严肃气息中的戏剧性力量的沉积和爆发,如同在乌云密布中透露出阳光折射的光芒一般,在困顿与沮丧中充满了希望,而这种戏剧性音乐语言的巧妙使用,也使整部作品的立意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首作品的悲剧性在旋律进行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整部作品就旋律特点而言是简短而又分离的,因为这些旋律随着调式调性的改变,随着变化音的出现而变得支离破碎。但是这看似不成形的旋律内部却蕴含着巨大的“悲剧性”。第一部分的旋律是沉重而晦涩的,音乐的语气是急促的,似乎像是痛苦的喘息。在第二部分中,这里出现了一段非常优美的旋律,明亮而又温暖,但这美的旋律过于短暂,如昙花一现般在Allegro的快板乐段出现时被打破消失,旋律也充满了了惶恐不安的紧张感。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的,“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段音乐恰好说明了美好的东西被毁灭时的一种状态。第三部分是缓和的过渡,而第四部分则是对美好旋律的破碎和肢解。囤积的力量爆发性地喷涌而出,音乐的旋律隐藏在快速跑动的三十二分音符中,旋律一直围绕在上行的四度音交替进行,如火山喷发般炽热而又恐怖,这是悲剧到来的象征和真实写照。
在音乐的第一部分,主调为c小调,小调奠定了这首作品灰暗的基调,大量变化音的出现使主调在音乐的发展中被很快跟进的转调所削弱,最终走向b小调。而音乐的色彩在b小调的过渡中发生改变,在随后进入的D大调中,音乐已从阴沉而又悲伤的小调走向了温暖的大调,似乎在诉说着美好的回忆一般,但是这美好随即被撕毁,强大的悲剧性效果随着以属音a开始的第二部分显现出来。在第二部分,音乐有着极其不稳定的状态,调性是模糊而又游离的,这一段没有明确的调性出现,取而代之的是连续的转调,这种没有方向的不稳定调性似乎显露出了莫扎特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中内心的焦虑和彷徨不安。接下来第三部分音乐要走向降B大调中去,在这一小段稳定的调性里,音乐似乎找到了短暂的慰藉,有着片刻的放松和休憩,但是在持续的f和p的力度交替中,音乐却让人捉摸不定,这似乎暗示了悲剧的即将到来。第四部分调性开始变得不稳定,在连续的三十二分音符的运动中出现了连续的转调,转调使音乐具有惶恐的紧张不安之感。尾声部分回到了c小调,虽然回到了灰色而又沉郁的小调,但音乐以昂扬向上的六十四分音符音阶快速上行跑动作为全曲的结束,莫扎特用频繁变化的调式调性似乎在宣告即便是死亡来临,但只要理想不死,音乐还在,光明和希望终将来临。
在《傅雷谈音乐》一书中引用到了卡米耶•贝莱格的话:“莫扎特的作品不像他的生活,更像他的灵魂。而他的作品是他灵魂的缩影……莫扎特的灵魂仿佛根本不知道莫扎特的痛苦;他的永远纯洁,永远平静的心灵的高峰,照临在他的痛苦之上。”莫扎特独特的音乐手法使这首《c小调幻想曲》K.475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而通篇悲剧性色彩的铺陈使整首作品充满了痛苦和极度挣扎的恐惧。但这种晦暗的死亡阴影却在结尾处出现转机,突变的戏剧性效果让人陷入无尽的沉思。莫扎特以独特的音乐手法在继海顿之后开启了古典乐派较具规模的形式和新的风格,以优美、动人的旋律和戏剧性的音乐语言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音乐作品不仅反映出了他灿烂、美丽的心灵境界,同时也充满了纯洁而又高尚的理想寄托。
[1][美]约瑟夫•科尔曼 著,杨燕迪 译.作为戏剧的歌剧.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4.
[2]傅雷.傅雷谈音乐.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3][美]查尔斯•罗森 著,杨燕迪 译.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4]许钟荣.维也纳古典的乐圣.台湾锦肃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6,6.
[5]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