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岚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音乐即兴活动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王 岚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在当代教育中,对音乐能够产生创造力的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音乐即兴活动作为一种手段,为创造力的开发和保持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本文中,笔者将关于即兴活动的生理机制及音乐课程中的创造活动研究进行梳理综述。文章通过实证研究调查音乐即兴活动对大脑的影响,验证音乐能丰富学生想象力和发展思维潜能,对培养具有实践精神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造力;即兴创作;创造思维;音乐课程
我们的大脑是由两个半球组成的,大脑的左半球主要处理阅读、计算、逻辑和次序的作用,即所谓的学习部分;大脑的右半球主要助理音乐、节奏、艺术、图像等创造性活动(图1)。通过音乐,可以对学生右脑潜能进行开发,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课教学有效的进行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艺术修养,而且还能推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图1:大脑功能单侧化[1]
美国马里兰州洛克威尔市特定诊断研究会,对美国、香港和日本等地五至十二年级5300名学生进行学习方式偏向测试后得出的普通学生“学习方式分析图”。从图中可知,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动觉学习、视觉学习和听觉学习三种(图2)。在我们的音乐课中,这三种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可见,音乐是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学科。
图2:学习方式分析图
在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种类繁多,传统的教育方式采用的是知识灌输的形式,这种方式已不符合时代的需求,想象力与创造力是社会发展的必要能力,而音乐又是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创造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2]
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主要是在心理学领域进行的研究。标志性事件是1920年,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韦特海默,在他的《创造性思维》一书中,对儿童、成人等创造性思维进行了分析,在此之后,研究者才逐渐开始重视关于创造力的研究。[3]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发散思维当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了个人的创造能力。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方向指针,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它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能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观察事物时也能从事物的多方面的特点和联系去认识事物的本质”。[4]对创造力定义的解读有很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比较普遍的关于创造力的构成要素解读是:创造力首先要具有独创性,其次是灵活性,最后要具有变通性。
卡尔·奥尔夫是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他创造了“元素性”音乐教育体系。律动即兴编曲等。[5]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就是要从元素性这个古老的源头出发,去革新音乐教育。“主要不是致力于教会学生学什么,而是启迪、发掘学生(特别是儿童)生而具有的这种习性,通过游戏方式即兴地奏乐,通过自然地、有乐感地表露自己的感受、情感,通过语言、动作、表演和音乐的全方面有机结合,通过提高学习的音乐素质,去学会和掌握音乐。”培养创造力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原则和目的。例如器乐教学中的创造性教学。如给学生几个音条,让其即兴配出个音型来;或给学生一个节奏型,让学生在琴上即兴编出曲调。有时让学生用乐器即兴为朗诵、歌唱、律动伴奏或为律动即兴编曲
由上述可见,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6]而即兴正是其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Limb和Braun在2010年关于即兴创作对神经的影响研究表明,即兴创作激活了大脑的40个区域,[7]可见,即兴创作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Charles Limb在2011年的研究中用三个实验验证了音乐即兴活动对大脑的影响。实验是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学(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进行的。科学的研究音乐即兴创作对人大脑的影响。
他的灵感来源是著名即兴爵士乐作曲家,基思·杰瑞特Keith Jarrett,这位作曲家在他的音乐会中永远都是即兴演奏,在他的手下永远不会出现两段相同的旋律,Charles Limb认为艺术创作是神奇的,但不是魔术。它是大脑的产物,所以,艺术创作的产生实际上是神经的产物,如何科学的研究和验证这一课题,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每个人都有一个非凡的大脑,然而我们却对大脑的开发知之甚少,目前我们只能通过一些设备对其进行研究。通过对一段复杂的即兴爵士乐创造的过程进行严格分析和研究。采用的研究手段是核磁共振成像扫描(大脑的功能性成像fMRI),重点监测大脑的活动区域。脑功能成像包含很多技术,现有的主要研究是血氧水平依赖成像,也就是BOLD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大脑活动时,(包括运动、语言、记忆、认知、情感、听觉、视觉等)并不是全脑都参与,而是其中一个区域或几个区域参与。可以利用BOLD技术对大脑活动变化时产生的血液动力学和代谢改变进行测量,通过脑皮层的MRI信号变化,从而对功能区进行定位,揭示人脑的奥秘。这种手段从90年代起就被用来研究人脑的活动。基于BOLD效应的fMRI是利用脑组织中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来进行对比的MRI技术。当大脑的某一区域被激活时,该区域组织耗氧量增多,脱氧血红蛋白增多。通过对血液流动的变化来判断这一区域是否活跃。
实验一:记忆演奏与即兴演奏
实验一采用的是一个塑料的MIDI键盘,共有35个琴键,该键盘的设计是可以在扫描仪中使用的,以保证磁控安全。在监测过程中,将琴键放置于被试的腿上,在扫描过程中,被试是躺着演奏的。在监测过程中,声音通过MIDI信号传回到计算机中,便于监测。
Charles试图通过实验解释以下问题:大脑在人们靠记忆演奏熟知的音乐时是怎样反应的?大脑在演奏者即兴创作时又是如何反应的?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与肌肉运动相匹配并符合低级感知运动的特征吗?
起初Charles担心实验的环境对音乐家来说并不适合即兴演奏,但在实验后对被试的采访中他们表示,这一环境并没有引起任何不适。首先测量了音符的数量,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扫描查看了大脑的活动。通过扫描发现,大脑在依靠记忆做熟识的事情时和在即兴创作时活跃的区域和范围是不一样的。前额叶皮层是大脑的活跃区域,呈红色。不活跃的区域呈蓝色。从图中可知,前额皮质一侧是活跃程度较高的区域。而另一侧活跃程度较低。
实验二:即兴与交流
当音乐家们互相弹奏音乐时大脑是怎样活动的?Charles采用的是一个12小节的爵士乐素材,将其分为4小节一组,进行交替演奏。采用的被试是Mike Pope,著名的贝斯手和钢琴家等人。在扫描开始前,让他记住这段旋律,然后让另一个演奏者在控制室内跟他进行前后交互演奏。
前期的预实验重复了三次,主要是为了让被试(8个被试)熟悉扫描的环境。实验后Mike Pope表示:扫描用的头套有些行动不便,只能通过两侧的镜子观察自己的手,这一点是很有挑战性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可以不受任何其他因素的干扰,发自内心地与音乐交流。
音乐不是一种单独的活动行为,它是通过大脑各部分的沟通合作完成的。托伦斯创造性思维测试(Torrance Test of Creative Thinking(TTCT))是测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工具。由托伦斯(E.P.Torrance)编制,1974年发表。内容包括语言和图形两部分,对被试的回答或图画进行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和精致性四个方面的评价,以确定其反应出的被试思维的创造性程度。适用于幼儿园到中学的儿童。通过该测试也证明创造性思维并不是由大脑某一区域独立完成,而是几个区域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观察核磁共振扫描的图像我们可以发现:在被试进行演奏的时候,他的大脑左侧布洛卡区域(左脑前下方的脑回)亮了起来。这个区域是有关于表达和语言交流的区域。音乐是语言的想法,这部分结论是具有神经学基础的。通过两个被试的音乐交流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实验三:说唱音乐
当我们提到即兴创作和语言时,首先会想到的就是说唱。说唱是即兴和语言很好融合的一种自由的音乐形式。Charles认为说唱和爵士乐之间都具有即兴的特点。在实验中,Charles预先准备好一段唱词,实验开始前请一个说唱音乐家(被试)记住这段简单的唱词,实验开始后可以进行自由发挥。
实验结束后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扫描可以看出,语言区域很活跃,当被试闭上眼睛,不依靠记忆进行即兴创作时,视觉区域也活跃起来。在这过程中,小脑也有参与。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将单纯的记忆活动与具有创造性的即兴活动进行比较,大脑明显在做创造性活动时更为活跃。
科学追赶艺术,从神经学的角度来了解创造力的真相。
音乐课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我国多数的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考的机会很少。音乐作品蕴含着创造力,教师首先要精心构思,挖掘内容,带领学生开启创造力的大门。对该领域知识内容的理解是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的基础(Weisberg,2006)。根据这种观点,只有在完全掌握基础内容后,才能形成该领域内的创造(Csikszentmihalyi,1996)。基础内容知识本身不足以形成创造性思维,创造力还需要以灵活的知识应用能力为依托,在音乐课程中,首先要立足于基础音乐知识内容的学习和掌握。
Scott(2004)[8]的研究中为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提出了八个简单策略,其中重点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简单乐器的使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中专门有规定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的四大教育领域:“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在“创造”这一模块中,分为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编创和创作实践三个方面,各有不同的要求。针对不同的要求,可以运用以下教学手段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音乐与语言相结合
张前、王次炤[9]认为,文字叙述是无声的,但其实对于人的内在听觉来说,语调中所体现的韵律、节奏等也均包含着音响因素。费克斯汀认为语言的“音乐”性(音调、重音、语调)丰富了“人类的本质特征”的含义。[10]语言本身也是一种音乐,具有声调的高低、语调的轻重缓急等特性。即音乐具有语言性,语言具有音乐性。[11]在音乐课堂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发挥。以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劳动的歌》为例,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歌中的劳动号子,体会歌曲的劳动节奏特点及民歌的即兴性。由于民歌采用的是口传心授的传播方式,在传播过程中歌词常是即兴编唱、自由抒发,同时与劳动者生活紧密相连。在课程导入时,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一段固定旋律,学生通过聆听旋律,自己编创唱词,让学生描述其音乐感受。
(二)音乐与动作相结合
音乐与动作的核心内容来自于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育理念。达尔克罗兹提到,训练音乐感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可以运用在即兴演奏或音乐创作中;二是表演技能的学习,主要包括律动、舞蹈等方面的学习。[12]在“音乐与动作”课程中,注重发展培养个体的感受力,情感等基本元素。达尔克罗兹将肢体动作与音乐听觉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身体来感受和表达音乐,并作出即兴创造反应。其核心内容是通过“节奏”这一基本元素对学生的音乐潜能和创造力进行发掘。学生通过聆听节奏的变化可以发展其发散思维和想象力。音乐与动作不是简单的教授动作而是发挥学生想象,进行自由探索的一个过程。
(三)音乐元素与游戏体验相结合
音乐游戏包含了大量即兴创作活动。福禄培尔认为,通过音乐游戏,儿童可以增强体力,可以从中获得道德和智慧的力量。在音乐游戏中,儿童可以被训练和培养成具有完整人格的人。[13]
利用各类乐器,可以积极调动各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及想象、记忆,思维等等。音乐教学中游戏教学手段的使用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节奏能力、开发创造力,使学生不同的感官得到刺激和锻炼。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课程内容随着学生课堂表现的变化进行改编。尤其对于低年级处于创造力萌芽期的学生,探索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进行探索,在音乐中,学生的情绪高涨,创造力处于极佳状态。
通过实证研究证明,音乐的即兴创作活动对培养创造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单纯的记忆活动与即兴创造活动相比较,大脑明显在做即兴创造性活动是更为活跃,由此可见,即兴活动能有效的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和挖掘起到重要作用。在音乐课程中,教师应注意配合教材,分析挖掘音乐作品中蕴含着的即兴活动内容,要精心构思,挖掘内容,带领学生开启创造力的大门。
[1]游旭群,宋晓蕾,王延松.普通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张开逊.教育与创造.人民教育,1999,05:9-11.
[3]佟贺.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4]袁善琦.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尹爱青.当代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与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6.
[6]佟贺.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7]Berkowitz,A.(2010).The Improvising Mind: Cognition and Creativity in the Musical Mo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Scott, G., Leritz, L. E., & Mumford, M. D. (2004). The effectiveness of creativity training: A quantitative review.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6(4), 361–388.
[9]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113-118.
[10]Trott, Elizabeth Anne. Music, Meaning, and the Art of Elocution[J].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24, no.2, 1990: 91-98.
[11]王延松.音乐心理学导论.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100.
[12]张洋.现代教育哲学理念在“樂学儿童音乐教育”中的体现[D].西安音乐学院,2016.
[13]腾大春.外国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