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辽宁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 110032)
DHI体系对提高奶牛生产性能观察与分析
王玲玲 (辽宁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 110032)
DHI是一套完整的牛奶记录体系,为奶牛育种值提供基础数据,为奶牛科学饲养管理提供依据,是发展高效奶牛业的关键。应用DHI管理的牛群比没有应用DHI的牛群生产水平有明显提高[1]。DHI测定流程包括牧场的初期工作、实验室分析以及数据处理3部分,报告包括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等主要信息[2],通过牧场数字化管理软件分析,采用TMR进行科学量化调配饲喂,不断提高牛群饲养管理水平和奶牛生产性能。美国、加拿大等具有高质量荷斯坦奶牛群的国家早已实施这个方案并证明这一技术的先进性[3]。为更好的发挥DHI测定体系在奶牛生产管理、奶户及乳品行业中的作用,本文将以宽甸生态牧场奶牛场为例进行为期10月的连续检测,对报告中部分参数进行分析。
选择宽甸生态牧场的成年母牛群。
从2015年10月至2016年7月,每月25~30日进行检测。
用分流式流量计MM6型 (分流式流量计)进行采样,测定日按4∶3∶3采样奶样40ml同时记录日产奶量。
在50ml采样瓶中加入防腐剂希克罗特复方分散片一粒,采样完成后及时送至辽宁奶牛DHI检测中心进行DHI检测,2日内完成检测。
用分别用FOSScombi4000测定乳蛋白率、乳脂率、乳糖。
每次测定前都把个体成母牛的基础资料和繁殖记录输入CNDHI(中国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分析系统),通过单位自己开发的牧场管理软件和信息服务平台对奶牛测定日的生产性能记录形成22份详细的DHI体检式报告,3d之内通过电子邮件送达奶牛场。
宽甸生态牧场190头成年母牛进行参测,测定间隔26~34d,到2016年8月累计检测2290头次。该牛群中2015年泌乳早期、泌乳中期、泌乳后期和泌乳末期的牛只分别是30%、49%、15.3%和5.8%;2016年泌乳早期、泌乳中期、泌乳后期和泌乳末期的牛只分别占23.3%、55.7%、16.7%和4.3%,参测牛群泌乳结构合理。
现以2015年10月至2016年7月的DHI报告截取中测定乳成分结果和产奶量等内的变化,如表1。
表1显示,2015年11月日产奶量19.8kg最低,2016年7月日产奶量最高达34kg,乳脂率逐渐由3.77%提高到4.25%,乳蛋白逐渐由3.4%提高到3.68%,蛋比均在1.12~1.30之间,属正常范围内,牛群生产性能测定前后有显著改变。
从参测的10个月产奶量变化 (表1)可见,产奶量有所提高,表2显示,2015年10月高峰日降至56d,高峰奶量可以拉动305d的产奶量,每增加1kg,产奶量可增加200~300kg以上,说明在测定期间通过TMR调控,调整干奶期日粮向产奶日粮过度时间,加强泌乳早期奶牛饲养管理工作,对不孕牛进行治疗,加大淘汰老弱残牛力度,激发奶牛的产奶潜力,产奶量明量提高。
表1 各泌乳月生产性能变化
表2 关键参数的变化
乳脂率和乳蛋白的测定结果略有波动,但总体是上升的趋势。乳脂率逐渐由3.77%提高到4.25%,乳蛋白逐渐由3.4%提高到3.68%,这期间变化可能与精料中豆饼的更换有关。10~12月这段时间乳脂率略低,但乳蛋白率比较稳定增长。这段时间减少精料的喂量,饲喂精料前先饲喂1~2h、长度适中的干草等措施,使乳脂率恢复到正常水平,乳蛋白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表明在测定期间蛋白质的供给、氨基酸的摄入处于平衡状态,干物质的摄入量满足奶牛需要。
脂蛋比是衡量奶牛的营养状况的一个关键指标[4]。用于检查个体牛、饲喂不同的组别和不同泌乳阶段的状况,正常的乳脂蛋比是在1.12~1.3[5],表1可见该场脂蛋比均在1.12~1.30之间,属正常范围内,表2可见,2015年整个牛群脂蛋比小于1.12的牛52头,2016年整个牛群脂蛋比小于1.12的牛69头。2015年整个牛群脂蛋比小于1.30的牛61头,2016年整个牛群脂蛋比小于1.30的牛71头。高产牛比值偏小,特别是处于泌乳30~60d的牛,高脂低蛋白会引起比值加大,可能是日粮中添加了脂肪,或日粮中蛋白不足,或不可降解的蛋白不足;若产后120d以内牛群平均脂蛋比太高,日粮蛋白中过瘤胃蛋白不足;若蛋白大于脂肪可能存日粮组成中有太多的谷物精料,或日粮中缺乏粗纤维。该群体平均脂蛋比为1.12~1.20,说明牛场饲料营养成分、精粗料比正常,饲养水平较高。
本试验对宽甸生态牧场奶牛场10个月的DHI测定结果表明,DHI测定是提高奶牛产奶量和提高乳成份的有效方法,利用DHI分析软件及平台对牛群和个体牛的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定,牛场及时采取必要措施降低了饲养成本,找出奶牛育种和生产管理上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奶牛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6]和提高了产奶量已达到7820kg,奶牛的日产奶单产由过去的19.8kg提高至34kg,乳脂率由3.77%提高到4.25%,乳蛋白由3.34%提高到3.68%,实践证明DHI已成为奶牛场标准化饲养管理的标志。
[1]张佳兰,昝林森,刘永峰,等.我国DHI测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牛业科学,2007,33(5):56-59.
[2]王学清,李建明,王昆,等.DHI报告分析及其在奶牛场日常饲养管理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科学,2012,16(3):72-74.
[3]陈龙,王力强,刘彦莎,等.DHI在规模化奶牛场生产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奶牛,2013(5):52-55.
[4]赵秀新,李建斌,侯明海,等.DHI技术的关键点及数据应用分析[J].中国奶牛,2014,23/24:56-59.
[5]陈龙,王力强,刘彦莎,等.DHI在规模化奶牛场生产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奶牛,2013(5):52-55.
[6]方有生.DHI知识问答(一)[J].中国奶牛,2003(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