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莉霞
茶香禅境
安莉霞
爱茶之人容易醉茶,有诗云:“茶亦醉人何必酒”。百姓喝茶是一种需要,和尚饮茶是一种禅,道士品茶是一种道,而文人饮茶则是一种文化。对于我来说,不敢以文人雅士自居,但饮茶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品茶是一种心境,闲来泡上一杯清茶,让身心充分浸泡在幽幽的茶香之中,仿佛时间都已停止;亦是一种乐趣,在喧嚣的红尘中,坐下来喝一杯好茶,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乐趣,保持一份淡泊的禅茶意境。
品茶是有讲究的,一杯茶应分三口喝。第一口试茶温,第二口闻茶香,第三口才可以慢慢啜饮。呷茶入口,茶汤在口中回旋,顿觉口鼻生香:茉莉的飘香爽口,碧螺春的柔和鲜甜,云雾的香馨醇厚,龙井的香郁味甘,乌龙的浓香扑鼻……
品茶需要有好心境。静心独坐,捧茶入定,清苦的茶汁幽香四溢,齿颊间回味无穷。处于喧嚣或烦闷中,难品茶中真味。只有无琐碎事扰心,无嘈杂声乱耳,静心地去品茶,方会沉醉其中。
品茶是快乐,是消遣,是享受。茶炉里的红炭催着淡淡的茶烟升腾,袅袅青烟随风舞蹈;花瓶中寓意诚挚的插花和洁净优美的茶具,凝结成诗意的空间;茶香则把人的思绪引向空灵和悠远。若在茶亭中品茶,清风拂过松枝竹梢,泉溪水流在乱石上跳跃;竹杓的舀水声,瓦釜中水的鸣唱,空气中弥漫着的茶香或檀香的气息,把眼、耳、口、鼻的观感集中在一起,在这浮躁城市中盛盈出一方净土,建构起一片禅境的空间。从一片小小的茶叶中品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清除烦恼忧虑,心灵复归宁静,这便是禅意了。
古人把吃茶当做陶冶性情、锻炼品格和思想情操的途径和方法。唐代的刘贞亮提出“茶可雅志”“茶可礼仁”“茶可行道”“茶可修身”的“茶德”,于是古人便常常以茶为范、以茶载道,把“道”寓于品茶之中,使茶性与人性相通,茶品与人品相合,借茶香茶韵,构筑出淡泊谦和的意境。
自从圆悟克勤禅师提出“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便形影相随,并赋予茶以一种崇高的使命:一片小小的茶叶,承载起人类的文明并指引人们思考生与死、心与色、思维与存在等根本问题。
有人总结道,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神集中体现在一个“正”字上;道家文化体现在一个“清”字上;佛家文化集中在一个“和”字上。也就是说,儒家主正气,道家主清气,佛家主和气。那么,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是什么呢?我想,一个“雅”字可也。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茗谈心为雅事,以茶人啜客为雅士。
“正·清·和·雅”四个字、四种气,便大致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作为禅与茶相结合而形成的“禅茶文化”,既有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更有茶文化本身的雅气,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禅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雅。悟的反面是迷,雅的反面是俗。由迷到悟是一个长期开悟的过程,由俗到雅也是一个持续修持的过程。禅茶一体,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独特形式,其目的就在于通过体味当下之情境,实现从迷到悟、从俗到雅的转化。一念迷失,禅是禅,茶是茶;清者清,浊者浊;雅是雅,俗是俗。一念觉悟,茶即禅,禅即茶;清化浊,浊变清;雅化俗,俗化雅。
“正·清·和·雅”,这四字体现的禅茶文化之气度,决定了其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的社会教化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与致和。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禅茶文化的内涵体现在“感恩、包容、分享”这几个字上,颇为恰当:既富含哲理,又雅俗同归,在人生日用等俗事中体现着禅的意境和雅的处事。
感恩——用感恩的心态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其中充满温润的融和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可化解戾气,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包容——用包容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与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分享——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痛,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他人,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关爱。
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草露风灯,匆匆得就像这片片茶叶,只能在一个小小茶杯中短暂地倾吐芬芳。人生亦如茶味般清淡而略带苦涩,风雨坎坷、辛酸遍尝,功名利禄若过眼云烟。如何才能在这短暂一世中处事安然?我想,我们不应该刻意地去计较生活中的得失,应该活得实在、活得真切、活得淳朴、活得坦然。就像茶碗中沁出的袅袅茶香,丰富着、充盈着周围的环境,带给他人馨香,这才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