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青春电影创作模式比较研究

2017-10-10 11:25王书洋
戏剧之家 2017年17期
关键词:比较

王书洋

【摘 要】“青春”一直以来都作为电影创作的重要题材,青春电影在两岸都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青春电影在我国的发展概况、故事题材、叙述方式等方面,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大陆和台湾的青春电影进行比较研究。同为青春片,两岸青春电影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根源在于创作者本身的意识,两岸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时代的不同。

【关键词】两岸;青春电影;创作模式;比较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7-0095-02

青春电影作为目前在国产电影市场上最为活跃的电影类型,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和良好的发展空间,而青春电影更是台湾电影最具标志性的符号。在新媒体环境下,两岸的青春电影无论从主题思想、电影语言还是创作模式上都有了许多新鲜的变化,其中微电影的反应最为敏锐和及时,这些变化的背后折射出了两岸青年在情感表达、文化需求和精神世界中的差异,也映射了这个时代两岸社会的变迁与价值观的流转。作为大学影视专业的教师,在与这个时代最具鲜活创造力的青年朋友们的接触中,更加感到未来电影的归属和价值正在这一代人身上聚集。因此,关于青年电影人如何关注青春,关注彼此,关注社会,关注未来成为了一件具有意义的事情。通过这个选题的研究我们将更加清晰地观察两岸青年在艺术创作和自我挖掘的过程中呈现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对于指导未来青年电影创作有所借鉴。

一、青春电影发展概况

(一)青春电影在大陆的发展。在中国电影史上“青春片”的发展尤为缓慢,新时期以前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青春片,直到上世纪90年代,第六代导演开始拍摄了一批如《阳光灿烂的日子》《小武》等反映年轻人成长的青春电影。我国大陆的青春电影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以《战火中的青春》为代表的“青春万岁期”、以《北京杂种》为代表的“青春残酷期”、以《失恋33天》为代表的“青春消费期”。

(二)青春电影在台湾的发展。杨德昌导演曾说,台湾只有两类电影——青春片和非青春片,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青春电影几乎成为台湾电影创作的主旋律。80年代起涌现了一批带有青春元素的影片,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童年往事》等。进入新千年后,以《蓝色大门》为起点,开启了台湾青春电影的复兴之路,《海角七号》《艋胛》《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影片更是带领台湾电影走向辉煌,随之还兴起了一股“小清新”电影热潮。

二、青春电影的创作模式

(一)电影主题分析。在青春电影中,“成长”、“爱情”、“友情”是三大主题,在此基础上穿插着暴力、犯罪、梦想、悬疑等元素。“成长”是青春的必修课,成长是残酷的,是需要代价的,《那些年》告诉了我们一件事“成长最残酷的部分就是女孩永远比同年龄的男孩成熟”,当柯景腾终于慢慢长大了,沈佳宜也嫁为人妻。《11度青春之老男孩》中肖大宝和王小帅人到中年不得志,工作和生活的不顺激起了他们对梦想的渴望,一曲《老男孩》唱出了所有人的心声,虽然最终没有实现梦想,但是他们的生活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改变。

初恋是单纯而美好的,虽然结局并不圆满,但影片主要表达的是主人公在初恋中心路历程的蜕变。《那些年》的柯景腾和沈佳宜让无数观众想起了自己心中的初恋,观众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的青春,找到了与电影主角共同的意义空间。《同桌的你》中的林一和周小栀,《匆匆那年》中的陈寻和方茴,虽然他们的爱情充满着遗憾,但初恋之间的那种青涩稚嫩的喜欢却温暖了很多观众,也勾起了许多观众的回忆。

友情是青春电影的必备元素。校园时的友谊是最纯粹的,不掺杂任何利益,而步入社会后身边的朋友可能多多少少带着一些目的性。青春电影中友情的讲述有一个模式:相知-破裂-和好-升华。《小时代》中林萧、顾里、南湘、唐宛如四个生活环境、性格迥然不同的女生却成为最好的朋友,虽然也会有争吵,也有矛盾,也会打架,但四个人都在为彼此着想,最终会共同面对问题和困难。当然,在台湾电影《艋胛》中,亲如手足的兄弟们却纷纷拔刀相向,是那么的痛苦又发人深省。

(二)人物设计分析。青春电影的主人公一般都是以“小我”为主,他们都是最普通最平凡、我们每个人身边都能找到的一种人。《致青春》中郑薇为了和邻家哥哥林静在一起而努力考上大学,《匆匆那年》中胆小羞涩的方茴却爱上阳光帅气的陈寻,很多人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缩影,感到亲切感。

阳光帅气的男神和美丽优雅的女神是青春片必备的人物设定,如《夏洛特烦恼》中的秋雅,《我的少女时代》中的欧阳非凡和陶敏敏,《小时代》中的南湘。他们被别人喜欢着,受到追捧,他们的存在是为了让普通平凡的主角在不断的比较中追求更好的自己。

每个人的青春记忆中总有那么几个印象深刻的朋友,他们或许是每次成绩名列前茅的学霸,又或者是个搞笑的胖子。《小时代》中唐宛如一角,性格大大咧咧,不如林萧的运气好,不如顾里有钱,不如南湘漂亮,她有的只是自己独特的搞怪天赋。《那些年》中想用搞笑制胜却总是失败的该边,胖子界的夺爱高手阿和,这些角色在影片的关键时刻舒缓气氛,让观众在压抑悲伤的氛围中感到一丝欢乐。

三、个案比较:以《那些年》和《致青春》为例

(一)相似元素。《那些年》和《致青春》都是传统叙事风格的青春电影,不存在曲折离奇的情节设计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没有大恶之人,有的只是为了追求男神女神而展开的一段单纯又波折的爱情故事。两部影片都展现了“80后”的记忆,包括卡带机、BP机、小霸王、回力鞋、张雨生的歌声、张学友的《吻别》等代表90年代校园生活的符号,影片用“怀旧”的方式营造了那个时代的氛围,引导观众走进对青春的回忆,无论是物质上的怀旧还是情感上感伤都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两部影片的结局都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或者凄美的悲剧,柯景腾在沈佳宜的婚礼上以“惊世骇俗”的方式给这段初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从此这段感情将只存在于青春的记忆中;郑薇最终究竟是选择了林静还是陈孝正,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郑薇却没了当初执着一段爱情的冲动。

(二)影像风格的不同。从《那些年》来看,清新的基调,唯美的爱情,文艺的气质使得“小清新”风格的电影掀起一股浪潮。同时,台湾青春电影还带有不可或缺的小清新符号,如单车、邮筒、机车等。台湾是传统儒家文化保留得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台湾青春电影也多带有清新、淡雅、含蓄的儒家印记。另外,由于受到日本殖民文化的影响,唯美风格也成为台湾青春电影的另一大特点。

电影作品少不了音乐的点缀,在《致青春》中,新生入学时广播的声音,绿皮火车行驶的声音,女生宿舍走廊的吵闹声,学校晚会有线麦克风的声音,让观众一下回到当初青春时代的生活。女神阮莞结婚前和前男友去看山羊皮乐队的演唱会,却意外车祸身亡,穿插着山羊皮乐队的歌曲《So Young》,音乐的作用不仅可以表达人物心境,也能够传达影片的内涵和时代气息,山羊皮乐队是80后一代人的青春,这一代人怀念过去的青春时光,也向往那种无所畏惧的潇洒人生。

年轻一代作为青春电影的主要受众,对青春电影的需求和欲望更为强烈,而我国大陆青春电影的发展却十分缓慢,在吸收他国青春电影的优秀因素后,要加快青春电影的发展和创新。在主题的选择上可以更加多元,青春不一定都是悲剧和痛苦,犯罪和暴力也不是青春片唯一的元素。而台湾青春电影雷同的场景和台词、模式化的影像符号造成了青春片格局的狭隘。青春片拥有越多越大的受众群体,我们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可以拿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电影作品。

参考文献:

[1]吴倩.影像青春物语——新千年以来两岸青春电影比较研究[J].西南大学,2013.

[2]刘子琪.论新时期两岸三地青春电影[J].山西大学,2013.

[3]于嬌.论青春电影故事模式的类型化表达[J].辽宁大学文学院,2016.

猜你喜欢
比较
中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比较
从小说到电影
吴昌硕和黄牧甫篆刻艺术比较
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比较研究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