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琎
【摘 要】歌舞诗《阿嘠加依》以歌舞诗这一新型艺术体裁,将少数民族音乐与现代作曲技术相结合,通过歌与舞,将北疆牧区哈萨克族人民生活的场景,展现在现代化舞台上,其中包括:哈萨克民歌、舞蹈、传统乐器以及婚嫁礼仪等等,整个歌舞诗,美轮美奂,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关键词】歌舞诗;哈萨克;《阿嘠加依》;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I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7-0065-01
北疆牧区生活着善良的哈萨克族人民,他们远离城市的喧嚣,在这片美丽的草原上,与歌、马相伴,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流传下来一批批优秀的哈萨克族民间歌舞,大型民族歌舞詩《阿嘠加依》以此为背景,用哈萨克族古老的同名民歌为线索,通过“诗”的方式,用现代艺术手法演绎草原文化,向世人描绘着哈萨克族人民的历史与传统,生活与梦想,是一部极具特色,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阿嘠加依”哈萨克语意为“故乡”,也指阿勒泰,描述了在北疆牧区的哈萨克族人民生活的场景,涵盖了哈萨克族的婚俗、礼仪、节日以及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浓郁的草原音乐文化特征,一共有四个部分:《生命达斯坦》、《英雄达斯坦》、《爱情达斯坦》以及《狂欢达斯坦》。
一、哈萨克族传统音乐的运用
(一)对哈萨克族民歌的运用
第一种是歌唱式,有独唱、合唱、对唱三种形式,单曲与乐段贯穿为主要特色,歌舞诗中直接采用原民歌主调,增加其声部,电子音乐做旋律伴奏,歌舞交融,将传统民歌原封不动地呈现在舞台上的做法,使得作品具有真实性和历史性,更贴近生活,易于引起共鸣,被大众认可。如:哈萨克族民歌《阿嘠加依》,作为主题歌头、尾出现两次,交相呼应,表明主题,原民歌本为单声部旋律,在这里改编为多声部合唱,增加了原民歌声部,配以电声乐队伴奏,使原歌曲的织体加厚,富有层次感,改编后的歌曲比原民歌更为生动和优美,又与舞蹈结合,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给观众带来美的感受。
第二种是弹唱式,阿肯弹唱作为哈萨克传统音乐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这里的弹唱分为独唱、齐唱以及对唱三种形式,如第一部分《生命达斯坦》中,送新娘出嫁的《送嫁歌》,还有男方迎接新娘的到来演唱的《加尔 加尔》,都是以齐唱配以冬不拉伴奏的形式。
(二)对哈萨克族器乐曲的运用
第一种是伴奏式,以器乐合奏的形式为舞蹈伴奏。例如,在《英雄达斯坦》中出现的《石人舞》,就是以口弦琴、霍布孜、斯布孜额哈、萨斯尔这四种哈萨克族乐器合奏,为舞蹈伴奏,曲调刚劲有力,气势磅礴,表现了草原男儿的英雄气概。而《石人舞》之后的《马蹄舞》,就是以冬不拉这一种乐器合奏的形式伴奏,冬不拉的音色轻盈明亮,活泼动人,与舞者动感的舞姿配合紧密,展示了马的各种形态造型,描绘出万马奔腾的景象。
第二种是器乐合奏曲,如在《英雄达斯坦》中出现的器乐曲《黄河》和《黑骏马》,这两首均为冬不拉合奏曲,两首作品曲式结构相似,均由“短句连缀”构成,密不可分的乐句,一个表现了黄河波涛汹涌,势不可挡的场景,以歌颂中华民族母亲河来寄托哈萨克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一个表现出万马奔腾的场面,为观众描绘着马儿奔跑的生动场面。
二、创作型作品的运用
整部歌舞诗中,除了对哈萨克民歌的运用之外,还融入了部分阿勒泰歌舞团创作的作品,创作型作品,主要采用了独唱曲和器乐合奏曲。第三部分《爱情达斯坦》中的男女独唱《情人》,就是一首创作型作品,与其它原民歌相比,作品的曲调更为平稳,节奏、节拍较规整,歌曲的伴奏由现代MIDI技术制作,在前奏和间奏中,很容易听到吉他的音色,现代流行音乐色彩鲜明,易于辨认。创作型作品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在第四部分《狂欢达斯坦》中,出现的作品《哈萨克打击乐》,这部作品是由现阿勒泰歌舞团作曲家胡玛尼什·巴依木拉提创作,作品使用了哈萨克传统的多种民间小型打击乐器:阿斯克、达布力、特克力达克、哈什托克、达吾力帕鼓,吹奏乐器:萨斯尔、口弦琴,以及捣臼、马蹄、牛角、羊骨、皮带等日常生活用具,作品形式新颖,节奏欢快,以卡农模仿的形式,将各个乐器串联在一起,各部分配合巧妙,充分展现了哈萨克打击乐器的音色特征。
三、结语
歌舞诗《阿嘠加依》,是一部歌与舞的变奏,除了运用传统民歌之外,还有部分创作的音乐,阿肯弹唱,以及改编的器乐曲,内容丰富多彩。其最为突出的就是将少数民族音乐融入到了歌舞诗这种新兴舞台艺术形式中,开创了少数民族音乐舞台化的先河,为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民族音乐与舞蹈,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运用现代艺术手法,将北疆牧区哈萨克人民古老的生活传统搬上了舞台,让众人所熟知,为今后少数民族音乐舞台化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我国歌舞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育民著.中国哈萨克族音乐文化[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