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盛侄,郭 承,刘宜峰,徐 岗,韩晓维
(1.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0;2.宁波市鄞州区水利局,浙江 宁波 315100)
宁波市鄞江镇区现状防洪能力试验研究
周盛侄1,郭 承2,刘宜峰2,徐 岗1,韩晓维1
(1.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0;2.宁波市鄞州区水利局,浙江 宁波 315100)
宁波市鄞江镇地处中国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东部沿海。近年来连续遭遇强台风袭击,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以来造成一定影响的台风有30多个,平均每年3.3个。台风暴雨造成鄞江镇经常性受淹,镇区防洪体系已经不能满足防洪要求。为了研究现状防洪工程的防洪能力、同时为设计治理提供对策,建立鄞江镇区防洪工程整体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现状各堰(闸)不同的出流状态下的排涝能力,河道分流规律、不同河段堤防的防洪能力以及沿程流速、流态等水力特性。
鄞江镇;模型试验;防洪能力;分流比
宁波市鄞州区地处中国长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东部沿海,与宁波市区东、南、西3面接壤。鄞江作为奉化江的四大支流之一,流域位于宁波市鄞州区西南面,发源于四明山白肚肠岗山麓,主源上游为大皎溪和小皎溪,汇合口处建有皎口水库,控制集雨面积259.0 km2。皎口水库后至它山堰段为樟溪,樟溪左纳大岙溪,右纳龙王溪、桓溪,它山堰以上控制集雨面积348.0 km2。它山堰下游为鄞江干流段,右纳清源溪、卖柴岙溪。整个鄞江的总集雨面积430.3 km2,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大面积低山丘陵,东部为平原。
鄞州排洪工程由它山堰和洪水湾枢纽2大部分组成。区域内河道2次分流,首次分流位于鄞江镇西首处:南支一流经它山堰入鄞江干流,北支一流入光溪至洪水湾枢纽再次分流,一路进南塘河,一路进鄞江干流,其中鄞江段为感潮河段。
其中:①它山堰是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迄今已有1 183余年的历史。堰体宽113.6 m,实测溢流段堰宽105.4 m,堰顶顺水流长度3.3 m,实测堰顶平均高程2.98 m。时至今日,它山堰仍然发挥着御咸、蓄淡、引水灌溉以及泄洪排涝的功能。②洪水湾枢纽包括排洪闸、三通闸(船闸、纳淡闸)、洪水湾节制闸、三跨交通桥等建筑物。其中排洪闸设5孔、每孔净宽5.0 m,总过流净宽25.0 m,水闸设计过闸流量240.0 m3/s(P = 5%),最大过闸流量275.0 m3/s。纳淡闸为1孔,净宽6.0 m,设计闸底高程- 0.37 m,现状实测闸底高程- 0.54 m,目前基本已废弃。节制闸布置了4扇门,每扇门净宽6.0 m,右侧3扇闸门高3.0 m,左侧1扇闸门高2.5 m。闸底设计高程0.73 m,现状实测闸底高程0.62 m。洪水湾枢纽工程主体作用为排泄洪水,以减轻下游鄞西平原的洪涝灾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兼具阻咸纳淡、蓄水防旱和改善环境等功能。
研究区域内涉水建筑物众多、水流条件复杂,且现状洪水湾防洪标准仅为10 a一遇标准。为配合镇区防洪体系的升级改造,研究现状各排涝工程的排涝能力、河道行洪规模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具有重要意义。
2.1 模型设计
本研究采用水工正态整体物理模型,并遵循重力、阻力相似准则,以保证水流运动相似、动力相似[1-2]。根据模型流量、水深、流速和阻力平方区等水力参数,并同时结合模型占地面积等综合因素,模型比尺设为1∶50。上游河道模拟至上樟溪分汊口以上400.0 m,下游洪水湾枢纽三岔口分别模拟至节制闸以下300.0 m,鄞江下游800.0 m。模型范围内包括它山堰、洪水湾节制闸、洪水湾分洪闸、三通闸、涉水桥梁等建筑物及沿线河道堤防。模型全长度约40.0 m,总宽度约18.0 m。模型严格按设计图纸和实际测量地形控制放样,其中洪水湾排洪闸、节制闸、三通闸、船闸、沿程桥梁均用有机玻璃精制,河道地形采用断面板法以水泥砂浆抹面制作。采用水泥砂浆抹面,表面糙率约为0.016,与原型糙率(经过现场勘查河床的表层均含泥砂砾石,其糙率一般取0.025 ~ 0.030)换算成模型的糙率0.013 ~ 0.016比较,基本满足糙率相似设计要求。
2.2 测点布置
在整个模拟范围内布置12个观测断面,分别设在樟溪分流口、官池桥、洪水湾分流口、节制闸、它山堰以及鄞江排洪闸交汇口上下游等(见图1)。其中它山堰、洪水湾排洪闸以及节制闸的水位观测点分别位于堰顶上下游150.0,270.0 m处,闸室上下游138.0,140.0 m处和闸室上下游185.0 ,150.0 m处。
图1 模拟范围及测点布置图
2.3 糙率验证
鄞江排洪工程物理模型范围内涉及樟溪、光溪、鄞江、南塘河4条河道。涉水建筑物包括7座交通桥梁和它山堰、节制闸、分洪闸3座水工泄水建筑物。根据以往类似工程研究经验,区域内涉水建筑物较多时,建筑物对河道阻水作用明显大于河道糙率的影响。为了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提高模型的相似性,对模型糙率也进行了验证。目前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在模型制作完成后根据历年实测洪水资料确定的验证工况试放水,观察模型的水流运动,沿程水位、分支流量、流速等水力参数是否能重现实际洪水情况,如有误差是否在允许范围之内[3-4]。试验范围内原型河道的水文站点较远,缺乏洪痕观测资料,故采用与数学模型计算结果对比的方法,用数学模型的结果来检验本次试验模型的准确性。《鄞江流域防洪专项规划》中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对整个奉化江流域(集水面积2 378.0 km2)建立计算模型,并通过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2013年“菲特”台风的暴雨洪水进行校核计算,流域干流水位计算误差在- 1 ~ 5 cm,计算模型均能较好的模拟“莫拉克”及“菲特”台风洪水情况[5]。
本研究采用“菲特”洪水工况对模型进行率定验证。范围内边界及验证水位依据数学模型中提取水位进行控制和比对。结果表明模型上边界水位(樟溪分流口、它山堰下游)同计算的差值约为- 7 cm。物理模型基本可以再现模拟区域内洪水情况,验证点水位与计算水位对比情况见表1。
表1 水位验证成果表
3.1 现状堰(闸)排涝能力
本模拟范围内的它山堰、洪水湾排洪闸以及节制闸在时间排涝过程中都处以敞泄状态,属于堰流出流,理论上其流量计算可以采用堰流基本公式计算。然而它山堰已经运行了1 000多年,且堰顶布置有条石非标准堰型,如采用堰流基本公式计算,其系数难以选取,无法准确计算其过流能力。而洪水湾排洪闸以及节制闸也已运行多年,边界条件都已改变,同样也无法简单地采用堰流公式计算。因此,本研究采用模型试验的方法,可以精准得出它山堰、洪水湾排洪闸以及节制闸在自由出流和淹没出流状态下排涝能力[6]。
3.1.1 自由出流
通过不同排涝流量及堰(闸)前水位流量观测,建立了堰(闸)前水头H0和流量的关系图(见图2)。其中它山堰从其剖面体形来看属于折线型低堰,而折线型低堰其流量系数与上游相对堰高、相对堰顶厚度、堰上下游坡度有关;其设计流量系数通常为0.350 ~ 0.430,介于宽顶堰和曲线型实用堰之间。试验研究发现,它山堰在堰顶水头0.56 ~ 2.90 m时自由出流状态下的流量系数为0.164 ~0.309,明显小于折线堰的设计流量系数。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受堰顶条石的阻水作用以及堰址位于弯道处导致上游来流不均等因素影响。而洪水湾排洪闸及节制闸的流量系数分别为0.316 ~ 0.365和0.283 ~ 0.313,也同样小于其设计流量系数。分析发现,排洪闸位于河道转弯处,缺乏调整段,进流十分不均,特别是右边孔,过流量明显偏小;而节制闸全开状态下受到翻板门以及支座阻水的影响明显。
图2 自由出流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图
3.1.2 淹没出流
在工程实际运行中它山堰和洪水湾排洪闸在排洪中易受鄞江潮位顶托的影响,较为常见排涝工况下堰(闸)基本都处于淹没出流状态。当下游水位抬高到一定程度 时,泄流能力不仅与上游水位有关,还与下游水位有关。而一般认为淹没度H2/H0= 0.8作为自由堰流和淹没堰流的界限,即小于0.8为自由堰流,大于0.8为淹没堰流。本研究通过历年洪水资料调查,分析了各个排涝堰(闸)的流量区间。分别进行了它山堰在100.0,200.0,300.0,400.0 m3/s,洪水湾排洪闸在100.0,200.0,300.0 m3/s以及节制闸在100.0,150.0 m3/s流量下的淹没出流试验。通过调节尾门改变下游水位得到不同淹没度下的淹没出流,建立了淹没度和综合流量系数C的关系式(见图3)。同时根据试验成果进行了曲线拟合,得到了一定淹没度区间下的综合流量系数拟合公式(见表2)。在实际工程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堰流基本公式以及表2综合流量系数公式准确推算出堰(闸)的排涝流量。
图3 综合流量系数C0和淹没度H2/H0关系曲线图
表2 综合流量系数拟合曲线公式表
3.2 镇区堤防防洪能力
鄞江镇现状洪水湾枢纽的防洪标准为10 a一遇,设计整治后的防洪标准近期提高至20 a一遇,远期达到50 a一遇。本研究主要观测了20 a一遇及50 a一遇工况沿程水位、流态以及流速分布情况[6]。将试验观测的水面线与堤防顶高程进行比较,绘制了樟溪至两分汊河道沿程水面线分布图(见图4、图5)。
图 4 樟溪—光溪—南塘河沿程水面线图
图 5 樟溪—鄞江沿程水面线图
3.2.1 20 a一遇洪水
20 a一遇洪水,本试验实测光溪水位5.25 ~ 5.00 m,鄞江水位(它山堰上游—鄞江排洪闸交汇口)5.18 ~ 4.96 m,光溪河段水位超堤防顶高程0.24 ~ 1.22 m。南塘河段水位超过现状堤防顶0.18 ~ 0.82 m;它山堰上游至鄞江排洪闸交汇口段左岸沿程水位超过现状堤防顶0.49 ~ 1.13 m。同时试验还观测了沿程流速分布情况,樟溪出口至官池桥段、它山堰上游河段多数位置堤脚流速超过2.0 m/s。
为了研究减轻内河行洪压力的措施,模拟了在20 a一遇工况下关闭节制闸樟溪来流全部经它山堰和排洪闸入鄞江工况下沿程水位情况。发现该条件下樟溪水位抬高0.07 ~ 0.08 m,光溪沿程水位抬高0.09 ~ 0.13 m,它山堰上游水位抬高0.06 m,它山堰下游至鄞江排洪闸汇合口水位抬高0.03 ~0.06 m。
3.2.2 50 a一遇洪水
50 a一遇流量下,实测光溪水位5.64 ~ 5.20 m,鄞江水位(它山堰上游—鄞江排洪闸交汇口)5.51 ~ 5.19 m。研究表明,现状堤防防洪能力远远不足,同时也发现洪水湾下游鄞江汇合口以下,堤顶高程较高,可以采取相关措施加大入鄞江的洪峰流量,从而降低如南塘河流量,减少内河防洪压力。
3.3 镇区河道分流比
研究区域内存在2次分流,分流比不仅影响到下游堤防的防洪,同时也关系到下一阶段的综合规划治理,因此,厘清河道的分流规律至关重要。试验模拟了2组工况,分流试验成果见表3。试验发现在第1次分流口分流流量比较接近约为1∶1,尤其是大流量工况。其原因主要是在樟溪分流口处鄞江和光溪2次的河面宽度比较接近约为59 m,同时在分流口河道主槽位于左岸,河底高程较低,导致流量略小时分流受地形影响较敏感。洪水湾分流口节制闸和排洪闸敞泄时,小流量工况排洪闸分流比大,而大流量工况节制闸和排洪闸分流比较接近。由总的分流比得出鄞江分流量占70% ~ 80%,而南塘河流量占20% ~ 30%,但是随着流量的增大鄞江分流量有所下降[6-7]。
表3 不同组次分流成果表
3.4 洪水湾排涝流态
试验观测量2种工况组合下的沿程流态情况。观测发现2组工况下排洪闸和节制闸都处于淹没出流状态。洪水湾枢纽上下游流速分布见图6。
图6 洪水湾枢纽上下游流速分布图(P = 5%)
分汊口前主流集中在河道中心,断面流速分别较均匀。进入排洪闸时由于受到河道分流和河道转弯的影响,闸前进流调整段明显不足。使整个出闸水流左偏,试验观测到闸室右边孔后消力池至海漫末端流速明显小于其余断面流速,导致出流量明显偏小。此外,水闸下游处于鄞江口,潮汐作用明显,闸下流速分布不均,易形成闸下淤积,进而影响水闸的排涝和消能。
本研究主要针对鄞江镇区现状防洪能力的问题,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出流工况(自由出流和淹没出流)下它山堰、洪水湾排洪闸和节制闸的过流能力,现状河道分流规律、沿程流速分布情况以及两岸不同段堤防的防洪能力。研究表明,它山堰过流能力较强,在保证古堰安全的前提下,加大经它山堰入鄞江的分流比;节制闸采用的是自动翻板门可控性较差,建议改造成闸门控制的节制闸;洪水湾排洪闸位于河道转出段进流条件较差,出闸水流流速不均,特别是右岸淤积较严重,可以考虑排洪闸整体下移;沿程堤防需要重新设计整治,并参考沿程水面线分布规律。
[1] 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SL 155 — 2012水工(常规)模型试验规程[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6.
[2]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SL 99 — 2012河工模型试验规程[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3] 于梅艳,马传波,倪娜娜,等.基于物模实验的浑河城市段河道堤防防洪能力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3(2):59 - 60.
[4] 朱红华,罗岸,陆汉柱,等.某河道整治工程试验研究[J]. 广东水利水电,2015(11):34 - 36.
[5] 王海亚,夏志东.皎口水库至鄞江镇区间河道行洪能力复核分析[J].浙江水利科技,2013(4):29 - 31.
[6] 徐岗,史斌,周盛侄,等.宁波市鄞州排洪工程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报告[R].杭州: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2016.
[7] 钟杰.弯道低水头拦河闸闸孔分流比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报,2011,28(3):28 - 32.
(责任编辑 黄 超)
Experimental Study on Present Situation of Flood Control Capacity of YinjiangTown in Ningbo
ZHOU Sheng - zhi1,GUO Cheng2,LIU Yi - feng2,XU Gang1,HAN xiao - wei1
(1. Zhejiang Institute of Hydraulics and Estuary,Hangzhou 310020,Zhejiang,China;2. NingboYinzhou Water Conservancy Bureau,Ningbo 315100,Zhejiang,China)
Yinjiang town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China′s Yangtze River Delta,an eastern coastal region ofZhejiang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the town suffered from a series of strong typhoon attack.According to incomplete statistics,there have been more than 30 typhoons with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town since 2007,an average of 3.3 typhoons per year.Yinjiang town is often fl ooded because of typhoon rainstorms.Township fl ood control system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fl ood control. In order to study the capacity of fl ood control,while provi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design and management,an overall physical model of Yinjiang Townis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model test,the draining ability of all weirs (sluices),river diversion rule,f l ood control capacity of different dikes and the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the fl ow velocity and fl ow pattern along the riverare discussed.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the next phase of comprehensiv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Yinjiang town;model test;f l ood control capacity;division ratio
TV87
A
1008 - 701X(2017)05 - 0004 - 04
10.13641/j.cnki.33 - 1162/tv.2017.05.002
2017-02-15
浙江省水利科技计划项目(RC1650)。
周盛侄(1989 - ),男,助理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水工水力学研究工作。E - mail:zhousz082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