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重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来到重庆旅游、工作、定居。“重庆与世界·文化嘉年华”活动针对这些特定人群,以驻渝领事馆、外商投资企业、外籍教师、外籍留学生等在渝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士以及广大重庆市民为主要对象,在“家门口”做外宣,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动自2012年启动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活动逐渐将以往单打独斗的国际文化交流展示活动整合起来,形成集聚效应和口碑效应,并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激发市场活力,减少政府投入,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不仅让在渝外籍人士更加了解重庆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在重庆获得更多的归属感,也为中外文化提供了展示、交流、融合的平台,让老外主动为重庆“代言”,为中华文化“代言”。该活动已成为重庆外宣的一张知名品牌。
“重庆与世界·文化嘉年华”活动自2012年启动以来,共开展了四大类100余场活动。活动于每年10月至12月期间开展,分为文化交流、重庆巴渝文化展示、外资企业交流、外籍人士体育赛事等四大基本类别。共有来自《光明日报》、香港《大公报》、《香港商报》、人民网、中新网、新浪网及市级主流媒体等几十家新闻单位参与报道,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
一、具体做法
1. 影响“有影响”的人,让他们自觉成为宣传推介重庆的“代言人”
文化嘉年华作为重庆市“灯下亮”和“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动,坚持以驻渝领事馆官员、在渝外企高管、留学生等为主要对象,通过举办高品质的活动,影响这些比较有影响力的精英人士,让他们更加了解重庆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了解真实的中国,从而能够对重庆、对中华文化进行客观、真实的积极评价。让他们自觉成为推介重庆、宣传中华文化的“代言人”,自觉向世界介绍重庆,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世界认同和接受良好的中国形象营造有利国际环境。积极消除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在“家门口”做外宣,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如每逢中秋或新春来临,重庆市委外宣办都会定期主办“驻渝领事机构及境外驻渝媒体联谊会”,邀请所有驻重庆领事机构官员、境外驻渝媒体、部分境外在渝机构及世界500强企业的负责人共庆中国传统节日。通过传达节日问候和情感交流,使国际友人进一步了解重庆,了解中国,从而促进彼此互信,增强双方友谊。
又如在留学生中举办“我爱”微信秀大赛等文化活动,通过这些留学生的眼睛和耳朵来发现重庆的魅力,再通过他们口头或者文字表达,把良好的城市形象和深厚的中华文化传递给本国人民、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在这些留学生中,不乏一些国家的王室子女,基于他们的特殊身份,由他们来做“代言人”,影响力可见一斑。
2. 小成本做大外宣
文化嘉年华每年为期三个月,文化活动多达十余项,单靠政府买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持久的。我们的做法是,培育品牌,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减少政府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多方共赢。
一是立足“家门口”做外宣。每项活动不求场面大,而求可持续、效果最大化。如举办“我爱”微信秀大赛活动。历时两个月,各高校留学生积极参与,他们用自己的手机、相机,拍摄了重庆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和值得推荐的项目,用美食、美景展现留学生眼中的魅力重庆。这次活动在留学生中的知晓率达到90%,参与率达到70%。获得点赞数最多的一个参赛者,在六天时间内获得七万多的点赞数。
二是细分对象群体,加大精准化服务力度。用相对小规模的活动带动一些高端群体,产生大的影响。如针对驻重庆、成都两地领事馆官员以及在渝外商投资企业高管,举办“外眼看重庆——为重庆五大功能区建设出谋划策”活动,活动搭建了外国人溝通了解重庆的平台,积极宣传了重庆五大功能区建设,加强了世界与重庆的交流合作,有力推进了重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三是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减少政府投入,实现多方共赢。如与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馆共同举办“情系意大利之秋”文化周活动。在经费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主办方分别与高校、企业、文化机构合作,通过提供活动场地、策划报道等形式置换活动资源,开展了“意大利人的想象力与中国人的智慧——世界意大利语言文化推广活动”、2015米兰世博会图片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
迄今为止,文化嘉年华连续举办五届,市财政仅投入几十万元的启动资金,却撬动了数百万元的市场资源的参与,带来了极好的社会效益。活动也推进了市委外宣办、市教委、市外经贸委、市文化委、市政府外事侨务办等相关政府部门与在渝外籍人士的沟通联系,激发了企业、高校、文艺团体、涉外机构的积极参与,吸引了群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3. 老外“唱主角”,讲述在重庆的中国故事
文化嘉年华是一个让老外“唱主角”,让各国文化、艺术尽情展示的舞台。针对这个特殊群体,文化嘉年华为其提供了展示才艺、拓展人际圈、融入重庆的平台,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归属感和对重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让老外自觉讲述在重庆的中国故事,对外展示良好的重庆城市形象,让重庆“足不出户”就走向世界并逐渐深入人心,同时有效促进了中外文化交融和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例如,针对在渝外资企业举办了“世界500强的重庆故事”系列主题活动。罗森、麦当劳、香港怡和、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嘉宾通过嘉宾访谈、高校巡讲等形式,结合自身及企业品牌的成长、奋斗经历,讲述了如何选择重庆、爱上重庆的点滴故事。此次活动聚焦在渝世界500强企业,从活动形式、内容到活动规模,在重庆直辖以来尚属首次。专家们评价,该活动是重庆在全国范围内,首次通过政府搭台的方式,对500强企业进行阶段性、广覆盖、高强度的集中推广,是在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归属感、促进企业深化区域公共关系方面的一次成功实践,是一次极具说服力的城市形象推广活动。endprint
又如举办“老外与重庆”摄影/征文比赛,征集到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近20个国家的外籍人士数百篇征文及百余幅摄影作品。通过他们的镜头与笔端,展示了异彩纷呈的重庆城市形象,也讲述了他们自己与重庆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重庆的理解和热爱之情,推动了重庆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互通,也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4. 用兼收并蓄的态度,来展示重庆乃至中国的对外开放度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惟一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的文化,这种文化自信,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文化嘉年华活动通过开展针对外籍人士的丰富的文化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国家与民族文化的舞台,进一步加强对在渝外籍人士的人文关怀,秉承“让世界了解重庆,让重庆走向世界”的一贯宗旨,展示重庆热情、包容的良好形象,展示中国的对外开放度,推动重庆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互通。
例如,举办德国汉堡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舞动菲律宾”风情歌舞汇演,英国文化周、意大利文化周,以及《新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澳大利亚黑凤头鹦鹉舞蹈团用音乐和舞蹈语汇讲述土著文化等活动,点亮了在渝外籍人士的闲暇时光,受到在渝外籍人士的普遍欢迎。
又如,举办“留学生国际艺术节”,来自96个国家、500多名留学生带来极具异域特色的文艺汇演,有效促进了中外文化交融。
诸如此类活动的举办,通过外籍人士的体验将重庆印象和中华文化不断向外推介,提升了重庆的城市凝聚力、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推动了中华文化不断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异彩。
二、经验启示
1. 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形象“灯下亮”工程建设,让在华外籍人士充分了解、认同和宣传中华文化
在活动中我们发现,不少外籍友人与重庆都有很深的渊源,对重庆充满了感情,对中华文化充满了向往,但是不少人对重庆的了解仅仅通过日常生活的接触和身边人的介绍,并没有全方位、深层次地了解重庆深厚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因此,外宣工作在做好向国外推介城市形象的同时,更应做好向在华外国友人的推介工作。要进一步开展“灯下亮”工程,搭建平台,畅通渠道,整合资源,集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交流活动。向在华外籍人士推介我们的民风、民俗、文化、历史等地域特色,向他们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真实的中国,依托他们的口碑效应,更好地宣传中国。
2. 要以文化作为外宣工作的重点内容和重要载体,增强对外宣传的感染力
文化是沟通各国各民族人民心灵的桥梁和通道,是对外宣传的“开路先锋”,能够使对外宣传更具柔性和感染力,以文化为切入点能最快最有效地促进与外籍人士的沟通,能促进相互间的价值认同。打好“文化牌”,对外宣传就会事半功倍。要坚持以文化沟通促进交流,找准文化交流的“点”,把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鲜明特质讲清楚,以“文”化人、以“文”會友、以“文”建信、以“文”树形。通过努力创造中外文化交流交融的平台,使外籍友人亲身参与和感知,也易于有效消除国外对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误解,培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
3. 要将在华外籍人士作为外宣工作的重点对象,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增强他们对中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华外籍人士是特殊的群体,将他们作为外宣工作的重点对象,加强文化交流和人文关怀,以他们的视角开展活动,提升其对中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通过他们的亲身感受来向外推介中国,会更加真实、客观、有效。可以通过策划系列有异地文化背景的文体活动,如文化沙龙、足球比赛、联谊酒会、慈善舞会等,淡化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同时,联合相关涉外部门,加大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力度,让外籍人士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来真切地感知中国,客观地宣传中国,发自内心地爱上中国,从而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4. 要集中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可持续开展
对外宣传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一是要在政府主导下,引入商业化运作,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与政府各部门、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进一步发挥好对外宣传部门的窗口、纽带和桥梁作用,广泛联络、协调各相关部门,不断巩固已有的交流平台,深化双方合作,形成长效机制。三是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只有创造条件,让在华外籍人士与中国人彼此交往的范围广了、频率高了,才能既“大水漫灌”、又“精准滴灌”地开展好“灯下亮”工程,让在华外籍人士自觉成为对外发布“中华声音”的传播者和中华文化的“代言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