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的创新途径研究

2017-10-09 21:27王伟忠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信用风险创新路径金融机构

摘要: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对于农村产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客户的还贷情况、资金的流通环节都会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旦出现大面积的客户外逃,进而引起资金链断流的情况,就很容易威胁到小型金融机构的生存、发展。因此,在农村地区开办小型金融机构,如何创新信用风险的管理机制,保障企业的基本生存,是每一位企业家都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现实情况出发,提出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的创新策略,希望能够对稳定农村金融秩序、推动农村金融市场良性发展起到有效作用。

关键词:金融机构;信用风险;风险管理;创新路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众对于居住环境、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各农村地区开始重视起相关的金融借贷、储蓄等业务,各小型金融机构也随之兴起。与此同时,由于民众的道德水平、文化素质等等各有差别,这也就导致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有所增加。

一、信用风险的基本问题

第一,农村民众收入普遍不稳定,农业生产大都需要长期的投资,但实际的回报率并不明显,这就从客观上限制了民众的还款、储蓄能力。第二,农村民众道德风险意识参差不齐,普通民众大都有贪小便宜的心理,在知识普及率不高的农村地区则较为突出。由于相关法律的不完善、法律意识的淡薄,民众大都秉持着拖延的态度,相应的信用积分由于实用性并不高,农村群众也大都持着可有可无的态度,这就对现有的信用风险机制提出了挑战。

二、传统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农村金融机构通过相应的调整之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但是由于农村实际环境的不同影响形成了较大的金融信用风险。目前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存在着十分显著的问题。

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模式依然采取的是质押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方式对风险进行分散。可是这些传统的信用管理方式出现了不少问题:

第一,质押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尚不能在农户与小型农业企业中广泛应用。农村资产通常是集体所有权的宅基地、农业企业厂房设施、农产品生产资料,这部分资产都缺少抵押的资格,同时也不存在评估机构的估值服务、注册登记机构的登记产权服务、交替产权平台拍卖抵押品变现服务,结合目前农村市场上缺乏的担保机制,导致抵押贷款、担保贷款、质押贷款等严重缺乏普遍性。

第二,联保贷款即便是已经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但是在贷款额度限制与利率设计方面还是体现出一定的不足。首先,联保贷款设定了5万元的最高额度,如此一来,经济实力与资金需求不同的农户在获取贷款额度的时候必将形成“一刀切”现象,无法与农户差异化的资金需求相符;同时,联保贷款形成的利率必须低于2.3倍的基准利率,造成高风险客户与低风险客户之间采取了相同的利率,不能很好发挥利率的风险补偿作用与市场定价作用。不但损害了低风险客户,同时也导致高风险客户无法受益,不能体现出风险科学匹配受益的贷款准则,对金融资源也无法科学配置;其次,联保贷款的基础是联保小组成员的信用,小组成员之间需要彼此承担连带责任,实际操作中,通常是拥有亲戚关系或是共同利益者构成了联保小组,一旦发生破产问题,小组内部成员都没有能力偿还贷款,对于连带责任更是无法承担。

第三,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主要是为单一的农户或者是中小企业经营行为提供贷款服务,但是这对个体来讲,由于市场信息的限制,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相对薄弱,市场发生的剧烈震动容易引发信用风险。对于为农户产前产后提供服务的上下游企业极少可以获得小型金融机构业务支持,其也无法推动与农户生产密切联系的关联产业的发展,如此一来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必将产生问题。上下游企业或者是关联部门一旦出现风险,会向有关的农产品生产者转移这一风险,其必将会向小型金融机构传递,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这种单一的贷款模式无法紧密结合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无法改造升级农产产业结构。

三、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的创新创新途径研究

(一)积分鼓励,信用保障

农村民众普遍较为淳朴,同样也不排除少部分人受利益的驱使,认为欠款能拖一时是一时,这是大多数普通民众的通病。而企业在实施信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利用民众追逐利益的心理,合理的设置信用积分制。以美国的信用体系为例,信用积分切实地渗透到每一位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一旦信用档案出现污点,将会限制民众的大部分行为活动。而在我国农村征信系统仍不健全的情况下,各小型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正反馈机制减少民众的信用风险问题。例如设置定期还款日,在还款日当天进行还款的用户可以免费领取奖品。或者是通过对储蓄利率进行调整:对于存长期的用户给予较高的储蓄利率,中途随意发生资金变动的用户之前所累积的全部利息清零等等。这里就需要企业通过较小的让利避免更严重的用户的信用风险问题,以免造成严重的资金损失而无法挽回。

(二)内部改革,完善机制

受限于资金的匮乏,人员的专业素养不够等问题,不少中小型金融机构本身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仍有待完善。因此,在信用风险管理的创新途径研究中,企业可以从内部的机制进行入手,改革自身体系、完善信用机制,以避免用户相应的信用问题。各金融机构在开展放贷、储蓄等等业务时,一定要深入了解用户情况,建立好相关的用户档案,同时初始经手的员工一定要负责到底,保证用户、档案、资金一体,避免日后在人员变迁、用户更改等等问题上出现监管空白,进而导致坏账、错账等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同样地,在进行内部改革时,企业也需要注意防患于未然,农村地区的收入来源不稳定,资金投入的周期过长同時难以收回等问题,很容易造成用户无法保证还款、储蓄等信用问题,一旦用户出现问题,企业又缺乏相应的应急措施,就很容易导致金融机构的破产,做好坏账、错账的基础准备是企业完善内部机制的重要步骤。

(三)建立合作,有效监管

农村地区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在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邻里之间办事往往结伴而行。因此,企业在积极建设信用风险的管理机制时,一定要注意和广大的农民群众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以此为基础,逐渐渗透信用机制、借贷及时的相关意识。在前期与用户建立联系的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适度的让利与农村民众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而在后期涉及机构运营、资金运转等方面,企业一定要注意与民众进行事先协定,在邻里的相互见证下,农村人好面子的心理也会促使民众根据相关的条款进行运作,减少信用风险成本。同时,企业也应该及时跟随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明确的条例帮助民众认识到及时还款、有序储蓄的必要性。同样以国外成功的金融监管为例,在信用风险比例逐渐上升的这一时期,西方国家通过内部完善和有关的社会监管保障了民众的信用水平。这对于农村地区的信用风险管理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农村这样一个集体当中,民意监督同样能够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endprint

(四)开发农业物流金融服务

伴随着农业经济发展逐步体现出的产业化、组织化特点,物流金融已经逐步成为面向整个物流供应链的金融服务类型,在物流过程中可以对金融资源科学配置,进一步对农村市场的金融供给进行了极大地增加,为小型金融机构很好规避了信用风险。

第一,基于权利质押的物流金融模式。也就是仓单质押贷款,这一业务属于通过物流公司参与的权利质押贷款,在这一模式下,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将会向物流企业以及农村小型金融机构转换个体风险,令其共同承担,对信用风险强度进行了有效地减轻。

第二,基于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模式。还可以成为存货质押贷款,涉农企业的担保物一般都是自身的动产,将抵押担保贷款申请递交给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同时,将农业保险作为贷款保障,进一步利用保险的模式,顺利转移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至保险企业,从而实现对信用风险进行分散的目的。

第三,农商银融资模式。这一融资模式牵涉到了小型金融机构、经销商、农户、物流公司,不仅为农产品经销商解决了资金问题,同时还可以分散农业贷款使其转换为货物提款权,全面拆分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通过这样的质押方式降低了风险发生的概率。

第四,融通仓融资模式。农村小型机构机构通过这一模式向融通仓发放贷款,再借助于融通仓向各个农产品生产者零售贷款,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型金融机构和贷款农户尚未直接合作,前者仅仅是发挥了贷款源头的功能,一部分信用风险则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农产品生产者承担,如此一来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必将减少需要承担的风险。

第五,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这一模式还可以划分为应收账款的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保理。前者是产品销售商向小型金融机构提供应收账款使其成为质押进一步获得贷款;受者是农产品销售商向农村小型金融转让应收账款从而获得贷款。在这样的融资模式下,第三方农业物流企业将会严格监管生产和交付农产品的工作,通过专业机构严格管理风险,帮助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有效规避风险。

(五)创新担保方式有效规避信用风险

首先,我国政府必须为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提供一定的指导,帮助其构建科学的担保体系,从外部产生保障,为金融行业提供大力的支持进一步构建担保協会,同时对其注入大量担保基金;县级部门建立专业合作社进行农业担保。其次,创立自主融合强制、第三方专业保险再保险、财政补贴等农村抵押贷款的多样化信用担保方式,对农村抵押贷款的担保形式积极创新,从而将信用风险作为基础建立对应的管理机构。再次,认真分析我国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情况,省级财政应当列支农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补偿金,对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提供一定的支持,帮助其有效规避风险,避免发生更加严重的后果。最后,可以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对农产品市场风险有效规避,对于农产品经营资本与利润及时锁定。

(六)推动利率市场化实行差别利率机制

农村利率市场化可以有效引导利率信息的发展,最大程度体现传递作用,完成科学调节。差别利率机制的实施避免了单一利率机制失去不同客户资料的情况。我国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在管理信用风险的模式中,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贷款额度、还款时间等资料,结合客户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差别利率机制,进一步对低息套贷形成的风险有效避免。

我国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信用管理模式迫切需要创新,必须寻找全新的途径对金融信用信息整体把握,同时还必须持续改进,结合国外先进的信用体系管理经营联系我国农村真实情况实行转型,尽量避免我国小型金融机构发生信用风险。

结束语

随着国家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支持,在农村地区发展金融借贷无疑是一条实用且必要的道路。而针对有关的信用风险管理,则需要各企业积极配合国家政策,以国家征信系统为基本标准建立适应本地区的新型的管理机制。同时,企业应该从普通民众的心理入手,通过相关的利益驱使,促使民众自主、及时的开展相关的金融业务。最后则在于企业自身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监管机制,保证各项金融业务在顺利开展的同时,做好后续的一系列跟进。总而言之,在国家相应的政策支持下,企业积极完善内部监管机制,才能够保证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始终处于稳定、上升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毓卿,周才云.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的风险度量与控制[J].理论探索,2012(02)

[2]陆远权,张德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研究[J].南方金融,2011(05)

[3]黄艳,景美凤.借鉴国外经验,统筹城乡金融一体化发展[J].法制与经济(中),2010(12)

[4]董晓林,徐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2(09)

作者简介:

王伟忠(1975.6- ),男,汉族,河南西平人,本科,研究方向:农村金融管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用风险创新路径金融机构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策略
个人信用风险评分的指标选择研究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
信用风险的诱发成因及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