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推进发展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2017-10-09 21:27唐灵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改革发展新常态关系

摘要: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阶段,地方党委政府肩负着保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推动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必须注意把握、正确处理好“严与宽”“主与次”“高与低”“硬与软”“新与老”五个关系,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

关键词:新常态;改革发展;关系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要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要求,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地方党委政府要按照党中央的总体部署,推进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确保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不偏向、不走样、不变形、不打折,必须准确把握、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严与宽——妥善处理遵守规矩与创新制度的关系

在遵守党纪國法、依法行政履职上必须从严,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上可以放宽。既不能把严守规矩当成无所作为、不愿担当的托词,也不能为了创新而突破党纪国法红线。这是党中央一贯的要求,是我们工作中必须注意避免的地方。

(一)要厘清思想认识

严守规矩与改革创新,既不冲突也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现实中,有的片面机械地理解上级部署,把它当成不结合实际、不思考、不担当、不负责的借口,不想干事、无所作为、推诿扯皮、因循守旧;有的规则意识不强,一味想方设法突破“红线”“底线”,去实施所谓的“创新”。这些都是必须坚决避免的。历史经验表明,每当经济社会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只有创新才是走出泥淖、实现腾飞的制胜法宝。要在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前提下,大力推动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

(二)要坚持做到“三个从严”

遵守党纪党规必须从严。要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严守党的纪律规矩。这是铁的要求,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做到“三个看齐”。依法行政必须从严。不断强化法治思维,全面加快法治建设,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贯彻落实必须从严。切实按照党中央的安排部署,不折不扣地对照落实,扎实推进本地区各项工作,不能搞变通、打折扣,让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真正落地,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三)要大力促进管理创新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面临新转折的时间节点,创新的价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即创新。地方党委政府要不遗余力地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的改革发展,加快推进与之相适应匹配的机制制度创新显得十分迫切紧要。推进改革创新,要在“全面”和“深化”上做文章。当前,党委政府自身改革创新的重点,可从集成创新突破,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体现公平、确保清廉为目的,以集成优势、整合资源、破除藩篱、提高效率为原则,以科技、信息、制度等为手段,积极探索创新部门间、地区间、行业间合作的机制制度,由“单兵突进”蝶变成“集团效应”。

二、主与次——妥善处理主导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产业发展的新陈代谢,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体现,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越是在转型时期,传统产业陷入困境,新兴产业尚未成熟,党委政府的引领主导作用十分重要。选得准、抓得快、引得好,就会促进经济发展快速摆脱困境,步入康庄大道。反之,则可能深陷泥淖之中,恶性循环往复。

(一)要准确把握产业重点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在产业分工越来越细、新兴产业风起云涌的新时期,产业发展的重点应是在综合分析研判世界经济格局和区域经济现状的基础上,明智精准地选择几个产业集群,下大力气千方百计推进;对历史形成的多而全的传统产业,在政策扶持上应有所减弱。一般来说,作为一个地区,其主导产业可有二至三个,不可能什么都去抓,五花八门,一应俱全。

(二)要全力发展主导产业

要紧密结合区域实际,强化战略思维,注重引进和依托高端研发机构,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开发培育体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到占据主动引领潮流。要强化战略合作,加强与周边区域的战略合作,在产业政策、要素配置、基础设施等方面形成一盘棋,共同打造产业集群。要强化政策支撑,系统梳理优惠政策,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突出对主导产业的支持。要强化集群发展,根据明确的重点方向,强化精准招商和系统配套,着力延伸完善产业链条,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要强化要素支撑,紧密结合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金融、物流、商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和教育、医疗、餐饮、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

(三)要密切关注传统产业

基于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和梯度性,要按照有序竞争、自主发展的原则,关注传统产业发展。这些产业,虽然不再属于重点支持的对象,但不能一味撒手不管,不闻不问。应从公平和民生的角度,对其生产经营状况和实际困难,予以密切关注、高度重视。“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要针对每个企业的发展前景、生产现状,制订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大力推进或者转型或者升级或者移位,持续保持发展活力。对行将淘汰、无力回天的企业,要切实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工作,采取依法依规、合情合理的举措,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的严肃性、公平性。

三、高与低——妥善处理高端创业与平民就业的关系

这是一个关系高端产业发展和社会民生稳定的大事,必须统筹考虑、协调推进。没有高端人才,高端产业的发展难以为继。只就“高”不就“低”,贫富差距社会稳定就会产生巨大压力,也与发展目的相悖。

(一)要坚持协调推进

是以集聚高端人才来发展高端产业,还是以布局高端产业来吸引高端人才,这个有着先后顺序的制度设计,决定着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基于经济发展的多重因素,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其先后顺序也不完全一致。要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以高端产业聚高端人才,促进产业与人才的良性互动。新世纪以来,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群众成了城镇市民。他们与引进的高端人才在劳动力素质上,有很大的差距。妥善安置并有效解决这些劳动力就业创业问题,与引进的人才实现和谐共处,共赢发展,共享成果,关系一个地区的稳定繁荣。普遍来说,贫富差距拉大,就会降低幸福指数。由于引进人才发展经济和促进就业保障民生的条块分割,必须树立“两手抓两不误”意识,强化共同促进理念,建立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做到统筹谋划、统筹推进、统筹督查,坚决避免事实上的“两张皮”。endprint

(二)千方百计推进高端人才创业

引进经济类人才是推进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吸引这类人才,要注意体现企业主体。人才的物质价值,是由企业的效益来体现。对企业实施的高薪引才、留才,应给予全力支持和一定资助。要注意搭建创业平台。研究院所、院士专家工作站、创客空间、孵化平台等,必须大力推进,让人才有用武之地。要注意营造良好环境。可以通过设立荣誉市民、创新奖、特别贡献奖等多种方式,和解决生活困难提高生活质量等多方面,关心关爱吸引留住人才。

(三)全力保障普通群众就业

城镇化的推进,产业的大力发展,将会改变群众的生产方式、生活区域。妥善解決他们的就业创业问题,关系民生、关系稳定、关系发展。根据产业结构的特点看,知识技术密集的产业,同样会衍生较大比例的低知识技术的工作岗位,两者是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要从开辟适宜岗位、提升就业水平、实施创业扶持、提供就业援助等方面入手,对这些群众进行精准施策,确保群众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四、硬与软——妥善处理硬短板与软实力的关系

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相比,本身就带有滞后性。经济建设硬任务与文化发展软实力,是合则双赢、分则俱伤的相辅相成关系。社会事业发展,同样需要“软硬兼施”,同步推进。

(一)及时跟进硬件建设

近年来,各地都高度重视并下大力气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文化、教育、医院、体育等都有了标志性基础设施,效果非常明显。但目前,全面小康中差距最大的指标,多数在社会事业领域,基本上是硬件建设滞后以及由此衍生的软服务不足。要着眼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信息化总体实现,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在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的硬件建设上,在完善规划的前提下,科学测算未来几年人口迁徙带来的需求和建设周期,做到与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同步推进,不能老是滞后,老是拆东墙补西墙,一直处于无奈、痛苦甚至群众的抱怨责怪的弥补之中。可以建立专门的领导机制和督查机制,以确保加快推进。

(二)更加注重城市细节

城市细节关系市民生活的便利,更是城市精神的承载,体现城市品质。而一些地方还存在突出问题:路板经常更换,一味“追赶潮流”“喜新厌旧”;注重控制建设成本、加快建设进度,缺乏修饰装扮,不耐看;盲道不畅,通行不便;城市雕塑时建时毁,隔离护栏时建时撤,地下管道经常开挖……提升城市居住品质,要在推进大的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体现人性化关怀,抓大不放小,强化细节的设计建设,注意保持连续性。

(三)精心浓厚文化氛围

一些地区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城市文化缺乏区域特色,没有响亮的载体,与现代化城市不完全匹配;建筑物的文化元素主题不突出,缺乏文化品位;道路名称无多少底蕴,体现不出区域文化特色;各开发建设板块缺乏统一的命题,显得各自为政,杂乱无章;城市精神不够响亮,还未入脑入心……硬件弥补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软实力提升则需要潜移默化长期的积淀。要着眼建设文明城市、品质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区域文化主题,融入城市建设各个方面。

五、新与老——妥善处理开发建设与乡愁保护的关系

从本质上讲,城市建设是提升生活质量,偏重物质;乡愁保护是留住记忆,偏重精神。两者不是天然对立的,不能顾此失彼。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推陈出新”,但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全盘从来,而是必须兼顾的,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增收,既看到了未来,又记住了乡愁。

(一)要合理确定范围

旧城的“最后一公里”,需要留存保护,对此已形成共识。但哪些属于这“最后一公里”,可能会有些不同看法。很多地方,老城区的历史不长,最久的建筑也不过六七十年,无论建筑风貌特色,还是作为历史事件的承载,都不具备典型性和代表性,且多数还是危房,但有一点,它毕竟是特定年代的城市记忆,在原居民心中,印象深刻、魂牵梦萦。在旧城改造中,应当划出个别建筑和区域,应有针对性实施保护,既不影响开发建设,又要体现展示历史记忆。

(二)要传承历史基因

在全域范围内,特别是即将开发的区域,要对具备代表性的建筑设施,列为文物实施保护;有些成为不了文物,但却具备传承价值,也应当考虑留存。在城市道路名称上,可适当沿用老地名,增强归属感、认同感。

(三)要协调周边风貌

在“新”与“旧”之间,体现整体协调性,无论是基础设施、风貌改造、还是功能完善、产业承载,都要统筹考虑,做到和谐共生。既不能让“新”的独树一帜,也不能让“旧”的格格不入,人为造成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新的城市开发区域,不能一味推平,要适当体现山水风貌。

参考文献:

[1]邱震德.转型升级要妥善处理好五个关系[J].江苏政协,2016(01):42-44.

作者简介:

唐灵(1970.5- ),男,重庆合川人,重庆市渝北区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主要从事党史党建、区域发展方面的教学和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改革发展新常态关系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