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作文教学之我见

2017-10-09 12:46姚流林
知识窗·教师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事物习作笔者

姚流林

一、农村学校学生习作的现状

习作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题,特别是对于农村学校的教师来说。笔者所教的七年级班级,在第一单元习作时就出了问题。习作题目的要求是:让学生们抓住事物的特点,写一写自己去过的一处著名景点或者身边的某一处景物。在学生写作前,笔者针对抓住事物特点这一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教授了方法,还找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美篇佳作进行示范。结果,学生反馈回来的作文并不理想。这让笔者联想到学生们写熟悉的一个人、一件神奇的物品时,都存在这样的情况。究其原因,就是学生不懂得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或者说,就算找到了事物的特点,也不知道该怎么写。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于习作是这样要求的: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的内容写清楚。从这点可以看出,不管是写人、状物还是记事,学生都应该抓住事物的特点,突出重点。而笔者班上的学生,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能力。

二、换一种方式习作

笔者通过上网查阅、查看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如果单纯地运用例文的示范等常规教学方法,是很难让语文底子并不深厚的学生学会抓住特点描述事物。那么,教师是否能用一些载体为学生们制造平台,让他们在平台中进步呢?笔者认为,通过这样的方法,能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培养他们习作的信心,并慢慢地学会有效的写作方法,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

于是,筆者联想到其他班级里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提供几个关键词,然后让学生根据关键词编写一个故事或者记叙一件事情。这样的情境作文有方向性、指向性,还能结合学生们的生活体验,使得学生更乐于写作。笔者思索着是否可以借用这样的方式,给七年级学生词汇提示,先帮助学生找到事物的特点,设置一个情境,然后让他们根据笔者给出的命题进行练习。

三、指导学生写作文的策略

习作按照类型分类,主要可分为写人、写景、状物、叙事等几个方面。根据不同的事物特征进行分类,可分为人物、景物、物体、事件这四个方面。在这几个方面中肯定有学生熟悉、有生活体验的“物”。在确定这些事物之后,笔者基本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主,如特定的人物,妈妈、爸爸、老师、朋友等,然后让学生们共同探讨,确定事物的“性”。将“物”和“性”进行整合,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提供不同的练习题。

第一,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要写好情境作文,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的场合、景象和境地,或者让学生回忆已有的生活体验等,让学生置身在其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而获得情感体验,继而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在确定好“物、性”联结的内容后,教师可针对特定的事物创设情境。如教学出示“爸爸”“胖”这一联结词汇后,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忆爸爸的外形与胖的联系,指定学生进行模仿,并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行习作练习。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应尽量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找出学生熟悉的事物,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并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习作训练。

第二,学生试水,自由创作。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教师应该放开手了,让学生自由创作。《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那么,让学生们根据教师提供的“物、性”事物进行自由创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事物和特征,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语文素养不同,所以他们的写作感受也是不同的。

第三,习作交流,积极创新。同样的事物,出自不同学生的笔,习作内容肯定会不同。这样一来,学生自由创作后的习作交流就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让写同一种类型作文的学生聚在一起,共同交流,找到不同并探讨,引导学生们在原来基础上进行创新,就能不断提高习作能力。

第四,范文比较,不断提高。在习作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指导方式就是例文示范,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美篇佳作供学生赏析。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确定的“物、性”联结内容,找到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佳作,让学生将自己作品与优秀作品进行比较,学习高效、高质的写作方法。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煌固镇汪村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事物习作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单独中的洞见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习作展示
春天来啦(2则)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