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权力话语对翻译研究视野的拓展

2017-10-09 05:06万丽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19期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翻译

万丽

[摘要]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对整个西方文化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翻译界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文本以“权力话语”理论为核心,揭示了翻译活动的本质,并阐述了由此理论而拓展出来的翻译研究的宏观视野。

[关键词]权力话语;翻译;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9-009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9.043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传统译界中,虽百家争鸣,但多数都流露出对本原的忠实,即以原文为中心,追求译本与原文的“一致性”。受文本论的影响,传统的翻译研究一直是在原文與译文地位对等的基础上,摒弃译者与作者的价值观下,在一种所谓的真空条件下进行的一种研究语言规律的行为。由此可见,传统的翻译研究在文本理论的制约和束缚下,其研究视野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内部结构性和规律性上,从而忽视了对隐藏在语言文字下面的、更深层次的各种因素的探究。

然而,随着20世纪西方文论的兴起以及国内一些翻译学者们长期不懈的努力,现阶段我国翻译研究的视角已不再单纯地局限于以文本为中心,而是从文化、历史、哲学、思想、意识形态等多样化、宏观角度人手,揭示原文与译著中更深层次的内涵。因此,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思想中的“权力话语理论”便为这一研究视角的转变奠定了理论支撑。

二、福柯思想以及“权力话语理论”的内涵

福柯思想是在当代西方学术界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大量的融入进入了日后的各种西方主义思潮当中,比如: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话语权等。福柯思想解答了知识是如何在文明流程过程中得到转换和发展的,同时又为其它科学理论开辟了新的观察视角,开拓了新的研究内容。

那么,究竟什么是“权力话语”呢?

首先,福柯思想中“权力”指的是对一切有形的事物,如法律条款、政府机构以及对无形的意识形态、传统习俗、道德等的支配力和控制力。在现实社会中,权力无所不在,它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任何有形和无形的个体都不可能从中剥离出来。人文科学是伴随着权力的机制而产生的,因此权力的运作向来与知识不可分割。只有知识与“权力”融合在一起,在权力的运作与保护下,才能使知识生存并发展。

其次,福柯对于“话语”的理解已经挣脱了单纯的语言表达方式的桎梏,在他的思想体系中,“话语”具有了支配力,它控制着不同群体的思维、语言和行为;制约着语言在某一特定领域的运用。简而言之,福柯的“话语”与权力息息相关,“话语”成为了彰显权力的工具,而权力保障了“话语”的作用力。“话语”与权力一直是在相辅相成中互相制约的。

因此,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等这些活动并不是单纯的个人事物,也不是简单的文字表述,它们被各种各样的权力话语所操纵着,是作者或者译者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下进行博弈和交锋之后的产物。

三、“权力话语”理论为翻译研究所打开的宏观视野

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可混响的概念。就语言本身来说,它是纯天然没有阶级性的;但言语的属性却与语言大相径庭,言语始终与人们的情感和认知能力以及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政治和权力交汇在一起。福柯在《词语的秩序》里指出:在任何社会,话语一经产生,就立刻受到若干权力形式的控制、筛选、组织和再分配。“权力话语”一直在指导或限制着文本的创作,翻译是不可能在“真空”里进行的,译者对原文的翻译实则就是批判社会意识形态,认知权力话语和审视自我思维的过程。笔者认为,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为翻译研究拓展出了以下思维角度,获得了更为宏观的研究视野:

(一)翻译内涵的延伸

传统意义上的翻译被简单地界定为译者所从事的文字的转换工作,其本身的价值和思想都是中立的。然而,随着“权力话语”理论的横空出世,也使翻译的内涵获得了立体性的延伸——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在思想、文化和艺术上相互交错的一门学问。翻译研究已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文本间的信息转换,更应把视野拓展到能够对其起支配作用的话语活动上来。

由此可见,“权力话语”理论丰富了翻译的内涵并且更新了人们对翻译的认知,为翻译研究的视野拓展铺下了基石。

(二)后殖民语境下翻译的研究视野

“后殖民主义译论”的主要来源便是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是,最早出自于英国学者罗宾逊(D·Robinson)所著的《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阐释》中。在罗宾逊看来,由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的强势文化不可避免地要渗透进弱势文化当中;而弱势文化为了处处彰显本民族的属性和认同感,则毫无例外地会出现对强势文化的抵抗。因此,后殖民理论也成为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

福柯对后殖民的解读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指的是西方列强的文化霸权;另一方面,则指的是弱势国家对西方文化霸权入侵的控诉和批判。

下面借助“权力话语”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理论,我们来看一个汉译英的例子:

1997年中西方媒体对香港回归这一历史性事件格外关注,其中“回归”一词,中西方媒体的翻译却有所不同,我国传媒用的是“return”一词,而西方的“Time”杂志则用“revert”一词来翻译,如:

He will officially take office on July,1,1997 the day Hong Kong reverts to China.

一般的词典对这两个词的定义没有多少区别,都有“物归原主”的意思,从字面上来看,这些释意都是中性的,这样的翻译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在权力话语的操纵下,这两个词还是具有各自的深刻内涵的。《牛津英语大辞典》对“return”的解释是,归还本该属于自己,而又被他人非法强占的财物。而“re-vert”则很明显的带有把捐赠物品归还给原捐赠人的意味。所以,只有用“retum to China”才能准确表达香港回归中国这一含义。因为,事实昭然若揭,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之一,只是在19世纪中期由英国殖民者通过侵略的手段非法占为所有,而西方媒体竞妄想用个别具有话语权力的词汇来混淆视听,为近代西方殖民者对中华民族所犯下的侵略历史做掩盖。endprint

通过这一翻译实例,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权力”、“后殖民”、“文化霸权”等关键因素与话语的形成的关系;认识到,借助“权力话语”理论,翻译研究的视野在后殖民语境的作用下,已从语言内部的探究延伸到了整个大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对抗在翻译的过程中轮番上演。

(三)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翻译研究

20世纪八十年代,新历史主义以其蓬勃的气势登上了文学研究的舞台。受福柯“权力话语”理论的影响和启发,新历史主义更为强调思想与权力话语、文本与历史之间相互交织的复杂关系。

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分析了一定社会制度中,话语实践与思想、语言、政治在历史框架下行形成的关系。而翻译实则是沟通两种不同文化的重要媒介,它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权力话语语境的影响。因此,新历史主义思潮指导下的文本翻译便兼具了批判政治和解构权力话语的功能。

那么,笔者借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以20世纪70-90年代中国的翻译活动为例,从新历史主义角度人手,简单地分析一下当时的翻译后动。

20世纪70-90年代,对于中国以及中国人来说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新中国各个领域再次爆发出强大的生机,翻译事业也赢来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译者们从文革的创伤中走出来,开始大量地翻译关于倡导人权、关注人性的作品。与此同时,中国改革開放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又一次以崭新的形象展现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舞台。西方大量优秀作品的涌入,催促着国人不断追求自由、开放的脚步。译者已不再满足于先前所采用的归化方式,而是更加强调异国情调以及文化的多元化。最具有这一时期典型色彩的译著便是1994年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译著中不再一味只有对保尔柯察金的高尚品德的歌颂,而是增加了友谊和爱情、小市民心态等等情节,从而使得人物更加立体而丰满。

由此可见,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译著中,在权力话语的操纵下,新历史主义将翻译研究引入到了一个全新的,纵深的社会维度和历史维度当中来,深刻地揭露了操纵译者翻译行为背后那只无形的看不见的手,从而使得翻译研究更为客观和辨证。

四、结束语

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对为翻译研究的多元化打开了一扇大门,在这扇大门里,翻译研究已不再是肤浅地停留在语意和艺术形象层面,而是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宏观的视野,立体化的探究译著中更为深层次的内涵。权力话语视野下的翻译研究,应该是译者与作者的隔空对话,是知识与权力体制的紧密联系。

随着人文科学的不断进步,“权力话语”这一理论必将被赋予新的内涵。翻译研究学者们在追寻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的对话当中,更应将原文与译本当中把众多的综合因素考虑进去,从而探索出更为科学合理的研究角度,为译学界创造出丰富的文化财富。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翻译
《山河故人》:从民俗符号的颠覆看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乡愁”
直面历史
行走在本土与全球化之间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新历史主义批判视角下小说《灿烂千阳》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