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侠+彭玉婷
摘要:服务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完成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相对于西方工业化国家,中国的现代服务业水平还很低。文章运用大量数据进行纵横向比较,对地区现代服务业升级的基础与特征,及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演进路径进行深入探讨。并就基于服务业现代化过程对促进产业水平升级的研究提出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26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5-0041-005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服务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完成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在服务业现代化指数中排名居前的国家,都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或成功实现水平升级的新兴工业化国家。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服务业现代化水平虽然得到很大提升,且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但相对于西方工业化国家,中国的现代服务业水平还很低。按目前服务业现代化指数的年均增长率测算,中国还需十几年的发展才能实现发达国家1980年的服务业水平。
一、服务业升级过程分析
(一)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2012年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服务业呈加快发展态势。到2015年,全国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50%,服务业劳动力占比超过40%,成为继一产和二产之后,我国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它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在从传统工业走向现代工业,中国社会也从传统生活模式进入现代生活模式。从2013年的服务业现代化指数看,中国约为35,远远低于美国的110和英国的105;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看,中国仅为美国的1/7;从服务密度看,日本超过中国20倍,英国和德国是中国的10多倍。[1]
近年来,服务业发展呈现现代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从沿海到内地,第三产业出现较快增长势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普遍超过第二产业,劳动就业水平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因实体经济低迷带来的劳动就业减少。二是集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一体的第三方服务平台的崛起,正改变生产、学习和工作等方式。三是生态环境正在得到修复改善,人们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不仅对自然环保提出更高要求,也在运用现代服务手段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生活环境。
(二)我国服务业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传统服务业向生产性服务业升级。传统服务业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并随着商品经济和城市化发展不断升级。传统服务业一旦进入饱和便不再发展,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将被工业化条件下的工业规模挤占。因此我们看到改革开放后,中国各地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在工业化浪潮下经历了一波快速下降的过程,其后则长期保持在30%~40%的占比状态,难有较大突破。
比较东、中、西部各省限额以上批发企业数据可以看出,工业化水平不同地区所表现出的商贸流通业水平也有差异。从主营业务收入看,2015年上海限额以上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6624.5亿元,江苏为27558.5亿元,河南为7853.5亿元,江西为2053.5亿元,安徽为5249.9亿元,东部沿海地区较高的工业化水平与较高的商贸物流规模相匹配,表现出工业化发展对服务业的带动关系。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促使传统服务业内容增多,规模扩大,水平提升,由此也使消费增加和消费水平提高。
第二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Greenfield(1966)提出,他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生产者进一步生产产品、开展商务活动所需提供的服务。[2]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性的特征。[3]Howells(1986)等认为消费性服务以外的领域都属于生产性服务范畴,如银行、金融、保险、证券、广告、会计、法律和其他商业服务等。[4]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扩张,内部行业逐渐细分,服务内容更加具体,从而推动服务业向较高层次发展。在发达经济体经济结构升级中,生产性服务业的独立形成了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包形成了现代服务业市场需求。生产性服务业的独立化和外部化,是其发展成熟的重要特征,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大量生产性服务如设计、研发、管理咨询、会计等,以独立的产业形式向社会进行外包式服务,大大拓展了现代服务业的空间范围,促进服务业快速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三)推动服务业升级发展的内在需求
如果把服务业升级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需求主要来自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服务业水平提升,不仅与城镇化水平关系密切,同时与地区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保持密切关系。同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北京、上海的城镇化率远远高于广东和浙江,而后者较大的快递业规模表明,现代服务业发展不仅取决于较高的城镇化率,更与其国有经济比重低和市场化水平高相关。
后一阶段的需求主要来自知识密集化。生产性服务业通常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它来自生产过程创新,并促进生产过程创新。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所具有的专业技术和知识优势,使其能更有效地创新工业流程,升级换代产品,同时能不断开发新市场,获取更高价值回报,推动现代服务业走向精细化、优质化。生产性服务业不但促进生产专业化、加速要素积累、提高要素生产率,还为社会分工深化创造了条件。[5]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的可分离特性,发挥着经济黏合剂和发展驱动作用。
二、 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的地区比较
由于各地经济基础和资源禀赋的巨大差异,我国地区之间现代服务业水平差异很大。比较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有利于明确发展方向,找准发展契机。
(一)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比较
发展较快的东部沿海各地,产业结构已呈现三、二、一的经济格局。在广大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占比一般仍在40%以下。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过程看,各地在工业化不同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带动的市场需求,服务业的投资规模和增长也明显不同。如苏浙地区,2010年在其生产性服务业获得较快发展后,服务业增长开始发力。2015年,安徽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2∶39.7∶49.1,上海为0.4∶31.8∶67.8,江苏为5.7∶45.7∶48.6,浙江为4.3∶45.9∶49.8。浙江服务业增长率最高为11.3%,安徽服务业增长率为10.8%,高于上海的10.6%、江苏的9.4%。综合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演化过程,4省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海为第一层次,苏浙为第二層次,安徽为第三层次。endprint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比较
对比分析各地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发现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并非与工业规模呈同比上升状态。如表1所示,2013年前,安徽大力发展工业,工业规模与苏浙沪的差距大幅缩小,但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差距则在逐步加大。直到2013年后,前者工业规模达到一定水平,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和水平升级阶段,其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与后者的差距开始缩小(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与工业规模同步发展是有条件的,即要在工业内部市场细化和技术创新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工业发展规模才能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产生密切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与工业结构调整和水平升级的效果是高度一致的。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质量比较
总体质量比较,从数字的可获得性出发,这里主要将安徽与浙江2013—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各项增加值和增长率进行比较。从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租赁商务服务业三项数字比较,安徽的传统服务业不仅比浙江规模小,且市场细分的发展速度较慢,这必然从个性化、便捷化等服务质量上影响传统服务业升级的基础和水平。从金融业数字比较,安徽近几年增长较快,甚至远远高于上海金融业2013—2015年13.7%、14.7%和12.0%的增长。相比之下,近几年浙江的金融业增长缓慢。除其原有规模较大因素影响外,从所有制成分看,浙江的混合所有制银行和私有金融机构较多,发展更容易受实体经济不景气,以及对房地产等行业放贷规模限制等因素影响。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数字比较,同样有所有制属性差异较大因素影响。浙江在实体经济低迷影响下,科研技术服务业增长下降,而安徽在工业转型升级需求带动下,创新动能加强,科研技术服务业增长明显上升。
(四)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比较
从长三角地区发展最快的电子信息业看,从“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间,长三角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出现两个不同等级的产业水平升级。安徽的水平升级表现在从家电生产大省向电子信息制造大省的过渡。随着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和结构调整升级,近年来,安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增速明显放缓,2015年增加值达到504.4亿元,增长速度由2014年的43.8%下降为23.8%。
苏浙沪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水平升级,表现为由电子信息制造业向电子信息服务业转移。其电子信息服务业,如电子商务、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已经或正在形成有一定竞争优势的独立产业。
三、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产业水平升级的关系
在工业化条件下,服务业现代化过程就是工业和服务依据各自水平升级路线不断走向交点,实现相互融合的过程。
(一)现代服务业对改善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
现代服务业既是工业结构调整和水平升级的产物,反过来,现代服务业发展又将反哺工业,促进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和水平升级。
改善社会经济结构,是现代服务业提高就业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比较近年来的安徽与全国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所占比重,可见如下轨迹:在经济水平较低,工业发展不充分条件下,传统服务业的就业量相对较高。所以2013年以前安徽的服务业就业水平高于全国。随着地区服务业规模差距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就业水平提高的正相关作用得到显现,而服务业发展迟缓地区的就业优势开始退化。2013年,安徽第三产业38.3%的就业水平与全国38.5%基本持平,其后出现与全国水平差距扩大趋势,2015年安徽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比为39.5%,低于全国的42.4%。同时,比较就业水平与恩格尔系数(这里只选用有代表性的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两项数据,能发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占比提高密切相关。
(二)现代服务业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比较劳动生产率增长数据可见,2000—2015年的15年间,无论三产还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无论安徽、江苏还是全国,2010—2011年都是增长最快的年份。2011年安徽、江苏和全国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分别为15.97%、20.22%、14.58%,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分别为21.67%、22.92%、17.98%。这一时期劳动生产率的高增长固然与“4万亿”带来的投资大幅增长有关,但在此要说明的问题,一是三产劳动生产率增长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二者在劳动生产率提高上具有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二是同样在高投资的两年里,安徽和江苏的发力点明显不同,因此,安徽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获得年均20%以上的增长,江苏的三产劳动生产率获得年均20%以上的增长。这应该是其后两地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现代服务业对大数据集成和创新平台建设的影响
要使制造成为“智造”,必须以服务型制造引领制造业创新发展,否则,局限于生产领域的制造业,会在生产成本攀升和生产环境恶化条件下逐步走向萎缩,工业化过程也将半途而废。南美国家面临的发展困境证明了这一点:巴西的制造业占国民经濟比重从1980年的29%,萎缩至现在的10%左右;阿根廷从较富裕国家跌落为发展中国家;委内瑞拉更是因经济形势严峻,在2016年5月宣布进入紧急状态。[6]因此,探索现代服务业提升工业水平的有效途径,是我国目前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
生产性服务业是大数据集成的基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在数据集成应用的平台建设上面临的问题也大不相同。沿海发达地区数据的集成应用主要面临更加精准、简便、安全等技术上的难题,而中西部地区的难题则更多表现在基础平台的有效建设上。数据分析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现代服务业对自主创新的驱动力越强。我国东部地区现代服务业的产出水平和就业水平,对区域自主创新的影响显著化程度快于中部,而中部高于西部。[7]
四、政策建议
提升我国服务业创新能力的有效实现路径,核心问题为两种类别服务行业的创新能力提升路径[8],加快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推动必须从市场需求出发循序渐进。endprint
(一) 创造良好的服务业投资环境和条件
如何优化服务业投资环境,在加大服务业投资问题上,西方学者把服务领域的人力资源优厚程度和服务链的关联完整性,看作影响服务业投资的首要因素。[9]因此要吸引更多投资,必须把开发和储备人才资源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本方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注重服务型人才培养,并在服务链薄弱领域设立创业政策奖励,逐步形成有利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社会运行体系。
如何降低投资成本是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直接决定着现代服务业的功能水平。[10]降低现代服务业投资成本,首先要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通过规范行政和行业管理行为,减少审批和收费环节。要逐步把生产性服务业从企业剥离,实现社会化和外包化,并进一步引导已经独立化的服务企业实现规模化,不断扩大覆盖领域,以降低运营成本,实现水平升级;要降低市场进入壁垒,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活力,特别是在一些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服务业领域,引导更多资金的有效投入。
(二)大力创新监管政策和监管体系
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结构已经实现了三次产业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飞跃,服务业仍保持强劲发展势头。2017年上半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4.1%,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和动力源。在此条件下,政府的政策理念要尽快从“重工轻商”中调整出来,并加快实现多层化和社会化的公共管理体系,以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所谓多层化管理,主要是在一些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领域,实行国家、地方和社区从宏观政策到微观操作实现联动管理,推动服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所谓社会化管理,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拾遗补缺,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通过降低公共服务准入门槛,不断在公共事业领域引入竞争伙伴。目前在社会各领域实施的PPP模式,正在有效推动公共管理的社会化进程。[11]
(三)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以适应发展需求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最大的制度性掣肘因素来自国有资本改革。宏观上看,在公共服务领域、科研技术服务领域以及资本金融、交通物流、邮政仓储等诸多行业,国有控股所占比重一般都超过50%,有的甚至远远超过这一比重。不加快体制改革,就不能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多元化市场主体格局。微观上看,不论是服务人才的队伍建设,还是现代服务的技术装备,国有企业的生产服务部门在社会平均水平之上,但其服务在“内部人控制”条件下很少向社会开放。只有通过改革,把这部分资源从体制内解放出来,才能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过程中建立供求平衡的有效市场。
(四)从供给侧改革需要出发转变发展理念
一要转变工业优先的发展理念,围绕服务和消费需求,加强现代服务业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平台建设。二要转变生产优先的发展理念,不能只看重生产环节的价值创造和投入,要加大产业链其他环节投入开发和招商引资,如研发设计、质量控制、现代物流和市场营销等。三要转变“一业独大”的发展理念,不能把产业战略目标仅仅定位在一些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行业发展上,要注重产业融合发展。工业生产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是产品智能化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从供给侧改革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就是要从发展需要出发不断转变思维方式。在实体经济领域,企业的用力主要在产品的市场竞争方面,通常不愿或不能在数据采集收集上投入。这就需要政府从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完善数据买卖、转让等利益分享、收益和回报的市场机制,引导企业注重专业领域的数据采集和收集。帮助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协会,或產业联盟建立数据库和云计算中心。[12]
参考文献:
[1]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6:服务业现代化研究》发布会实录[EB/OL].http://www.modernization.ac.cn/.
[2]Harry I.Greenfield.Manpower and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 London,1966:15-16.
[3]Harley L,Browning.& Joachim,Singelmann.The Emergence of a Service Society:Demographic and Sociological Aspects of the Secto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bor Force in the USA[M].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Vanderbilt University,1975.
[4]J Howells,A.E.Green.Location,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Organisation in UK Services[J].Progress in Planning,1986,26:83-183.
[5]美·格鲁伯,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3.
[6]陈含桦.新一轮“再工业化”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J].现代经济探讨2016,(12):15-19.
[7]王江.现代服务业发展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及区域差异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8):11-16.
[8]任爱莲.集群理论视角下服务业创新能力提升问题研究[J].理论探讨,2015,(3):95-98.
[9]S.Illeris.The Service Eeonomy:a Geographical Approach[M].John Wiley & Sons Inc,1996.
[10]Peter W.Daniels.Producer Services Research in the United Kingdom[J].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1995,47(1):82-87.
[11]刘庆林,段晓宇.服务业开放的模式与中国的路径选择[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99-104.
[12]刘军跃,王敏,李军锋,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综述[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34-38.
(责任编辑 明 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