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效美+张德瑛+肖亚楠
摘 要:高校开展合作与共建工作对于高校发展意义重大,我国高校虽对合作与共建工作探索与实践不少,但是缺乏完善的工作制度和长效的工作机制。本文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对高校合作与共建工作体系进行探索和实践,在探讨分析合作共建双方的价值融合点的前提下,完善合作与共建工作制度,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将这些制度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高校;合作与共建;探索;实践
1.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1]。”为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校社会服务水平,高校必须不断拓宽办学渠道,以合作办学为突破口,以产学研结合为着力点,积极探索实践校企、政校、校校、校所之间的合作以及国际合作等多种合作办学形式,在探索和实践中建立完善的合作与共建制度,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育人水平,促进高校“双一流”建设。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为探索适应高校发展的合作与共建工作体系,国内外的许多高校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和研究。国外高校开展合作与共建较早,许多高校都开办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合作办学项目,在合作与共建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例如:德国的“双元制”[2]、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3]、日本的“产学合作”[4]和澳大利亚TAFE[5]等模式。与国外相比,国内高校的合作与共建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着差距。近年来国内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合作与共建工作,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2.1对合作共建重要性认识不够
首先,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没有完全认识到校企、校地合作对企业发展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人才的需求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与规划,同时,一些高校开放办学的力度不够,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和主动性较差。因此,在认识层面,合作与共建的双方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共同的理念和意愿,忽视了潜在的利益结合点。
2.2缺乏健全的合作共建制度
近年来,虽然国内高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合作共建工作,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影响了其实际效应的发挥,例如许多地方政府促进合作共建的制度与政策不完善,大多数企业内部也缺乏相应的合作与共建机制,高校内部也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这都限制了合作与共建工作的开展。合作与共建工作机制的缺位影响了其实际效应的发挥,阻碍了合作与共建工作进程,不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
2.3合作共建主体的信息与需求不对称
合作与共建的基础必须基于双方甚至多方的利益需求,实现共赢互利。合作共建主体的信息与需求的不对称、利益不平衡,缺乏成熟有效地合作与共建的对接平台,会影响合作共建工作的有效性,如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与高校的科技创新方向存在差异,不仅影响企业创新力的提高,还制约着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因此,合作共建双方的需求信息未能实现有效对接,也制约着合作与共建工作的开展。
综上所述,高校开展合作与共建工作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国内对合作与共建工作的探索和实践虽然不少,但是缺乏成熟、有效的机制,缺乏科学的、健全的管理制度。本文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探讨分析合作共建双方的价值融合点,尝试建立合作共建工作制度和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将这些制度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 探索促进合作与共建主体之间价值融合
高校开展合作与共建工作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学校进行“双一流”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探索促进合作与共建主体之间的价值融合,对高校针对性地开展合作与共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实地走访企业、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及高校的过程中,通过开展座谈会等形式,探讨校企、政校、校校、校所合作与共建过程中各自的需求,分析促进合作与共建主体之间的价值融合。
3.1校地之间合作与共建的价值融合
校地合作共建不但能促进高校快速发展,还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政府拥有资金、土地、人力、政策倾向等资源,可在如扩大办学规模所必须的土地和银行贷款方面给予税费减免等支持;架构高校与地方企业沟通的桥梁,为高校实践基地建设提供便利。高校拥有的资源包括人才、技术和各种场馆等,如高校要积极利用自己的人才、学科、科技优势,主动参与到地方重大发展规划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指导;高校要培养适应地方发展的人才,为地方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资源;高校的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医院、实验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均可考虑校地共建共享。因此校地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价值融合点,双方的合作共建有助于实现合作共赢。
3.2校校、校所之间合作共建的价值融合
校校、校所之间的合作共建有利于校校和校所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校校共建与合作可在学校之间开展优秀教师、管理人员互访,相互借鉴教学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学校相同学科之间可开展课程改革和教材編写以促进学科发展;校校和校所之间可相互开放实验室、实践基地、网络数据平台,联合培养学生。实现高校之间、校所之间图书资源共享意义重大,将高校之间丰富的文献资源整合起来,可将高校的图书资源利用最大化。因此校校、校所之间的合作共建也存在着诸多的利益融合点。
3.3校企之间合作共建的价值融合
校企之间探索多样式的合作共建不但可以创造育人的优质资源,还可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推动企业的发展。高校通过与企业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验室、共建实训中心和实习基地、共建人才培养体系、共建校企产学研联合体,争取企业在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为高校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提供支持,同时高校可将自身的优质教学资源和较强的科研实力反哺企业。endprint
综上所述,校地、校企、校校、校所之间存在着诸多的价值融合点,合作共建主体双方均有着合作与共建的诉求,这就为开展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共建创造了前提。
4. 探索建立高校合作与共建工作体系
目前国内高校开展合作与共建的探索和实践虽然不少,但是缺乏成熟的、有效的合作与共建的工作体系,为了进一步规范管理合作与共建工作,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我校的合作与共建工作体系。
4.1明确工作范畴
为更好地指导我校合作共建工作的开展,在探索高校与各单位价值融合点的基础上,确定了我校的合作与共建工作范畴,为我校开展合作与共建工作指明了方向,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与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签订全面、框架及战略合作协议;与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团体或个人共建研究所、实验室、培训中心、楼馆等;与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建教学、科研、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研究生培养基地;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团体或个人捐资奖励优秀学生、资助贫困学生、资助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奖励优秀教师、资助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与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在人才培养及其他方面的合作。
4.2加强对合作与共建工作的领导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坚强的领导对于促进高校合作与共建的开展至关重要。为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我校的发展,学校成立以校领导为核心,以合作发展处为主体、涵盖相关机关部处、教学院部负责人及专家组成的工作小组。校领导负责合作与共建工作的统筹规划,合作发展处负责总体的组织协调及管理督办工作,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促进该项工作的快速发展。
4.3建立合作与共建工作评价标准
高校的合作与共建工作,不仅需要在以合作发展处为主体的教职工努力下开展,还需要调动校内全体教职工人员开展合作共建的积极性,进行更加广泛的合作共建。因此,为更好地推动我校合作共建工作深入有序的开展,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校企合作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评选办法》,并将评选标准量化,制定了《“校企合作先进单位”评分细则》,用于表彰推动我校合作共建工作进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有力地推动了我校的合作与共建工作稳步、快速地开展。
5. 我校合作与共建工作的成效
在实地走访地方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上,在与各单位开展座谈会探讨合作双方的利益诉求的前提下,通过工作小组的不懈努力,不断完善我校合作与共建工作制度,我校合作与共建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自2014年开展校企合作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评选工作之后,有力地推动了我校该项工作的广泛开展,我校签署的合作与共建协议数量稳步增长,由2014年的66项增长到2017年的94项,而合作与共建工作同时也对我校的人才培养、学生就业、“双一流”建设等方面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5.1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通过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促进了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優化,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使学生毕业之后更快适应工作岗位;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培养研究生,可将科研院所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直接与高校对接,不仅有利于将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还能提高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我校与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共建教学实习基地,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协助我校对指定专业的在校师生进行石油加工方面的实践教学,而我校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实习指导书和实习计划,并与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协商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因此,开展高校与企业、校所之间的合作共建,可以丰富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式,优化人才培养的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5.2促进大学生就业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应用型人才[6]。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可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生培养模式,如我校的一些学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构建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工程化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培养出基础知识牢、理论水平高、应用能力强的学生,更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另外,学生在参加企业提供的实习机会的锻炼过程中,更易挖掘自身的兴趣点和适合的职业方向,可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针对性进行学习提高,为将来的就业做好铺垫。
5.3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
2016年2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7]。我校根据教育部要求制定了“双一流”实施办法和“十三五”规划,重点是建设一流学科、汇聚优秀人才、建设智慧校园。高校加强合作与共建工作对推进“双一流”建设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如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完善学科培养体系可促进建设一流学科;高校之间、校所之间图书资源共享可实现高校之间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我校智慧校园的建设;国际狮子联会会员向我校捐赠紫薇树若干棵,促进我校的“绿色校园”建设,校地合作共建中,地方政府为我校提供包括资金、土地、政策倾向等资源,为不断完善我校校园设施、丰富校园功能提供便利,为我校汇聚优秀人才创造条件,这些都对我校的“双一流”建设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6. 结论
高校开展合作与共建工作对于高校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存在着诸多的价值融合点,这为高校开展合作与共建工作提供了前提。在探索建立高校合作与共建工作体系过程中,明确工作范畴是基础,加强领导是关键,建立评价标准是激励,只有不断完善合作与共建工作制度,建立长效机制,才能使这一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07-29.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夏成满.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及其启示[J].江苏高教,2005(1).
[3]王变玲、司国安.英美校企关系的述评及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3(6):73~74.
[4]刘家磊.日本产学合作模式、机制与绩效分析[J].学术交流.2012(5):115~118.
[5]翁朱华.澳大利亚TAFE教师发展的实践模式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 2011(8):45~52.
[6]王晓昕.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培养贴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15-24.
[7]教育部.《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2016-02-04.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2/s7049/201602/t20160205_229509.html
(作者单位: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合作发展处;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