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群
前言: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当前学校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但自1999年国家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到目前为止,心理健康教育受重视程度及实施的成效均是处于低下水平。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发展仍极不平衡,發达地区比不发达地区重视程度高,城市比城镇重视程度高,城镇又比农村学校重视程度高。普遍来说,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很好的普及,如此将会严重影响学生日后的发展成才。那么,造成这严峻局面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合力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是本论文想要论述的内容。
一、小学阶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低下的原因
尽管《教育部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在1999年已经提出,但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整体水平较低,普及程度不高。体现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甚少或没有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部分;兼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也没有相应的课程教学,其理论水平总体偏低;一般情况下每间城镇学校设置一个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农村学校几乎是没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务。
(一)主导因素——应试教育的盛行
在复杂的因素中,起主导因素的是我国应试教育的盛行。学校教育从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 ,都是以笔头分数一试定终身;另一方面,教育局衡量一间学校的教育水平是看该学校的各科成绩的优良及升学率,因此学校的教学氛围以学生的成绩、升学为第一任务。从小学开始,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大大小小的考试填充了学校的教学任务,极少时间把目光集中在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养成,因此,心理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学校,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低下。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同时导致了心理教育的另一重要实施者——家庭,忽略学生的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取得好的成绩,从小学一年级起,一些班级的中下生便开始课下辅导:学校的学习任务完成后,仍要去一些补习班完成作业或补习功课。这样往往导致这些中下水平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上,但效果甚微,甚至导致他们有厌学的情绪;同时,亲子之间关于学习与玩乐的拉锯战和长时间的缺乏沟通,使得亲子之间关系冷淡,并加剧了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形成。
在小学教育时期,儿童还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也不健全。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心理教育的对象——学生,没有时间很好地认识自己、认识周围及社会。相反地,繁重的学习任务与各种辅导班、兴趣爱好班使得他们承受跟年龄不相符的压力,加上他们意识不到、也不知如何释放这些压力,往往形成了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没有学生该有的阳光活泼,以消极、脾气暴躁、内心怯弱、不懂与人相处等行为代替,使得小学生不能健康快乐成长。
(二)重要因素——主要实施者班主任与家庭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程度不高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年8月13日)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从这我们知道心理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班主任。但是,在一线的小学教师都了解一个情况:小学语文老师通常担任班主任一职,由于师资缺乏的缘故,语文老师通常会兼任其他科目的教学,就本人而言,曾身兼多个教学任务:班主任、语文老师、思想品德老师、科学老师、综合实践老师,同时担任学校文学报的编辑工作。其他学校的老师通常也会身兼多职:班主任、数学老师、思想品德老师、计算机老师(或科学老师)。一个学期下来,除了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保证其他科目的正常教学,还要写多个科目的的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活动方案设计、上优质课或制作微课,教师的业务繁重使得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无暇顾及。另一方面,在校教师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不高,学校方面甚少组织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上学习,因此缺乏规范、科学技术手段支撑,缺乏理论与实践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实效性不强。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学校,二是家庭。随着我国人民素质的逐步提高,许多发达地区、城市和城镇的家庭逐步意识到学生心理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农村,一般家庭的教育理念仍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思想、方法不能与时俱进,因此,近来均流传一个“寒门难以出贵子”的说法。另外,农村家庭的主要成员——父母亲通常存在着工作——教育互相冲突的矛盾。他们一般在工厂或外地工作,或为了维持生计一人兼2份工作,因此,他们在教育孩子、与孩子接触的时间非常少。对小学生来说,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是其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①。父母亲在工作——教育上的矛盾对小学生的行为养成习惯、亲子沟通均不利。当孩子有心理问题时,他们忽视或未发觉,等到孩子在与人沟通、行为习惯、学业上出了问题,除了传统的口头教育或打骂外,不知从何下手,也没有时间教育。
二、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究
针对上述所提及到的小学阶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低下的原因,对症下药,力求对小学阶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借鉴与帮助:
(一) 改变观念:重应试教育转变为重素质教育
关于我国应试教育的批判已经持续多年,教育部也积极进行教育改革,但多年下来,从形式上看只是换汤不换药,从效果上,小学生的学习任务愈加加重,没有减压,反而加压。德国教育历史悠久,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以“教育国”著称于世,正是教育,成为德国跻身世界强国的法宝。德国人的教育价值观里,认为学校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在社会上的生活能力,不是看灌输了多少知识。因为知识是不断更新的,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特别突出能力培养,以能力为本位。他们提倡学生的三种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②。日本作为二战后崛起的国家,自80年代开始就推行“体验学习”,使得日本学生在意志力、创造力、竞争力,对土地、环境的重视和爱国主义等良好素质均让其他国家佩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 1996年在国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学生会考试,这是世界公认的。 国内的教育模式对于会考的人有利 ,而不利于会动手却不善于考试的人。他还说,在美国念书的中国研究生无论是在美国第一流大学还是其他大学,考试成绩都非常好。可是不足的是思维方法与西方学生相比普遍比较窄,这与他们在国内从小学到大学向一个比较专一的方向走有关。这就是对我们应试教育下培养人才的模式的高度概括。今天,我们本科生找工作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高学历低能力使得他们一开始的社会价值非常低下,这便是应试教育下的一个体现。endprint
学生的素质教育范围很广,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若我们重视素质教育,那么学生相应的一些心理問题,如胆小自卑、受挫能力低、合作意识低、沟通能力差、娇生惯养所造成的独立能力差与个人主义重等心理问题都能得到相应的锻炼与改善。
(二) 学校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学校是教学的主导者,只有学校重视,一线教师才会重视。
一方面,学校应统筹好每学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可以定期采取心理调查、心理讲座、观看与心理相关的影片作品,同时,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的“体验活动”“团体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对于一些问题学生,采取建立档案、定期观察辅导的方法。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农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场所。在此,可以参考日本的“体验学习”方法,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取长补短,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日本文部省自 80年代以来,大力提倡并推行“体验学习”活动。这种“体验学习”,一是要求学生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二是要求学生定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或简单的生产劳动;三是每年都有 7到 10天的耐苦性生活体验,让学生“上山下乡”,安排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岛屿、农村等边远的地方去劳动锻炼 ,接受劳动教育及集体主义、民情民俗、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四是在“自然教室”上教育课。所谓“自然教室”,即通过组织学生在大自然环境中过有规律的集体住宿生活 ,获得平时在学校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某种体验。现在日本已开设约 700所公立青年野外教育设施 ,学生们每个学期必须在这些设施里住宿一周 ,从事野外观察 ,在篝火旁边露营。这样 ,一方面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变化 ,使学生理解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增强环境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对地区社会的了解 ,对学生开展爱家乡、爱同学、爱父老乡亲的教育 ,进而拓展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 同时 ,也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价值 ,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③。日本的“体验学习”做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对于今天独生子女而言,动手能力、劳动能力少得可怜,因此,该有的心理素质和其他素质也得不到锻炼,若学校能把“体验学习”纳入每学期的学习任务或寒暑假任务中,相信在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上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另一方面,学校应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理论和实践培训。上文曾提到,小学的心理教师多数是由身兼多职的班主任担任,如此繁重、繁杂的工作下,身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很难实施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年8月13日)指出: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从这可以看出,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施者,但不是唯一实施者。只要哪个老师有这方面的兴趣、工作时间允许、性格合适,都可以在心理教育上进行培训,做到因材分配工作,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到心理教育工作中。
在此,笔者不认同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会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形同虚设。因各个学科均有自身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本身带有人文性,会涉及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如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学科教学,只能在教学组织方法上查看相关的心理教育资料,如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励学生等。
(三) 家庭改变教育观念,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家长和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小学生在思想行为上的引导者,因此,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家长至关重要。
一方面,家长的教育观念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思考。正如德国的教育价值观一样,学生学习的本质是学习在社会上的生活能力,不是看学到多少知识,因为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在小学阶段更是如此,从长远的学习生涯看,小学生学习的知识只是一个小小的部分,这些知识随着学习生涯的延续,自然而然会掌握。小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拥有阳光积极的心,多感受自然与生活,增强其对世界的兴趣与好奇,绝不能扼杀孩子该有的天真与对世界的好奇。《中国高等教育》 1999年第 4期介绍的封面人物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俞仲文研究员的人生格言是: 吃过苦和能吃苦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与能力。多与孩子沟通,多创造机会让孩子锻炼,不能事事包办,使孩子在锻炼中培养自身的各种能力与心理素质。若能如此,孩子的心理怎会不健康积极呢?以下笔者列举一个学生的家长在生活中时时抓紧机会锻炼孩子的实例。
这位家长每逢假日均会带孩子到公园进行游玩,有一次,她发现公园里有不少人在卖饮料、卖帽子等,她想:为何自己不创造一个机会让孩子尝试一下呢?等到下一个星期,她买了5顶帽子,并激励孩子把这5顶帽子努力推销出去,最后就是如她自己所言:虽说碰了许多壁,但希望通过这次让他体会到钱的来之不易。笔者想,这不仅能让孩子体会到钱的来之不易,在此过程中,能够锻炼孩子的胆量、沟通能力、忍耐能力、自信心和口才等,多实践,或许还能锻炼他的同理心,这是多么珍贵的品质!从图中孩子的笑容、动作,我们可以看到,这孩子内心是充满阳光的,现实中,这孩子也是阳光活泼,能言善辩、乐于助人的。
另一方面,家长应该多抽时间与孩子相处、沟通。许多家长以工作忙碌为由,缺乏与孩子相处、沟通的时间,这是不可取的。相处、沟通的时间不一定很长,但每天必须有,为孩子创造一个亲子和谐的氛围。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与亲子氛围,让孩子感受爱与尊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在与人沟通方面,也是比较顺利的。
再者,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行为、性格特点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因此,必须正自身,才能较好地影响孩子。假若家长性格暴躁、做事情缺乏耐心、不善于沟通或行为习惯不好,那么这些特点一般都会在孩子身上呈现。
家庭教育上,一方面家长要在教育孩子上多费工夫,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定期举行讲座、家长会、发放阅读资料等方式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于现阶段,于小学生而言,若能家校结合,并从根本上把应试教育转变成素质教育,那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便会逐渐落实到位,学生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结语:
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笔者认为仍有许多途径可以实施,以上是笔者根据教学经验的一些浅论,希望能对我国较发达地区、城镇和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贡献微薄之力,使得我国学生能够健康快乐成长,同时综合素质也能提高。
最后以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寄托笔者的愿望:少年强则国强!
[参考文献]
[1]《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 http://wenku.baidu.com/view/9d85c63e0912a216147929e4.html
[2]胡 林,德国教育中关键能力培养对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
[3]李俊勤,日本素质教育的途径与启示.
[4]林 成,浅议中日小学生对比.
[5]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年版).
[6]周爱军,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作者单位:东莞市大岭山镇中心小学,广东 东莞 5238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