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的清朝宪政认识

2017-10-09 17:11陈伟
日本问题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伊藤博文

陈伟

摘 要:通过对戊戌变法运动的亲身考察,一方面,伊藤反对清朝改革急切冒进,主张进行合乎秩序、循序渐进之改革,希望清朝最终建立立宪政治;另一方面,伊藤认识到清朝多年之积弊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且处于列强环俟之中,面临列强瓜分之危机,改革之良机已错过,仅依靠腐朽的清政府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很难取得成功。伊藤对清政府建立立宪政治的前途抱持怀疑態度。清末新政之际,随着伊藤对清朝宪政运动的深入了解,他进一步认识到清朝建立立宪政治的困难性,深感清朝立宪政治的建立并非易事,受各种因素制约,成功可能性极小。甚至相反还会由此引起国内动乱或革命,导致政权倾覆。连日本亦受其波及,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动。

关键词:伊藤博文;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清末政治改革;宪政认识

中图分类号:K3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7)04-0042-08

DOI:10.14156/j.cnki.rbwtyj.2017.04.006

近代日本著名的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伊藤博文(以下简称伊藤)亲自主持制定明治宪法,奠定了近代日本宪政体制的基础,被称为“明治宪政之父”。其对东亚立宪政治的影响不仅限于日本国内,也波及至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中国受1895年中日甲午之战惨败和面临被列强瓜分的严重民族危机的影响,1898年,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拥护光绪帝发起旨在建立君主立宪体制的变法运动,史称“戊戌变法”。1900年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役后,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开始推行宪政改革,目的同样是要建立君主立宪体制,史称“清末新政”。在阅读相关史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伊藤与这两次以旨在建立立宪政治的改革①均有着密切关系,在伊藤与清朝上层政治人物的接触谈话以及归国后的演说中,体现出其对清朝立宪政治的认识。据笔者所知,国内学界主要侧重研究伊藤1898年来华访问是否促成戊戌政变的发生或伊藤访华对于戊戌变法的重要性[1-2],但很少探讨伊藤与“清末新政”之关系,更鲜有伊藤清朝宪政认识的相关论述。鉴于此,文章拟以伊藤与“清末政治改革”为中心,对伊藤在戊戌变法期和清末新政期的清朝宪政认识做一探究和分析。

一、戊戌变法期的清朝宪政认识

1898年6月,第三届伊藤内阁辞职之后,伊藤带领随员中国语通译楢原陈政、英语通译头本元贞、诗人森泰次郎、随从时冈茂弘以私人漫游清韩

名义,游历朝鲜和清朝。盖其并非普通的考察观光,伊藤在途径朝鲜时作诗明确表达了与清朝结盟的期待,诗曰:“远辞韩阙向燕京。为是微衷寻旧盟。” [3]396在伊藤游历朝鲜和清朝之前曾入宫觐见明治天皇,表达了自己访华的政治目的。清朝国内舆论一般也认为伊藤“此来具有深意,甚望与中国协力同心相助,为理固不仅为寻常游历计也”[4]395,其访华是为了试探与清朝结盟的可能性,以图遏制俄国在中国日益增强的势力和权益。俄国自1895年联合德、法两国干涉日本归还清朝辽东半岛以后,与清政府签订清俄密约,相继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租借旅大,与日本争夺东北权益。与此同时,其他西方列强在中国争夺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受面临被列强瓜分的严重民族危机的影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等诸人拥护光绪帝,发起戊戌变法运动,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样本,主张建立君主立宪体制。在对外政策上提出与日英结盟抗击俄国,这自然也引起伊藤等日本高层首脑对维新派的浓厚兴趣。同时,日本政府高层也希望通过伊藤访华加强与清朝的政治联系,培植中国的亲日势力以抵制俄国在中国的扩张。

清政府听闻伊藤来华访问消息后,非常重视。在伊藤抵天津之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亲自派遣王苑生观察先期赴塘沽迎候伊藤,伊藤乘火车于9月11日抵天津,海关道李少东观察、天津道任毓华观察以及府县官吏,均事先在火车站迎接。伊藤于12日上午与荣禄进行会谈,下午6时,荣禄在北洋医学堂盛情款待伊藤一行。在宴会上,荣禄认为伊藤此次访问,对中国而言将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希望伊藤能对中国的改革提出建议,伊藤表示将尽自己的能力提出建议[5]212-213。伊藤在9月13日写给其妻子的信中反映了其在天津受到热烈款待的情况,信中这样写道:“一到天津,清国朝野欢迎我的盛况实非笔墨所能形容。明日当赴北京,皇帝陛下似翘首以待,想必能立即谒见。滞留天津之时,忙于日夜宴会,很多中国人咸来请求援助中国,实在难以拒绝。迄今所知,皇帝似很贤明,年龄仅27岁,赴北京闻有种种下问。”[3]396-397

伊藤一行在天津逗留至9月14日,下午乘火车入京。次日下午1时半,伊藤赴总理衙门,拜谒以庆亲王为首的总署王大臣,谈话内容开始涉及清朝正在推进的维新变法运动。首先,伊藤表示:“到贵国正是贵国朝廷改法之时,甚为欣幸”[4]410,表明支持清朝实施改革的态度。但同时他又指出改革:“用年少人固可,但必须才识胆三者兼备之年少人方可用,否则未有不败,尚不如用老成人而以年少者佐之。且改法须有轻重有次序,若杂乱无章,则必不可”[4]410,反对光绪帝任用缺乏政治经验的年轻新锐,对康梁改革急切冒进持不同看法,主张改革以老成持重者为主,新锐辅之,要循序渐进推进改革。伊藤主张改革根本在于“农工商,农能尽地利,工能制物品,则商务自然兴旺,国日以富。然欲兴农工商,尤非广设学堂不为功”[4]410。又指出“政府总署诸公,未必以改法为然,且近来用新进而退老成,亦不免太骤,且贵国君臣之礼实在过严,此乃必须改变之一大端,如此礼不能改,则诸事均不能改也”[4]410。鉴于朝廷大员对改革消极懈怠,因循守旧,伊藤深感改革阻力重重。因此,不准备向光绪帝主动上言,以免置身难以预测的政治漩涡。

伊藤从总理衙门告辞后,赴贤良寺拜访刚被罢免总理衙门大臣职务的李鸿章,双方谈话主要围绕李鸿章联合俄国以抗衡日本的话题,虽然李鸿章暂时下台,但因其与西太后的密切关系,再度复出指日可待,因此,伊藤从长远政治利益考量,不愿放弃与李鸿章的个人交往。访问李鸿章后,伊藤直接返回日本驻华公使馆。9月16日上午,李鸿章回拜伊藤。下午,总署王大臣回拜伊藤。endprint

伊藤在北京的政治活动引起当时清朝国内报纸的广泛关注,如《国闻报》刊载新闻,称“近日京朝大小官奏请皇上留伊藤在北京用为顾问官,优以礼貌,厚其饩廪,持此议者甚多”[4]407,又透露伊藤将于“初五日入觐皇上”[4]407。这些新闻报道无疑增加了以西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和以光绪帝为首的维新派对伊藤一举一动的关注度。朝廷众臣也奏请皇帝召见伊藤,如宗人府主事陈懋鼎奏请光緒帝召见伊藤,贵州举人傅夔上奏,主张聘请伊藤为相推行新政。维新派官吏也积极建议朝廷重用伊藤推行新政,如御史杨深秀和御史宋伯鲁分别上奏折大力推荐伊藤。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对伊藤此次北京之行寄予厚望,更希望伊藤能够对维新变法运动助一臂之力。9月18日下午3时,康有为专程赴日本驻华公使馆拜访伊藤。在谈话中,虽然康有为表达光绪帝和维新派对伊藤访华的强烈期望,但伊藤只是反复强调清朝改革的前提是要消除华夷意识和排外言行之外,并未向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提出任何有实际意义的建议和支持。这是由于在来华之前,伊藤虽对清朝维新变革抱有浓厚兴趣,也希望与康梁等联合,但当其来华后,通过在天津与荣禄会谈、北京与总理衙门诸大臣的会谈以及自己亲身接触,发现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过于激进,与其一向秉持之渐进主义改革格格不入。再加之康梁改革遭到以西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反对,保守派依旧掌握朝廷大权,变法很难深入下去,变法成功希望非常渺茫。因此,伊藤从现实利益出发,对清朝维新变革兴趣逐渐降低,开始与维新派保持一定距离。康有为虽对伊藤访华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外部势力推进维新变革,但见伊藤态度冷淡,对清朝维新变革兴趣不大,故退而求其次,只希望伊藤能向西太后建言,使其支持维新变法,以调节太后和光绪帝之间已日趋激烈的矛盾。对此,伊藤也未给予明确回答。

9月19日,伊藤与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进行了一次长谈。由于莫理循作为《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无论是在英国新闻界还是中国新闻界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力,为了向英国表明日本重视日英同盟的立场,伊藤对莫理循的提问,回答比较详尽。首先,伊藤谈及自己对维新运动的直观感受,表示“对中国的变法维新很失望,认为没有政治家,没有人愿意负责,没有人在他的追随者们面前勇敢地、公开地站出来”[6]111,缺乏强有力的改革领导者,故虽然“皇帝颁布了大量变法维新的诏书,但是这些诏书从未付诸行动。皇帝发出一道敕令,指出官吏们应该正直、廉洁,这并不能改造那些不可救药的贪官污吏,这些人经过几百个世代的世袭遗传,已经贪污成性”[6]111-112。改革诏书形同空文,各级官吏对改革持消极态度甚至抵制改革。其次,伊藤具体提出清朝维新变法应该如何推进的问题,他主张“中国必须修订她的岁入(制度)——她可以靠建筑铁路改善交通工具的办法来增加收入。她可以靠削减或者废除大量满族旗人每年吃掉朝廷大约三百万英镑俸禄的办法来减少支出。要这样做,最容易实行、最有效力而且明智的办法,莫过于把宫廷迁出北京。只要皇帝留在北京,朝廷的改革就不可能实现。”[6]112再次,伊藤指出清朝的“监察御史制度必须废除。这个制度是一切罪恶和贪污的根源。它在阻梗变法维新的一切努力方面所造成的危害是无穷的。没有比这种制度更加腐朽不堪的了。监察官员们没有薪俸,他们的生活收入,全靠敲诈勒索。弹劾的威胁可以从那些最贪得无厌的官吏们手中勒索钱财。只有那些没有贿赂监察官员的人,才会受到弹劾”[6]113。最后,伊藤认为清朝“必须有一支军队。……这支军队必须由外国训练,并且配备外国军官——而这件事必须由英国和日本的军官来办。这样就必然促使英国、日本和中国的关系更加密切”[6]112-113,以此掌握对清朝军队的控制权。

伊藤一行于9月20日上午觐见光绪帝于勤政殿,光绪帝待伊藤“优礼攸加,仪节一如待亲王者然,赐坐御座之侧,位在庆王之次”[4]446。据史载伊藤觐见光绪帝时谈话,并无实质性内容,只是光绪帝询问伊藤的来华行程等象征性的客套之词。光绪帝虽然希望倾听伊藤对维新变法的意见,但可能身不由己,当时已开始失去权力。而伊藤对清朝改革已失去热情,预感失败在即,故没有主动提出任何有价值的建议。

伊藤在觐见光绪帝后,应某大臣要求,谈论变法问题。在谈话中,伊藤主张改革之要在于兵制,建立士官学校,培养军事人才。由于各国改革面临的国情不同,必须要依据本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及了解本国弊端之所在,切忌在未建立新制度之前,就将旧有制度全部废除,改革需要一个过渡期,要在学习西方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本国国情实行渐进变革,反对一味模仿他国。再次强调清朝改革应以老成持重者为主,新锐辅之。伊藤深切感到光绪帝和西太后之间矛盾重重,由于西太后掌握实权,如不能征得其同意,光绪帝将很难推进改革,甚至改革有夭折的危险。果不出伊藤所料,次日即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抓捕维新派人物。戊戌变法运动宣告失败。

政变之后,伊藤授意日本驻华公使馆保护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领袖出逃,并通过外交途径营救刚被光绪帝任命为驻日公使的黄遵宪与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等人,以图保存中国的亲日派。伊藤在9月26日写给其妻子的信中叙述了北京之行的概略,其中也提及自己对戊戌改革失败原因的看法,并对清朝政治的混沌感到无奈和迷惑。伊藤在信中这样写道:“14日进入北京,出席各种宴会,20日谒见皇帝。至今日,如此殷勤而亲切的招待我,尚无先例。其后,相当于总理大臣的皇族庆亲王又设宴款待我,也是迄今未有之事。然21日突然发生政变,太后重新执政。此乃当今皇帝改革过于操切,万事效仿日本,连衣服也要改从西洋,传到太后耳中,则大不以为然。又有一说,皇帝欲排斥太后。清朝之事,究竟何者为真,实难判断。”[3]399

伊藤与保守派、维新派相继接触后,按照原定计划,进入华中,与地方实力派见面会谈。伊藤于9月29日离开北京,经天津,10月5日抵上海,13日赴汉口会见湖广总督张之洞,19日又赴南京与两江总督刘坤一会谈。22日返回上海,本来预定去华南旅行,但11月4日,因国内政局变动,奉天皇之命回国。临别在致张之洞信中,伊藤又一次提出自己对清朝维新变法的看法,信中这样写道:“惟变法自强之说,行之今日,既非容易,即使之为,时已晚,果否能济刻下艰难情形,是必待乎旷古未有之一大英断。倘犹迁延依违,缓不济急,则博文岂独为贵国担忧,窃谓东亚存灭之机,全系于此矣。”[3]402指出清朝改革迫在眉睫,不改革不仅国家之命脉难以维系,且与东亚之存亡息息相关,但改革之艰难并非易事,且改革之良机已错过,未来如何发展难以预测。endprint

在归国之后的演说中,伊藤认为“清朝的改革、改良是必要的,……但从其改革的步骤看,自己从最初就不认为依靠这样的改革能够使得清朝振作起来。故一到中国,就感到改革难以成功。果不出数日,发生政变” [7]73-74,不过,伊藤又认为“清朝的改革并不是不可能的,但在那么广大的大国对数千年来延续的制度文物和风俗习惯进行有效改革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要想使得改革成功,我认为必须要有非常英迈的君主及有力辅弼人物,像革命一样地去发动彻底改革才可以实现。”[7]74那么改革的最大困难在哪里呢?伊藤认为改革的最大困难是财政问题,“国家甚为财源所困”[7]4,虽然清朝地域广阔、物产丰饶、水运便利,但由于财富不均,富者和贫者也非常之多,故即使是皇帝也“很难集中全国财力实施改革,确保改革所需的财源”[7]4。就此,伊藤举例加以说明,“比如对日本的赔款,即使一钱一厘也不能从国内筹集,只能依靠欧洲的金融市场进行筹集。以关税作为担保尚犹不足,故现在又以长江沿岸的五六港口的盐税即盐的厘金税作为担保,据说从明年(1899)春天开始要由英国人赫德管理盐税”[7]4-5。另外,伊藤又谈到清朝的兵力问题,他指出兵力也是“今日所急需者”[7]6,目前“防守十八省的现有传统军队,起不到任何作用,但如果解散也会成为叛乱工具。因此还要养起来。这样一来就需要其他的军队,这就会形成双重军队”[7]6,但清朝不能“如日本一样实行征兵制。因为征兵违反中国的风俗,无论多么英迈的君主也很难将其实施”[7]6-7,当兵的“因多是贫穷者,故没有受过教育,无论多高的待遇都会感到不满意,也会被老百姓瞧不起,缺乏军人的荣誉感,自己也以当兵为耻辱”[7]7。因此,现在清朝“到处爆发叛乱,难以镇压下去”[7]7。伊藤悲观地指出“清朝的局势,一方面,日益危险,但另一方面,清朝的风俗、人情、政治,由来已久,且已深入人心,进行改革以适应世界之形势颇为艰难,且其改革良机已过”[7]209。

二、清末新政期的清朝宪政认识

1900年,中国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盲目排外运动,西方列强组成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西太后和光绪帝仓皇出逃至西安。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以西太后为代表的清政府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清朝政权,以顺应时代之潮流为标榜,同时也是迫于国内外压力,于1901年在西安发布上谕,提出变法图强的口号,开始推行新政,史称“清末新政”。1905年,日俄战争以日本战胜俄国告终,一时有立宪之日本战胜专制之俄国之说。1905年7月,清政府派遣载泽、戴鸿慈、端方等五大臣出使西洋各国考察立宪政治。其中载泽率领的政治考察团目的在于如何维系清朝君主制的国家体制,自然以对日本考察为重点。

1906年1月至2月,以载泽为首的政治考察团在日本考察,广泛接触日本“政府各大臣,伊藤博文、大隈重信诸元老,及专门政治学问之博士,从容讨论,以求立法之原理,与其因革损益之宜”[8]587-588。除法学博士穗积八束奉内阁之命来为考察团讲解日本宪法外,最值得关注的是载泽与伊藤讨论宪法问题。伊藤赠与载泽自己所著《皇室典范义解》《宪法义解》,然后在与载泽讨论宪法问题的谈话中,伊藤对清朝建立宪政提出诸多建议。首先,伊藤指出清朝要实现富强,根本在于实施宪政。由于中国历来是君主之国,故以建立君主立宪制为宜。站在日本的角度上,伊藤主张清朝君主立宪制应以日本君主立宪制为样本。为打消载泽对于实施君主立宪制会影响君主大权的顾虑,伊藤反复陈说主权在君,并以日本的天皇大权为例,但对天皇必须要在宪法规定范围内,依宪法实施大权却未加充分说明。其次,伊藤解释君主立宪与专制的区别在于:“立宪国之法律,必经议会协参。宪法第五、六条,凡法律之制定、改正、废止三者,必经议会之议决,呈君主裁可,然后公布。非如专制国之法律,以君主一人之意见而定也。”[8]579再次,伊藤对君主拥有的大权详加说明,指出君主拥有召开议会、闭会、停会之特权,还有紧急敕令、统帅权、国际交涉、非常时期及赏罚之权[8]579-581。并指出君主虽然拥有以上诸多大权,但“行政机关皆在政府。即有舆论不服之事,亦惟诘责政府,或总理大臣退位,不得归责于君主。”[8]581最后,伊藤反复告诫载泽,主张清朝建立立宪政治必须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行,即“政府必宣布一定之主意,一国方有所率从。若漫无秩序,朝令夕更,非徒无益,反失故步。甚或在下以私意窥度,朝廷既无实心,又无实学,徒事纷纭,反生内乱,更何望于自强耶?”[8]582并提出与日本相较,清朝“幅员广大,各省民情风俗既殊,语言亦不能统一。且交通未辟,风气难开。欲定完全一致之法律,大非易事。非如日本国小,而民俗大半相同,交通又甚利便之易治也”[8]582-583,故建立立宪政治并非易事。实际上,伊藤已认识到清朝实施宪政是迫于国内外压力,并非真心建立宪政,只是借此应对国内外舆论要求,但如果长期拖延下去,必定会引起国内动乱。

1907年7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上奏,要求朝廷“实行预备立宪”,并请派大臣赴德日考察宪法。清政府派遣学部右侍郎达寿充任出使日本国考察宪政大臣。由于“伊藤作为东亚首位将立宪政治引进日本并使其得以建立的政治家,盛名显赫”[9]281,故在达寿宪法考察团赴日之前,清政府请求首相桂太郎和伊藤给予宪法考察团以帮助。伊藤非常重视此次考察,亲自入宫觐见天皇,请求指示。天皇表示一切委托于伊藤,但由于当时伊藤担任韩国统监,很难直接指导考察团的宪法考察。因此,伊藤与桂太郎商量,由参与协助伊藤制定明治宪法的伊东巳代治负责宪法考察团在日本的考察工作[10]140。另外,由伊藤居中斡旋,由长期在早稻田大学讲授宪法学及国家学的法学权威有贺长雄负责宪法考察团的宪法讲授,有贺自1908年2月至翌年7月,向达寿进行宪法授课共计60次(1908年5月,达寿提前回国后,由清朝驻日公使李家驹继任宪法考察大臣)。

随着对清朝宪政运动的进一步了解,伊藤在演说中再次强调指出:“掌握清朝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为了巩固国家之基础实施改革本无可厚非,但自己从最初对清朝立宪政治能否成功即抱有疑问。” [7]528并提出三点疑问:其一,清朝虽拥有“18省之疆域,超乎想象之广大区域,又有难于预想之交通不便。以何种方式实施其宪法,此其疑问之一”[7]528-529。即从交通设施来看,“日本国土交通便利,四面环海有水运之便。加之,铺设铁路更增加往来交通之便利,年年召开议会并非难事。然如清朝虽疆域广大,却缺少铁路之便利,国内仅靠海运维持部分交通。进入山中只有依赖河运,而清朝的有识之士采取何种方法迅速召集议员呢?本人對此实在不得不抱有疑问”[7]528。其二,“清朝之习惯并非如日本那样容易改变,这也给改革带来困难。如税法改革,即很难推行”[7]529其三,“凡宪法政治第一必须以其地方自治体为基础”[7]529,而清朝缺乏地方自治传统和地方自治制度。最后,伊藤总结指出:“清朝领土广袤,其习惯之难以改变,地方自治并未巩固,交通机构之不健全,制定与法律、习惯根本不符合的宪法,果真能实行否?万一不能实行的话,其结果,与日本隔海相望、拥有最广袤领土的清朝将如何发展,一想及此,不禁使人寒心之至。”[7]530-531如果清政府宪政运动失败,“发生骚乱的话,首先受到影响的必定是日本”[7]77。endprint

伊藤在1909年10月赴中国东北,拜访东三省总督锡良、奉天巡抚程德全时,再一次流露出对清朝宪政运动的担忧,他忧虑地指出,清朝“土地辽阔,统一甚难,办理宪政,亦非容易。……然地面太大,亦易为人倾复,……此事艰难异常,一时恐难办好。且尚有一不利之言,即是革命二字。贵国政府防范虽极严密,然万一发生,于国家即大有妨害。此时贵国办理新政,外面极为安贴,一旦有意外不测,危险不可不防。”[11]240-241在这里,伊藤再次深切认识到由于清朝地域辽阔,难于建立均一的宪政,宪政不仅很难建立起来,且有出现革命、清政府崩溃以至地方割据的局面。

结 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戊戌变法运动的亲身考察,一方面,伊藤反对清朝改革急切冒进,主张进行合乎秩序、循序渐进之改革,希望清朝最终建立立宪政治;另一方面,伊藤认识到清朝多年之积弊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且处于列强环俟之中,面临列强瓜分之危机,改革之良机已错过,仅依靠腐朽的清政府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很难取得成功。伊藤对清政府建立立宪政治的前途抱持怀疑态度。清末新政之际,伊藤在清朝派遣的两次宪政考察团的活动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载泽政治考察团在日本考察时,伊藤亲自向载泽讲授明治宪法的要点、理念及日本君主大权的精髓,指出日本君主立宪制是清朝宜效仿的样本。在达寿宪法考察团赴日之际,伊藤为考察团的活动提供便利并做好人员安排。总起来看,伊藤出于扩大日本在中国影响力的角度,对于清朝派遣的两次赴日宪政考察团的活动尽可能予以援助。随着伊藤对清朝憲政运动的深入了解,他进一步认识到清朝建立立宪政治的困难性,深感清朝立宪政治的建立并非易事,受各种因素制约,成功可能性极小。甚至相反还会由此引起国内动乱或革命,导致政权倾覆。连日本亦受其波及,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动。果如伊藤所料,清末宪政改革不仅未取得延缓清朝统治寿命的效果,反而加速了清朝的灭亡,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清宣统帝退位,清朝灭亡。同时,辛亥革命的影响也波及日本,直接推动了日本1912年12月至1913年3月第一次护宪运动的爆发。辛亥革命之后不久,中国又出现了地方军阀的割据局面。

[参 考 文 献]

[1]汤志钧. 戊戌变法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王晓秋.近代中国与日本——互动与影响[M]. 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

[3]春畝公追頌会.伊藤博文伝(下巻)[M]. 東京:原書房,1970.

[4]中国史学会.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戊戌变法(三)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5]马勇. 1898年中国故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骆惠敏. 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 袁世凯政治顾问乔·厄·莫理循书信集(上卷)[M].刘桂梁,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

[7]小野緑.伊藤公全集(第二巻)[M]. 東京:伊藤公全集刊行会,1927.

[8]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4:考察政治日记[M].湖南:岳麓书社,1986.

[9]瀧井一博.伊藤博文[M]. 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10.

[10]熊達雲.近代中国官民の日本視察[M]. 東京:成文堂,1998.

[11]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五卷)[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责任编辑 孙 丽]

Abstract: Hirobumi investigated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He hoped that the constitutionalism system be established in the Qing Dynasty by reform which was orderly and gradual and not Anxious-aggressive. On the other hand, He realized that it was difficult for the Qing Dynasty to get rid of the long-standing corrupt practices in short time. The Qing Dynasty lost the opportunity to reform. The top-down political reform was difficult to succeed for the Qing Dynasty which government was decadent and surrounded by powers who wanted to divide it. The constitutional movemen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made it clear that the reform for constitutionalism system may result in domestic turmoil or revolution. It would not only overturn the Qing regime but also affect Japan to change.

Key words: Ito Hirobumi;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New Policie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Political Refor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Understanding of the Constitutionalismendprint

猜你喜欢
伊藤博文
亲历戊戌变法的伊藤博文
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与朝鲜报刊对历史记忆的构建
旅顺监狱里的安重根
伊藤博文的汉学素养及其汉诗版本
“祸害星”伊藤博文
治弱国如修坏室
中日《天津条约》谈判始末
治弱国如修坏室
治弱国如修坏室
戊戌变法毁于日本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