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子“荣辱观”与当代大学生荣辱观的建构

2017-10-09 17:10李鸽李彦虎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19期
关键词:荀子大学生

李鸽 李彦虎

[摘要]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先秦荣辱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从当时的历史事实出发,以人性恶为道德心理基础,系统阐述了荣与辱的两端,提出先义后利的荣辱观,并且指出通过化性起伪,循礼守法,社会教化养成正确的先义后利的荣辱观。这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践行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远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荀子;荣辱观;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9-0011-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9.006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转型期客观上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主流意识不断发展的同时,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融,先进文化与落后的腐朽的文化相互碰撞,人们思想观念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日益增强。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传统道德文化的约束,没有正确的荣辱观的引导是无法实现和谐的。

一、荀子荣辱观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

荀子是我国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系统论述荣辱观的第一人。他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儒家关于人性善恶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荣辱观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道德心理基础。

(一)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转型期。这一时期,铁器和耕牛得以普遍使用,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的保障,促进了农耕文明的进步。同时,水利、天文历法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从生产的角度来讲,他们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相应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而生产关系的变化则主要是通过所有制的更替表现的。以奴隶主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公田制”逐渐被以新兴地主阶级为代表的“私田制”逐步替代,并变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形式。工商业在手工业发展的推动下得以发展。“市场交换主体的利益要在市场买卖中得到实现,就会引发人们“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的局面,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追求利益。”由此,便产生了义利矛盾,而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成为问题的关键。荀子则主要从人们道德上去加以调整和规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则决定上层建筑结构的变化与矛盾的产生。这一时期伴随着“公田制”的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周天子成为一个空壳子。诸多上层动乱使原有的体系逐渐土崩瓦解,引发了人们对于“君权神授”的思考。随着官学在民间的兴办,道德教化凸显其重要性。因此,倡导一种新的道德规范以便对这种新的政治秩序加以调整变成为一种主流意识。

上层建筑结构的剧变同时也表现在思想形态及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和不同伦理观念的碰撞与争论。春秋战国时期,面临两大社会问题:“一是社会秩序的重建,其中包括政治领导中心的重振和社会的贫富问题;一是个人内心的调理,其中包括道德规范的确立和社会秩序在人性中的基础。”如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一样,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受到了抵触,而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二)人性本恶

在人的本性方面,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人的本性,生下来就有喜好利益之心,顺从这种人性,那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失去了;生下来就有痛恨弊害之心,顺从这种人性,那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守信就失去了;生下来就有耳目的欲望,有喜好音乐、美色的心,顺从这种人性,那荒淫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文治就失去了。在荀子看来,人的本性主要是指人的动物性本能,是生而具有的。这种本性是恶的,是与人的社会道德要求相对立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改变的。荀子吸取了老庄人性本于自然的思想,又对告子将人性比做杞柳和湍水的推理经改造和加工,“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荀子·性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只有经过后天人为的改变才可以向善。“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以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荀子·荣辱》)在这里,荀子把人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都看做是无待而然的人性,这种人性对于君子和小人都一样。正因为人性是好利恶害的,如果顺从这种人性,势必会产生争夺而失去辞让,产生残害而失去忠信,产生淫乱而失去礼义文治。君子与小人都喜欢趋利避害,这一观点包含着辩证思维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们渴望荣辱,追求荣辱;另一方面,人们厌恶耻辱,趋避耻辱,这也是儒家耻感思想的体现。然而,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人人都追求荣誉,躲避耻辱,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便产生了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荀子不仅提出了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的荣辱,同时把它上升到治理国家的层面上。可见古人就有对和谐社会的构建理念。荀子提出“以义制利”、“以礼节欲”的荣辱观。

二、荀子荣辱观的主要内容

(一)荣辱观的基本内涵

荣辱观属于伦理学中基础的道德范畴,包含着个体或团体对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的价值判断和理性抉择;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对于光荣和耻辱及其社会价值的最根本的观点和看法。不同的阶级、阶层和先进分子对荣辱观有着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如恩格斯所说:“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经行生产和交换的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大多学者认为,荀子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他认为“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体也”(《荀子·荣辱》)荣就是处于安全、通达得利;而辱则是受到危险,被困于人。足以看出,荀子把荣辱观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困惑联系在一起,使荣辱概念印上了现实意义的烙印。荀子进一步将荣和辱分为两种不同的荣和辱,即指出了荣辱观的实质内涵,“是有两端矣:有义荣,有势荣者;有义辱者,有势辱者。”(《荀子·正论》),这两种荣辱即“义荣”、“义辱”和“势荣”、“势辱”。所谓“义荣”是指人们由于具备意志坚定、品德高尚的内在品格而获得的荣誉。“势荣”主要来自于外界的力量,比如世袭爵位,或是由于个人能力获得优厚的待遇,或是其他的先天性优势条件等获得的外在的荣誉。所谓“义辱”,它是和“义荣”相对应的,它是精神层面的耻辱,遭受心灵的考验,是由于“荒淫污漫、骄暴贪利”等自身的卑劣行迹而被给予的耻辱。“势辱”是物质层面的耻辱,经受身体的考验,即由于遭受欺侮,受到刑罚而得到的耻辱,这种耻辱是从身外而来的。如都是不可取的,都是应该避免的。endprint

(二)养成正确荣辱观的方法和途径

既然人们追求义荣,避开势辱和义辱,那么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呢?荀子认为有三条途径和方法。

1.化性起伪,通过学习明确荣辱的内涵。“探讨荀子的荣辱观,我们必须从其人性论中寻求人内心中所蕴藏的荣辱感的存在根据,以及人们荣辱意识在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理性特质。”一方面,他强调“人性本恶”,但是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人是可以向善的,通过后天的修养与修行到达到一种善的境界,这也是儒家思想的实质目的。“化”就是教化、教育的意思,在这里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人的性情可以通过教化来得到控制而不至于危及社会;第二,即使是伪善也可以通过自修和外界的感化而实现真正的善。

2.遵循礼法,按照正确的标准求荣避辱。对于个人而言,礼是个人要想立足于社会获得长远发展、受人尊重必须学习的方法和内容,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从国家层面来说,礼义是治国理政的开端。国家治理的法则是以有序的礼为前提条件的。使百姓心悦诚服的最有效方法不是施以暴行,而是礼义教化,这样社会风俗才会纯美,国家就能稳定,君主才能实现王治,统治万世。“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在崇礼的同时,法的约束也是至关重要的。荀子十分重视礼法在求荣避辱、安定社会中的作用,法是礼的具体体现,通过法的明确规定,才有办事的规章秩序。礼和法的作用的区别之处在于,前者是告诫民众和君王什么该做,后者是设置规定动作和游戏规则。做了该做的就可以得到奖赏,做了不该做的就必定会受到相应的惩戒,它起着一个推动作用。

3.尊师重教,达到明是非、辨荣辱、分美丑。“教育意义本身就是改变人性以形成那些异于质朴的人性的思维、情感、欲望课和信仰的新方式。”“人一旦离开老师的细心教导,只有智慧而不知礼法,必将成为盗寇;只是一味的勇敢,必將成为贼;才能居上而不知礼,必将作乱;有明察,必将产生奇谈怪论;善于辩论,必将诡辩,所以离开了师者的教诲,将会是他最大的遗憾,也会带来灾难。只有通过老师的教育,才能开启智慧,从而知而获智,智达人生。

三、荀子的荣辱观对建构当代大学生荣辱观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儒家传统荣辱观有着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地方。它继承了儒家传统荣辱观尤其是荀子的荣辱观的内核,是对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虽然荀子的荣辱观由于他所处的时代的局限,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是仍然有一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对当代大学生建构正确的荣辱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重视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伦理道德素质。荀子强调,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需要加强教育,使人们知道什么是“义荣”、“义辱”,什么是“势荣”、“势辱”。从思想上认识到扬荣抑耻的重要性,从情感上体验热爱祖国、服务人们、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光荣美德;感受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的可耻之辱。荀子所说的理论指的是“先王之道”,在今天当然不能搬用,然而强调思想理论的重要性是正确的,我们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这一指导思想使我们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大厦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基石。

其次,树立道德模范,引导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榜样的示范作用在人的后天的学习与生活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当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之后,他就开始模仿周围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从开始学会叫爸爸、妈妈到独立生活等等。可以说模仿在他的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有了“孟母三迁”的故事,有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名言。荀子希望“化性起伪”,通过教化和改造使人们达到向善的境界,成为像尧舜一样的圣人。在今天这个多元文化交织的社会,如果人们的周围都是一些乐于助人、先义后礼,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先进人物,那么在他们的感召之下,可能在某一天,感动中国的颁奖舞台将不是在某地的礼堂,而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这样一个大舞台。

荀子的荣辱观从辩证的否定之否定方面告诉了我们如何达到趋利避害、如何修身养性,从善如流。这与当前我们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都是为了能够使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人民幸福。通过具体的道德实践,使每位大学生明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养成正确的荣辱意识,为实现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共同奋斗。endprint

猜你喜欢
荀子大学生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天人观研究述论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和谐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