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区大豆新品种(系)鉴定试验

2017-10-09 09:02:47
大豆科技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黄大豆试点

王 敏

(阜阳市农业科学院/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阜阳综合试验站/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安徽分中心,安徽 阜阳 236065)

淮北地区大豆新品种(系)鉴定试验

王 敏

(阜阳市农业科学院/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阜阳综合试验站/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安徽分中心,安徽 阜阳 236065)

为筛选出适合安徽省沿淮及淮北大豆主产区种植、比当地推广品种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熟期适宜的大豆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涡30、阜豆06-32、中涡29、远育166、鑫豆18号、阜豆05-10表现较好,适合在淮北地区推广种植。

淮北地区;大豆新品种;鉴定试验

1 试验概况

本试验由安徽省种子管理站主持实施,亳州市农科所、太和八里店农技站、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阜阳市农业科学院、凤台东风湖农场农科所、濉溪县农科所及宿州市农科所等7家单位实施,7个试点为阜阳、龙亢、凤台、宿州、濉溪、太和、涡阳。

14个品种(系)(含对照品种)为中涡30、阜豆06-32、中涡29、远育166、鑫豆18号、阜豆05-10、粮源豆5号、中黄306、皖豆21160、蒙08-11、益科豆0915、皖豆20302、嘉豆54、中黄13(CK)。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三次重复,行长6 m,行距0.4 m,6行区,小区面积14.4 m2,每行定苗54株,种植密度为1.5万株/667m2。成熟后全区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通过对14个参试品种(系)、7个试点、3次重复进行一年多点的随机区组方差分析表明:品种间、试点间、试点与品种间互作均达显著水平(见表1)。说明各参试品种(系)间存在较大差别,该结果能充分说明品种(系)的特性。

表1 方差分析表(试点效应固定)

2.1.1 丰产性

14个参试品种(系)7点折合平均产量151.01~180.69 kg/667m2,对照品种中黄13折合平均产量159.88 kg/667m2,居第7位。比对照增产的有6个品系,增产幅度在8.62%~13.02%,其中中涡30、阜豆06-32、中涡29、远育166、鑫豆18号、阜豆05-10比对照增产极显著;粮源豆5号、中黄306、皖豆21160、蒙08-11、益科豆0915、皖豆20302、嘉豆54比对照减产,减产幅度1.25%~5.54%,其中粮源豆5号、中黄306、皖豆21160较对照减产不显著;蒙08-11较对照减产显著;益科豆0915、皖豆20302、嘉豆54比对照减产极显著。(见表2)。

表2 参试品种(系)小区产量差异多重比较结果(LSD法)

表3 参试品种(系)的生育期及主要经济性状

表4 参试品种(系)品质

2.1.2 适应度

结果表明:中涡30、中涡29适应性最好,适应度达100.00%;益科豆0915适应性最差,为14.268%(见表2)。

2.2 经济性状

根据田间记载和考种结果,参试品种(系)平均株高在89.3~49.3 cm,皖豆20302最高,中黄13最低;底荚高度12.9~21.1 cm,中黄13最低,阜豆05-10最高;主茎节数在13.5~20.3 cm,粮源豆5号最少,皖豆20302最多;有效分枝在1.0~2.6个,阜豆05-10最少,中涡29最多;单株有效荚数26.9~46.4个,阜豆06-32最多,粮源豆5号、中黄13最少;单株粒数在51.3~89.0粒,蒙08-11最少,阜豆06-32最多;单株粒重在10.3~15.2 g,中黄306最轻,中涡30最重;百粒重在15.3~22.6 g,中黄306最轻,蒙08-11、嘉豆54最重。各参试品种(系)均为黄粒,粒形有椭圆,脐色有黄、淡褐、褐、深褐(见表3)。

表5 参试品种(系)的生育期及主要经济性状

2.3 生育期

根据田间记载结果,参试品种(系)平均生育期在98~104 d之间,对照中黄13生育期最短,为98 d,其余品种(系)比对照晚熟1~6 d(见表3)。

2.4 品质

各参试品种(系)品质分析结果表明,粗蛋白质含量39.25%~43.7%粗脂肪含量19.34%~22.42%。无高蛋白(粗蛋白含量≥45%)品种(系);高油(粗脂肪含量≥21.5%)品种(系)有鑫豆18号、皖豆20302、益科豆0915;无双高(粗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63.0%、且粗脂肪含量≥20.0%)的品种(系)(见表4)。

2.5 抗逆性

2.5.1 抗病性

根据田间调查和考种结果,大多数参试品种(系)在各试点发病均较轻(见表5),经人工接种方法鉴定,结果为:蒙08-11、鑫豆18号、阜豆05-10、阜豆06-32、嘉豆54、皖豆20302、皖豆21160、益科豆0915对大豆花叶病毒SC3和SC7抗性均较强;中黄306、中涡29对大豆花叶病毒SC3抗性较强;其余品种(系)中感、感、高感SC3或SC7。除远育166、益科豆0915对大豆胞囊线虫SCN1中感外,其余品种(系)均为高感(见表5)。

2.5.2 抗倒伏性

根据田间记载结果,除宿州试点个别品种抗倒性达2级外,其他参试品种(系)抗倒性均较好。

2.5.3 其他抗性

根据各试点田间调查和考种结果,所有参试品种(系)均不裂荚,落叶性较好。

3 结论

不同品种的性状适应性和稳定性在不同的环境中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对品种的产量及性状进行评价,可为今后品种推广提供依据。本试验表明,阜豆06-32、阜豆05-10、中涡29、中涡30等品种丰产性好,抗逆性强,已经提升到省生产示范试验。其余品种(系)根据品种农艺性状和试验点情况,有些品种(系)继续进行后续试验,有些表现较差的品系予以淘汰。

[1]李雅静,徐泽茹,苗锋,等.黄淮海地区大豆品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6(13):31-33.

[2]王传之.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系鉴定试验[J].大豆科技,2017(1):3-10.

[3]胡家权,施立斌,钱文娟,等.大豆新品种引进及比较试验[J].大豆科技,2017(1):33-35.

S565.1

A

1674-3547(2017)04-0031-04

2017-05-10;

2017-08-09

王敏,女,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大豆育种与栽培研究,E-mail:wangminmeng@126.com

猜你喜欢
中黄大豆试点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今日农业(2021年20期)2021-11-26 01:23:56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34
镇江地区中黄1号、中黄2号适应性对比试验
中国茶叶(2020年10期)2020-10-27 06:29:58
6种不同大豆品种性状比较试验
6 种不同大豆品种性状比较试验
河南农业(2020年6期)2020-06-20 05:29:18
黄茶“中黄2号”的亚细胞结构透射电镜观察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
中国卫生(2015年12期)2015-11-10 05: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