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莹波
摘要:当前我国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方面存在重技术研发创新而轻内涵的倾向,忽视与人有关的因素,导致科学技术与人的二元对立等。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观为指导,科学对待并解决好障碍因素,创建以人为本的科学有效、特色鲜明的创享平台,做好线上服务和线下文化读物出版同步推进工作,必能为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公共文化;创享平台;理念;举措
一、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2015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但是,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如何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实现“到 2020 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建设目标?《意见》指出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并提出加大文化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等三个方面的明确要求。
二、当前我国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一)在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作用方面存在重技术应用轻内涵挖掘的倾向
即在实现技术全覆盖的进程中淡化了文化本身的价值内涵,导致所谓的形式掩盖内容的现象。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享受成为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象征之一,越来越多的民众将文化文娱活动作为工作之余的首要选择。互联网、自媒体、尤其是微信等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改造已被普遍认可。随着智能手机使用的普遍化、人们接受文化、领悟文化的方式方法越来越便利高效,但市面上现有的比较成熟的 APP 或者网络文化服务平台,基本是技术层面的优劣大比拼,而在将文化内涵建设与技术手段有效融合方面做的不够理想,出现载体与所承载的内容两张皮的现象,严重背离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初衷。
(二)忽视与人有关的因素,导致科学技术与人的二元对立
即没有解决好科技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是对科技创新和科技研发方面与“人”有关的因素认识不够,未能很好的考虑诸如受众接受习惯、感知感受方式、文化心理结构等,一则影响了人们对某一类文化或者某一地区文化的深层本质了解,未能满足人们对各种文化内涵的掌握和价值追求;二则又不能完全贴近百姓生活,未能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自然也没有很好达到能通过科学技术研发更有效的促进文化繁荣和发展的目的。统计的结果是各式各样的平台相似性极高,创新性严重不足,进而“缺乏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路径和适宜模式的研究”等。[1]
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發展的新理念、新举措
(一)以人为本,科学对待并解决好障碍因素
主要包括三大障碍因素,一是社会障碍中的文化障碍、环境障碍等。如社会环境信奉权威,反对创新,那创新就很难产生;二是技术障碍中的血统主义、直线主义、逆变心理。如血统主义者对既有法则与规范的维护,对偏离正统的拒斥;三是人格障碍中的情绪障碍、理解障碍、表达障碍等。在创享平台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传播学等学科融会贯通优势,正视并扫除这些障碍。如构建一个以“仁”会友为主题的文化交流分享平台,应充分展现儒家“仁”爱哲学的内核,传播”仁者爱人”、“为仁由己”、“克己复礼为仁”等正能量,尊重受众接受习惯、感知感受方式、文化心理等,将科技研发应用与文化内涵建设关联,切实发挥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现实力量等。
(二)创新平台建设形式,线上线下结合,提高文化宣教、传播效用
文化权益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公民平等享有文化权益,对于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传统的阅读习惯是中国人获取文化的最基本的方式之一,阅读纸质版的书籍可谓是无可取代的,即使是现在,纸质书籍和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依然受到国人喜爱,这是阅读心理习惯养成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但是,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享受成为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象征之一,越来越多的民众将文化文娱活动作为工作之余的首要选择,互联网、自媒体、微信等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改造已被普遍认可。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使用的普遍化、人们接受文化、领悟文化的方式方法越来越便利高效,因而将移动互联、网络增值等富媒体资料的理念融入在线上服务创享平台建设和线下文化读物出版同步推进的历程中,兼顾新型接受方式与传统阅读习惯各自优势等,必定会大受受众欢迎。
综上述,解决好阻碍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之与科技研发关系密切的诸多因素,进而设计构架出特色鲜明的创享平台,做好线上线下服务,有助于推进城乡社会和经济的长期稳定、高速发展,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琳娜,朱孔来.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现状评述及未来展望[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03):123.
[2]罗志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城乡公共文化建设研究[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4):68.endprint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