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敏
摘要:“黄粱梦”是中国古代“梦”文学的重要母题之一,往往被当作对时间虚妄性的解读;本文立足于“黄粱梦”的故事文本,出入于宗教,运用心理学意向性分析理论对该母题进行多角度解读。
关键词:黄粱梦;枕中记;意向性①;疗愈
梦是人类心理中潜意识活动的再现,中国古代文学中“梦”意象正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手段。历代小说家、戏剧家常借助梦境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内心感受。“黄粱梦”正是是中国古代“梦”文学母题之一。享誉国际民间文艺学界的知名学者丁乃通先生在《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中提到了 “黄粱梦”型故事,“一个人在短短的梦境或幻境中,经历了许多年(也有少数是几月或几日)的悲欢苦乐与时事变迁,这样的故事,在欧洲文学、东方文献及口头传说中都有出现。”②于是“黄粱梦”母题研究就具有了更广泛的价值与意义。
一、“黄粱梦”故事流变解构
“黄粱梦”其典故语出唐·沈既济《枕中记》,写贫困交加的读书人卢生,在邯郸道旅舍中遇道士吕翁授他一枕,即入梦中。卧枕时旅舍主人方蒸黄粱。卢生在梦中得娶名门贵女,得中进士,多次得提拔,做节度使时大破戎虏之兵,后做了十多年宰相,其子孙也一齐高升。年八十寿终。大梦方醒,黄粱未熟,卢生遂悟破人生,不再想进京赶考,遂入山修道而去。
《枕中记》中的卢生其实就是郁郁不得志的作者沈既济的自身折射,梦境亦是其展现政治抱负的产物,也是文人士子理想的呈现。波兰文艺理论家英伽登认为文学艺术是种纯粹的意向性行为。创作活动应理解为作家艺术家意识的意向性向外部世界投射和构建的过程,被作者的经验和想象改造并在重组世界中显现出来。创作的成果——作品——作为纯意向性客体与审美对象,其必然被鉴赏者具体化与现实化,艺术质量和价值才彰显出来,也是鉴赏者审美经验和创造力显现的过程。沈既济笔下勾勒的梦境正是其政治理想的投射,借助主人公卢生入梦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文学艺术是心灵苦闷的象征,是欲望在精神上的替代性满足。”对于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的欲求,天性中拥有强烈升华能力的文学艺术家们受本能欲望驱使,将这种压抑的欲求转化为文学艺术作品。“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知道怎样构建他的‘白日梦,不让其有刺人耳朵的音调,变得可以被人欣赏”③小说中卢生在入梦后所经历的无疑是唐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最完美的理想境界,也是沈既济等文人人生理想的一种展现。唐高宗宰相薛元超曾云:“我虽然不才,但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做官之始未能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三恨”呈现的正是当时唐代士人的内心追求。
文中卢生在邯郸旅店住宿,在梦中享尽富贵荣华,等到醒来,主人蒸的小米饭(黄粱)还没有成熟,故称“黄粱梦”。后世言传的“黄粱梦”、“邯郸梦”,均由此出。其故事发轫于《列子》中黄帝游华胥国、周穆王梦游仙境,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焦湖庙祝”亦有其形,一再被改编续写,唐有《南柯记》、《枕中记》,宋有《南柯太守》,元杂剧大家马致远与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合作《邯郸道省悟黄粱梦》,受当时盛行的全真道影响,形成神仙道化剧创作,演述全真教事迹,宣扬其教义,主张浮生若梦、功名利禄不足凭,人们应该抛弃世俗物累,向全真教北七真之一的马丹阳所言“去尽酒色财气,一空人我是非”,在隐逸山林与求仙访道中得获解脱和自由。明朝汤显祖改编成《邯郸记》,较之《枕中记》展开了更多的描绘,情节更加生动深刻,对卢生的刻画越发丰满,如卢生行事卑劣,倚仗妻子有钱去贿通官僚勋贵,中状元声势煊赫。享尽荣华富贵,临死之际,还念念不忘身后的赠谥与青史留名。揭示与批判了封建官僚发迹到灭亡的丑恶发家史,其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明代官场的黑暗。期间也融和着汤显祖多年仕宦经历与对社的观察中所体悟的官场倾轧、科举腐败与官僚奢侈等情况。清代蒲松龄作《续黄粱》的人物个性越发鲜明,在“梦中得富贵荣华”基础上更多的是借梦境来刺贪刺虐,主题进一步深化。荣华富贵如梦幻泡影,虚幻短促;美好之物亦不过顷刻即逝,意不离梦寐以求而欲望终落空之意;当代“黄粱梦”此语多用于比喻虚幻不实的事与欲望破灭,恍如一梦。
文人士子的功名利禄诉求意向性存在于“黄粱梦”的梦境体验中。意向性更多指向的是种认识体验,是事物自身生发出的思想、信仰、梦境与欲望;而表征其信仰和意识形态的语词也是关乎事物本身的。“黄粱梦”中的富贵荣华、功名利禄正是古代文人心理欲求的示现。胡塞尔指出一切意识活动都是以对象化的意识活动为基础的。在意识行为中,有意义赋予或意义意向的行为,这只能让我们获得抽象的意识内容。除此之外还有意义充实的行为,这种行为使认识的对象更形象化地呈现出来。在主体的意识作用于意向对象时,会因为主体个体审美差异和审美知识的不同,反映出不同的意向内容。入梦者梦中意向性表征的正是古往今来无数知识分子追逐的家国天下的文人情怀。被思考的对象意向的存在于思维主体之中,所爱的对象在进行爱的人之中,被渴望的对象在渴望者之中。于自然反思角度观察,一切行为中自我都毫无疑问地意向性地能指某一对象。自我于其反思中在自身与之行为相关项中呈现而出。
二、“黄粱梦”的时空观意向性分析
透过“黄粱梦”的故事流转,可以发现其故事的结构特征,往往是入梦者(往往为文人士子)在施术者(梦境制造者与引导者)的神奇道术引导下于梦境中穿越时空、历练人世沧桑,梦醒后大彻大悟、弃儒从道得大自在。
入梦者在“黄粱未熟”的时间流梦境中悟破人生,其实质是意向性理论中对“此在”存在的理解基础上的解构,布伦塔诺在意向性分析中指出直接呈现人眼前的是现在时间节点,过去与未来的时间节点则是通过我们现在把自己表象为体验着过去的事件或体验着将来的事件的方式间接地呈现人前。对“黄粱梦”故事进行结构,发现有四个时间节点,即入梦者的个体经历与热衷于功名利禄的“曾在”,梦中数十年人生欲望得以疏解的“未在”,“黄粱未熟”的“此在”,历梦者梦醒后得悟名利皆空进而求仙悟道的“将在”。胡塞尔对时间意识的构成性研究产生于把主体性引入对相关关系的意向性研究,每种统一的体验流均是其前后隐约的边缘域与之显现出的连续的体验现象的融合,一切构成性问题源于意识的时间性,这就是时间意向性的意义。关键点在于对“未在”与“将在”发展延续中的把控。“黄粱未熟”的“此在”,文人士子们宦海沉浮、困于家国情仇的“曾在”,演绎出“看破红尘,访道求仙”的“将在”,疏解告慰追求功名利禄的“梦境时空”的“曾在”;该挑拣何物作为梦的可能性对象,其在“此在”的心灵顿悟的梦境体验中的实际选择中业已安排妥当,悟道恰恰在“此在”的梦境中发源,并且只有在“此在”的梦境中才能存在,在“曾在”的夢境时空体验中铺衍,在“将在”中解脱得大自在。四维时间流转中走向一维,现实与梦境的“二次元空间”中趋向人生巅峰的“立体建构”。于是我们对黄粱梦的读解也就深化了时空层面上的广度和深度!endprint
三、“黄粱梦”的健康疗愈意向性分析
可以穿越时空,却不能跨越人的情感。深触智慧之源与意向性的意志与热望同精神内驱力有机结合起来的“黄粱梦”对潦倒失意的生命个体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健康疗愈功能。通过宦海沉浮导出富贵皆空的彻悟,期间郁郁不得志的知识分子们于梦境中得以疏解功名利禄之心,对失意文人有心理补偿、平衡心态的作用,也透露出当时读书人沉闷的社会现实与心理压力,解构出其超越与疗愈的意向性特征。
胡塞尔超验现象学认为意向性活动本身即为反思過程,它不仅指向认识的客体,也反思于认识的主体,是对主体现象的描述与分析,也是对人类经验本质的、理想的描述,倾向利用特殊反映理想的本质。意向性构成自我学生命本质,意向性另一种表达方式为“思的活动”。入梦者的梦境其实就是自我的反思升华过程,“幻想的动力是未被满足的愿望,每一个单一的幻想都是愿望的满足,都是对令人不满意的现实的纠正。”在经验、思想、情绪、意愿中意识地对某种东西的拥有,其实质就是古代文人功名利禄之心在梦境中得以代偿,因为每一种思的活动在广义上都是一种以为:确定的、推测的、被认为有可能、可疑的如此等等。“梦”是人不自觉中欲望的曲折呈现,也可以说是愿望或需要的满足。作品以梦为媒介,可以追逐隐藏在文人内心的真正愿望或原始冲动——金榜题名、荣华富贵、功成名就——古代文人士子们集体无意识的彰显,知识分子个体人格一定程度上得以自我实现。鲁迅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文人们梦醒后还有修道成仙的大自来聊以慰藉。
对布伦塔诺而言,意向性被指向的对象更倾向于指向的是实在对象在心灵中的显现,是有赖于心灵的“内存在”。胡塞尔等现象学家们则尝试于自身信念层面,乃至人类共有信念体系中去理解性地揭示无意识的生活体验,接近那尚未被把握的事物。就当下“黄粱梦”的读解而言,我们的概念是先验的,但梦境作为文人群体的意向植根于“此在”的渴望、冲动与欲求中,又是经验的,只有充分把握和分析现状,才能真正地理解“黄粱梦”的意义。
托马斯·阿奎那曾言“被思考的东西意向的存在于思维主体中,所爱的对象意向性在施爱者中,被渴望的东西在欲求者中。”④意向性更多指向的是种认识体验,是事物自身生发出的思想、信仰、梦境与欲望;而表征其信仰和意识形态的语词也是关乎事物本身的。作为一种宗教,道教具有明显的重体验的非理性思维特征;以人与世界关系而论,道教重想象和象征;从切入现实途径而言,道教以直觉体悟把握现象背后之道。梦境是道现其意的通道,人的意念可以控制梦境中的活动,人可以在梦中论道、悟道、证道。通过梦,人类冲破了现实生命的拘限,领悟到人生和宇宙的真谛。通过“梦”我们可以意向性地找到根植于民族心理结构深处的愿望、理想等心理特征。
注释:
①“意向性”指心灵代表或呈现事物、属性或状态的能力。其源出于经院哲学,经十九世纪哲学家、心理学家布伦塔诺与20世纪奥地利著名哲学家、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走向成熟,波兰文艺理论家英伽登将其引入文学艺术.
②丁乃通著:《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陈建宪,黄永林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③佛洛依德著:《精神分析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④ Bretano.Franz,Psychology from an Empirical Standpoint,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67.endprint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