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代心学思潮角度看《水浒传》的价值和意义

2017-09-30 17:48孟圆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7期
关键词:水浒传

孟圆

摘要:中国思想在明代属于较为关键的转型期,该时期心学思潮盛行,深深影响着当时的文学著作,《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创作于元末明初,其本身所体现的思想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心学思潮的影响。基于此,文章主要从明代心学思潮角度谈谈《水浒传》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明代心学思潮;水浒传;价值和意义

回顾古代中国的思想史,明代可以说是较为活跃的一个时期。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王阳明创立的心学思想,该思想主张“心就是理”,崇尚求真意识,对明代社会发展与思想传播引来了一股改革的思潮,可称之为明代心学思潮。《水浒传》创作于该思潮兴起以先,在主题思想上却和心学思潮有很大的相似点,从明代心学思潮角度来看,《水浒传》有着很大的价值和意义,影响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可以说,基于明代心学思潮的角度对于《水浒传》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探究很有必要[1]。

一、明代心学思潮与《水浒传》的关系

伴随商业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明代渐渐兴起了追求独立人格与个性解放的新思潮,而最具代表性的王阳明心学思想便是该思潮在哲学中的表现。“心就是理”、“心外无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等观点组成了王阳明心学在哲学上的根基。从王阳明心学观点中可知,其对人的主观性很是关注,强调求真意识和独立观念,在道德上突出完善自我人格的作用。可以说,明代心学思潮是当时最为流行且影响深远的思想观念。通过查阅大量有关《水浒传》的研究可知,《水浒传》的创作与传播和明代心学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将对《水浒传》的探究放置到明代心学思潮角度上,可以发现《水浒传》中隐含着众多的心学思潮。比如,《水浒传》中对武松的描述,“哀怜武松是个仗义的烈汉,时常差人看觑他。节级牢子都不要他一文钱,倒把酒食与他吃”、“武松在发配孟州的道上,两个公人小心去服侍他,不敢轻慢他些个”等等[2],均可看出天理尚在人心,因牢子和公人秉持着天理,对武松的看管就少了很多的亵渎,而更多的是同情和怜悯。诸如这样的描述正是对明代心学思潮“心就是理”的良好表现。从《水浒传》本身的主题思想来看,描述的是战乱期108位好汉的聚集,到后来的一起报效国家的故事,其中,所有好汉身上所表现出的理性、独立、自由等思想意识,均是明代心学思潮主观意识的彰显,象征着大家对自我本心的追崇。因《水浒传》中隐含着明代心学思潮观念,故其在正式传播中更加受到该思潮的影响。

二、从明代心学思潮角度看《水浒传》的价值和意义

深度探究《水浒传》可发现,其中充满了很多的“假”,尤其是“假道学”的体现,这里“假”的涵义是貌似道学、表里不一、道貌岸然与行为虚假等,比如,书中对鲁智深的描述,“算来外面模样,看不得人,济不得事。此假道学之所以可恶也与?此假道学之所以可恶也与?”“请问,似出家人模样的,毕竟济得恁事?模样要他做恁?假道学之所以可恶可恨可杀可刮,正为忒似圣人模样耳。”等等,均表现出“假道学”的概念。而且,这种“假道学”的描述,和明代心学思潮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在《水浒传》中出现的人物,尤其是108位好汉们,并非道学先生,作者对个别人物“假”的描述均可从对人物的评判中感受到,比如,宋江的“假道学”体现在自身性格的缺陷,再加上儒家理想性格的融入,使宋江因抵触情绪造成的言语冲突变成了“假道学”。明代心学思潮在发展中出现了去伪求真的变革,才造就了这段对“假道学”的评判,而更加崇尚“真”[3]。

通常情况下,文学艺术的出现正是对日常生活最好的反射,其表现出的生活是否真实,在一定程度上可决定创作的文学艺术是否成功。因此可以说,“真”就是文学艺术的灵魂,没有“真”的作品就像没有根的大树经不起风吹雨打,也不会有长期的影响力。明代中后期,心学思潮兴起,该思潮中崇尚的“赤子”、“真性”、“真己”等观点逐步渗入文学行业,进而出现了对于一些盛行小说思想的评判。《水浒传》就是被评判的小说之一,容本评者指出《水浒传》的故事纯属虚构,但看起来却极其逼真。还有人认为该小说中描述的108位好汉均是充满正义感的强盗,而这些强盗却表现出真实的勇敢,对贫穷和压迫的抵抗,有着强烈的同情心和怜悯心,这种对生活在底层群众的同情和怜悯是他们主观意识的最真实展现,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所需要的美好思想道德。从某种性质看,明代心学思潮主张“知行合一”,其实就是对“真”这种生活态度的追求,此处的“真”指的是和“假”相对的涵义,言行一致、不虚伪、不做作等。在《水浒传》的描述中,最具“真性”的人物可以说就是李逵了,作者凸显了其“真性”、“率性”等特征,就“真性”方面,比如,“我家阿逵只是直性,别无回头转脑心肠,也无口是心非话。如殷天锡横行,一拳打死便了,何必誓书铁券。柴大官人到底有些贵介气,不济不济”、“燕青相扑,己属趣事,然犹有所不为也。何如李大哥做知县,闹学堂,都是逢场作戏,真个神通自在,未至不迎,既去不恋,活佛活佛”等等。这些描述中可看出李逵的直性,偶尔缺少必要的理性,虽然不是个完美的性格,在现实社会中也属于易招非议的性格,但该种“真性”是明代心学思潮眼里《水浒传》表现出的价值和意义[4]。而谈论到李逵的“率性”,像“李大哥真是忠义汉子。他听得宋公明做出这件是来,就杀他,那里再问仔细。此时若参些拟议进展,便不是李大哥了”、“妙人、妙人。李大哥妙处只在一言一动都不算计,只是任天而行,率性而动”等等,这些语句是对李逵“率性”特征的明显描述。总的来说,李逵就是个不被封建礼法所约束的性情中人,爱打抱不平,有同情心,这种性格完全符合了明代心学思潮中推崇的“心就是理”,尊崇本心,具备强烈的主观意识。这种思想观念对现代来说,就是批判思维的产生,不拘泥于现状,不受现实的约束,有利于产生创新观念。

一篇成功小说的构造,其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的表达一定要明显。小说三要素中,情节的构成来自于小说人物间的关联和引发的冲突事件等,环境是指事件发生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等,人物的构造可以说是小说的关键,能够将所有情节与环境事件等联系在一起,组成一篇完整的小说。从明代心学思潮的角度,分析《水浒传》的价值和意义,笔者发现《水浒传》是人物塑造的极为成功的一部小说,不管是宋江的“假道学”,还是李逵的“率性”、“真性”等,还有诸如鲁智深、武松等其余好汉的描述,此处就不一一详细写出了[5]。

三、小结

综上所述,明代心学思潮对学术界的著作影响深远,其推崇“心就是理”等思想,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识和“真性”。从明代心学思潮角度来看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可发现其中蕴含了太多心学思想,特别是对108位好汉的描述,从人物形象这一关键要素中,凸显出更多的“求真”意识。该小说的出现与传播,对国内其余小说的创作均可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尽管以明代心学思潮角度来解读《水浒传》,会令当代很多学者觉得并不能解释全面,但小说人物描写和情节概况中,体现出的明代心学思潮,既符合当时的时代需求,又可影响当今社会,可以说,《水浒传》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克夫.吴承恩与明代心学思潮及《西游记》的著作权问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1:15-19+24.

[2]张天星.明代心学思潮与容与堂刊本《水浒传》的评点[D].四川师范大学,2005.

[3]陈海燕.从“世界文学”视域看赛译《水浒传》的价值和意义[J].菏泽学院学报,2015,04:14-18+31.

[4]唐艳芳,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后殖民理论的视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5]臧慧远.心学视野下明代《西游记》批评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0,5(20):23-25.endprint

猜你喜欢
水浒传
春节居家读《水浒传》
《〈水浒传〉版本知见录》
明清两朝为何查禁不了《水浒传》
半斤八两
小莫语录之“武松”篇
《三国演义》《水浒传》兄弟大不同
四大名著的雷人简介
四大名著,如此简介
四大名著四句话
四大名著四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