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悦
摘要:“月亮”与“镜子”是张爱玲在小说中反复使用的两个重要意象。不仅是自然景致和生活物品,它们更是作为具有隐喻、暗示作用的意象在小说文本中发挥其象征功能。张爱玲通过对形状和色彩的刻画丰富了传统的“月亮”意象,又独到地将“镜子”冰凉易碎的特征进行深入发掘,使它们具有奠定小说基调、烘托人物心理、暗示人物命运等重要作用,反映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文字极强的驾驭能力。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月亮;镜子;意象
意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随处可见:小至一双绣花鞋、一面镜子,大至一辆电车、日月星辰……它们潜移默化地渲染出了她笔下文字独有的苍凉感。“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了一个象征。”①“月亮”和“镜子”便是张爱玲小说中重复出现的两个重要意象:“上上 中下 下下 莫欢喜 总成空 喜乐喜乐 暗中摸索 水月镜花 空中楼阁。”②这是《多少恨》中主人公未知爱情前路的占卜结果,也更像是对张爱玲小说里各色男女情感纠缠的总结:爱情如同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美丽而虚幻。
张爱玲将她对真与假、爱与恨、生与死的理解融入到对“水月镜花”两个意象的书写之中,使二者成为研究其小说必不可少的元素。本文即从“月亮”与“镜子”两个意象出发,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它们在小说中起的作用。
一、小说中的月亮意象
“张爱玲的世界里的恋人总喜欢抬头望月亮——寒冷的、光明的、朦胧的、同情的、伤感的,或者仁慈而带着冷笑道月亮。月亮这个象征,功用繁多,差不多每种意义都可表示。”③如夏志清先生所说,月的阴晴圆缺、升落沉浮、甚至扭曲异化,烘托出小说悲凉、凄美的氛围,承载着人物丰富、复杂的心理,寄托了作者对人生、爱情的体认。这些含蓄多义的月亮刺激着读者的想象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月亮的形状
中国传统文化中,月的盈亏循环就象征着人生命运的跌宕起伏。张爱玲利用这一特点,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融入到了对月亮形状的细致刻画中。
1.满月
圆满、充盈的月亮极少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出现,其作用也十分独特。《金锁记》里写道:“老年人回忆中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④老年人望月回想年轻时令人欢愉留恋的岁月,如今物是人非,心境早已不同,但那些痛苦的感受终究无法抹去;寥寥几笔,就描摹出历经世事苍凉后再望到月亮的心理反应。在张爱玲笔下,满月一反以往团圆、美满的象征,在小说开头便营造了一种淡淡的悲凉氛围,奠定了全文苍凉凄婉的悲剧基调。
2.缺月
缺月是张爱玲小说中常出现的一种月亮形态。与满月相对,这种月亮形态的缺失暗示着亲情、爱情的缺失。《金锁记》有一段对于缺月的细致描写:“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⑤这是长安眼里的月亮,也是她生活环境、前途命运的象征:在母亲的干预下,她不得不辍学回家,生病时吸食鸦片,最后亲手葬送自己得来不易的爱情……她眼前的缺月正是这一悲剧的见证。
3.异形之月
在张爱玲的小说里,大多数月亮不再是自然界中应有的形态。如《金锁记》开篇不久,便有:“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⑥在这里,扁扁的、下沉的月亮渲染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象征着被金钱、爱情压迫着的世界,也是主人公七巧的命运被黄金的枷锁压弯而低沉下去的象征。
“整个的山洼像一只大锅,那月亮便是一团蓝阴阴的火,缓缓地煮着它,锅里水沸了,骨嘟骨嘟的响。”⑦在《第一炉香》中,月亮竟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那“蓝阴阴”的火焰,带来的不是光明和温暖,而是无尽的黑暗和阴冷,就像沸腾着的欲望,灼烧人的肉体和灵魂。张爱玲意在暗示读者,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并不牢固,是对情欲、金钱的欲望在冲动的火焰中燃烧出来的,这样的爱情之火必将熄灭。
(二)月亮的色彩
不同于以往人们对月圆满、纯洁的认知,小说中月的形状不仅多变,还被赋予了斑斓的色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成为张爱玲笔下独特鲜明的意象。
1.纯色
“今天晚上有月亮,捎带长圆形的。像一颗白净的莲子似的月亮,四周白蒙蒙的发出一圈光雾。”⑧这是《半生缘》中男女主人公初恋时看到的月亮,温柔纯净,如同二人心照不宣的微妙情感;当两人的恋情进一步发展时,则是“对过有一个黄色的大月亮,低低地悬在街头,完全像一盏街灯。”⑨这轮黄色的明月温馨和谐,是成熟、美满爱情的象征。
2.异色
异色的月亮是张爱玲着力描写的意象之一,它们不复有冷清或温馨的情调,而是恐怖、变态、欲望的象征。七巧把新婚的儿子叫到煙榻上和自己一起抽大烟的夜晚,天空中“影影绰绰的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一点一点月亮缓缓的从云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⑩七巧寄托在儿子身上的希望破灭了,在嫉妒心的支配下,她不让儿子过正常的生活,又千方百计地折磨儿媳,这一轮疯狂而恐怖的月亮如同曹七巧变态的人格和狰狞的心态。通过月亮颜色的变异,作者将月亮意象的内涵进行了丰富与拓展。
二、小说中的镜子意象
评论家水晶曾写道:“如果说张爱玲世界里的恋人总喜欢抬头望月亮的话,他们同时也喜欢低头照镜子。”!张爱玲的小说中反复出现对“镜子”的刻画,她几乎利用了“镜子”的一切物理功能:冰凉、易碎、映照,巧妙而恰当地表现和暗喻人物的心态情绪,营造了一个虚无的悲剧世界。
(一)人物真实心理的反映
映照性是镜子的特征之一,在张爱玲的小说中,镜子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复制,而是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的辅助手段,人物的内心世界在镜子面前表露无遗。endprint
当流苏决心以婚姻保障自己的生活时,她在镜子前端详自己:“到了她自己的屋子里,她开了灯,扑在穿衣镜上,端详她自己。还好,她还不怎么老……阳台上,四爷又拉起胡琴来了,依看那抑扬顿挫的调子,流苏不由得偏着头,微微飞了个眼风,做了个手势。”@镜子前的她真是走火入魔了,她意识到自己还有取悦男性的资本,便轻易放弃了对待爱情的真诚,取而代之的是利用青春做赌注,赢取生存的保障——婚姻和安全感。此处的镜子贴切而传神地表现出白流苏为争取生活依靠而在人格上发生的转变。
(二)人物关系的暗示
张爱玲曾说过:“这个世界什么东西都靠不住,一捏便粉碎了。”#镜子冰凉易碎的特性便成为她笔下脆弱情感关系的象征,她笔下的人物关系,无论是朋友、情人还是夫妻总是时时处在危险虚幻的境地。
《倾城之恋》写道:“流苏觉得她的溜溜转了个圈子,倒在镜子上,背心紧紧抵着冰凉的镜子。他的嘴始终没有离开过她的嘴。他还把她往镜子上推,他们似乎是跌到镜子里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凉的凉,烫的烫,野火花直烧到身上来。”$镜子的冰冷、虚幻、易碎,暗示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危险关系,反映了流苏的矛盾与迷惘,这种不堪一击的、虚无的“爱情”,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三)女性悲剧命运的象征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们几乎是镜子的奴隶,她们常常揽镜自照,顾影自怜,期待着男性的青睐,在镜子面前失去了自我。
“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副全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退了色,全绿山水换了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张爱玲将曹七巧漫长而痛苦的十年不露痕迹地凝聚在对一面镜子的描写中,暗示了七巧婚姻生活的虚幻无力,使之成为七巧悲剧命运的残酷见证。
三、结语
张爱玲曾说:“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有更深长的回昧。”^在她的小说中,月亮的每一次升起,镜子的每一次映照,都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蕴。两个意象频繁却不重复单调的使用,使小说独特而含蓄,凝练而余味无穷,共同构筑了张爱玲文学世界的“悲凉之域”。张爱玲小说中以月亮和镜子为代表的意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西方现代小说的借鉴、以及与她传奇人生经历的融合,都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注释:
①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95.
②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268.
③夏志清.张爱玲小说评述[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110.
④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216.
⑤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243.
⑥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219.
⑦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37.
⑧张爱玲.半生缘[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31.
⑨张爱玲.半生缘[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85.
⑩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246.
!水晶.象忧亦忧,象喜亦喜[M].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76.
@張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167.
#张爱玲.流言[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65.
$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191.
%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231.
^张爱玲.流言[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78.
参考文献:
[1]张爱玲.私语[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2]水晶.张爱玲的小说艺术[M].台湾:台北大地出版社,1985.
[3]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endprint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