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检测在心源性猝死法医鉴定中的应用分析

2017-09-30 07:41楚国枫
科技视界 2017年13期

楚国枫

【摘 要】在开展生物化学检测在心源性猝死法医鉴定中的应用分析中,主要对心源性猝死的临床表现做出重点分析,并在分析比对中,进一步实现心源性猝死法医鉴定工作的有效性。本文论证的展开,主要是对早期缺血性心肌病变引起的心源性猝死即SCD症状进行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将生物化学检测法,将其合理应用于具体的法医鉴定工作中,从而改变传统鉴定工作中,对SCD的诊断结果过分依赖实践经验的弊端,從而为实现SCD诊断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高效性的鉴定目标追求。本文关于生物化学指标检测在实现心源性猝死检测工作中的重要性,并积极借鉴国内外有关生物化学指标的相关成果,其中在对无机离子、肌钙蛋白、

以及心房利钠尿肽等的分析研究中,对SCD法医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生物化学检测;心源性猝死

1 对法医鉴定工作的认识

1.1 传统心源性猝死法医工作的认识

缺血性心肌病变引起的心源性猝死,由于其在对临床表现分析环节,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导致鉴定结果的失真。为此,法医在开展鉴定工作时,必须结合先进检测方法,在查明死亡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同时,开展生物化学检测在心源性猝死法医鉴定中的应用分析,在一定意义上对法医学工作的具体实践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法医在具体的鉴定工作中对SCD的开展的诊断分析,可以认识到该诊断,一般是针对早期缺血性心肌病变及致死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源性猝死。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认识环节,法医在开展具体的鉴定工作中,还需要面对由于鉴定方法不先进导致的在SCD鉴定过程出现鉴定障碍的可能。此外,非典型窒息鉴别、溺死鉴别、急性中毒鉴别、以及对药物过敏状况的鉴别也可能存在鉴别困难可能性的存在。为此,关于实现对典型的病理学困难的突破,成为法医学界当前面对的一大难题。

1.2 当前SCD的法医学诊断认识

在实现对当前SCD的法医学诊断认识过程中,通过对一些具体的尸检数据来实现对其诊断工作的认识。在分析研究环节,当SCD的冠状动脉病变反映并不严重时,则可能导致一部分SCD所造成的心肌缺血程度和其它临床现状表现不明显,因此,在实现病理分析环节,一些学者认为其存在具有不足以引起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性。当前,SCD的法医学鉴定结果的制定,主要是根据冠状动脉病变出现的程度来实现对病变结果的鉴定。其中,冠状动脉的狭窄状况与有无血栓成为重要的衡量因素。在这一环节,还需要认识当心肌组织出现出血状况、坏死症状时,就会导致各器官的淤血程度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相关病理形态学发生一定的改变。在具体的实践研究环节,研究人员发现,当出现典型心肌坏死性病变时,且心肌供血完全中断一定时间(通常为5h~6h),此时关于无明显冠状动脉病变现象或心肌病变出现的案例,一般需要采用生物化学指标开展检测。例如,利用心房利钠尿肽(ANP)、脑利钠尿肽(BNP)等血液中生物化学指标实施检测。在这一检验环节,还需要实现病理学检查手段与生物化学指标检测的有效结合,并在综合应用中,实现对SCD诊断结果的客观性追求、准确性把握、并进一步提高其检测结果的可信性。并最终彻底改变传统测验方法对SCD的诊断结果过分依赖具体经验的现状。

2 生物化学检测在心源性猝死法医鉴定中具体应用

2.1 无机离子的检测

生物化学检测在心源性猝死法医鉴定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多个部分的划分。其中无机离子的检测是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作为保持细胞生物电活性的重要基础,其重要性的强调,主要是指当细胞膜受到一定破坏因素的作用,则可能会出现细胞内外恒定的离子浓度发生一定的改变。在开展无机离子的检测工作时,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展对Na+离子、Ca2+离子、K+离子、以及Mg2+离子等的离子浓度开展重点研究;同时,关于离子浓度与心肌缺血性病变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被医学研究人员所重视。此外,关于对心肌细胞开展的检测以及对血清中各种离子浓度变化情况开展检查分析,也逐渐成为法医在开展死后诊断心肌损伤的一种检测方法。在对该方法认识的过程中,可以对1980年Speich博士关于无机离子的检测实施的具体鉴定结果,进行借鉴分析。并在这一环节对不同原因致使的死亡尸体中的心血管Ca2+、Mg2+等离子的浓度进行重点测定,在此基础上实现各离子浓度分析与死亡原因之间存在关系的认识。

2.2 心肌缺血、坏死等指标的检测

生物化学检测在心源性猝死法医鉴定中的具体应用,还需要对心肌缺血、坏死等指标进行分析并开展具体的检测工作。关于对心肌细胞损伤的认识,主要通过其两种表现形式的认识,实现对其的了解。其中,缺血性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它主要表现为当出现心肌细胞膜连续性的遭受破坏,则导致存在于心肌细胞质中的可溶性物质出现游离,例如,肌红蛋白、CK-MB等物质游离到细胞之外。此外,当心肌细胞膜连续性的遭受破坏,并导致心肌损伤程度达到一定标准后,则心肌细胞损伤则表现为一定的不可逆性,即心肌细胞的骨架成分遭受到一定的损害,并出现肌原纤维的蛋白成分出现游离,例如,cTn游离在细胞外。因此,在实现生物化学检测在心源性猝死法医鉴定中的具体应用分析过程中,通过对心肌细胞质中可溶性成分的检验,并实施肌原纤维的蛋白成分的检验工作,能够实现对心肌损伤的程度的科学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心肌损伤性质的判断。

3 结语

在实现生物化学检测在心源性猝死法医鉴定中的具体应用分析过程中,需要对法医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进行综合把握,并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实现医学成果在法医实践中的应用范围选择的科学性以及应用实践的有效性。当前,由于我国在实验尸体的保护方面普遍采用冷冻保存法,这就可能会影响生物化学检测结果的判定。为此,实现生物化学检测在心源性猝死法医鉴定中的应用分析仍具有现实的迫切性。

【参考文献】

[1]王雷,陈骁,王晔,程文婷,廖志钢.178例心源性猝死法医组织病理学诊断分析[J].法医学杂志.2007(03).

[2]亢登峰,李晓英,王英元.1294例心源性猝死的回顾性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01).

[责任编辑:朱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