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涵丹
摘要:指出了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产业集聚具有促进作用,也是衡量旅游产业的重要指标。以中国大陆 31 个地区 2010~2014 年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发展数据为例,综合利用区位熵理论、产业集聚竞争态模型分析等方法,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森林公园在生态旅游产业的聚集程度,找出了我国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以期促进我国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业的竞争力的提高。
关键词:森林公园;区位熵;产业集聚度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7-0196-02
1 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对森林公园旅游相关研究相对于国内较早,从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到森林旅游者、森林旅游资源和森林旅游媒体,取得了许多的成果[1]。而对于我国国家森林公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森林公园区划与规划[2,3]、发展路径与演变过程[4~6]、 发展效率与发展预测[7~10]以及游客感知[11]和旅游景区生命周期[12]等研究方面。笔者应用区位熵模型采用定量分析法,测度我国各个省份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的集聚度,分析了全国各地区森林旅游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对中国森林旅游产业未来发展有参考作用。
2 区位熵模型及计算
2.1 区位熵理论
区位熵 (简称 LQ) 在区域经济学中用来衡量经济发展集中度,是由哈盖特 (P.Haggett) 第一次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当中,反映某一产业的专业化水平。计算LQ值,可以判断该产业在该区域是否占主导地位,并衡量整个区域内该产业的集聚程度。
LQ大于1表示该产业在区域内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水平,LQ小于1表示该产业集聚度在区域内低于其他地区的平均水平,总之,LQ越大,集聚越明显。
2.2 区位熵竞争态模型构建
竞争态势图是以区位熵(LQ)作为横轴,以集聚度增长指数 P为纵轴,坐标原点定为(1,0),将坐标轴划分为四个象限,构造出某区域特定产业集聚的竞争态模型,运用此模型对区域内产业集聚的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区域内产业的发展状况。
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集聚度竞争态比较分析
选用 2010~2014 年《森林公园建设经营情况统计表http://www.forestry.gov.cn/uploadfile/slgy/20168/file/201681a50f7220ccdd49c7896c480e69a0592c.xls》和国家统计局中相关数据,运用关于LQ和 P 计算公式,得出2010~2014年全国各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集群集聚情况,再依据区位熵模型,以2014年全国各地区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业区位熵(LQ)为横轴,以2010年和2014年间的集聚增长指数(P)为纵轴,竞争态比较分析象限图原点坐标为(1,0),把坐标轴分为四个象限,得出中国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业竞争态分析表(表1)。
3.1 优势区域
第Ⅰ象限代表具有竞争优势的地区,包括吉林、黑龙江、湖南、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重庆、贵州7个地区。吉林(包含吉林森工集团)在国家森林公园中,分布面积最大,从2012年开始,产业集聚度增长迅速,且在2013年产业集聚度就高达5.6493,增长指数高达130.4%,表明吉林省近五年来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迅速,竞争力强;贵州省的熵值逐年增长,且2010~2014年集聚度增长指数P高达278.9%,表明近五年来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迅速,竞争力强;黑龙江省與湖南省拥有的国家森林公园数量最多,且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都明显增加,而湖南省集聚度增长指数为74.30%,表明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集聚度正快速提升,竞争力逐渐增强;广西壮族自治区与海南省虽然拥有的国家森林公园数量不多,但他们的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较为平稳,但产业集聚度较高,竞争力强;重庆市从2010~2014年产业集聚度一直保持稳定水平,这与其较为密集的森林公园和较发达的交通有关,综合来说,它的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较为平稳,但竞争力强。
3.2 潜力区域
第Ⅱ象限为具有明显竞争力潜力的区域,包括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福建省、江苏省、湖北省、西藏自治区7个地区。湖北省、西藏自治区在2010~2014年的熵值小于1.7,但集聚度增长指数P分别达到113.4、112.4,表明这两个地区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度偏低,竞争力较弱,但集聚度增长指数较高,表明这两个地区的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集聚度增长指数的增加,其生态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将逐渐凸显;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福建省、江苏省这几个地区在2010~2014年的熵值都小于1.0,集聚度增长指数分别为11.32、13.87、8.381、21.37、4.416,表明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度较低,竞争力较弱,但发展速度总体呈増长趋态势。
3.3 劣势区域
第Ⅲ象限为劣势区域,包括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安徽、山东、河南、广东、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14个地区,其中北京、天津、辽宁、广东、陕西这几个地区熵值从2010~2014年逐年递减,集聚度增长指数分别为-38.38%、-32.77%、-43.87%、-21.56%、-36.21%,这可能与其城市化发展有关,导致森林覆盖率降低,表明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度较低,竞争力较弱,从目前发展态势来看,如果不采取合理的措施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将持续降低;上海与天津、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别拥有森林公园4处和1处、4处,位于此区域主要是由于其先天性森林资源匮乏造成的其竞争实力不强;在这区域的其他地区表明近5年来森林公园产业集聚度正逐渐降低,产业竞争力逐渐变弱,在我国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已经成为集聚度和竞争力的劣势区域。
3.4 实力区域
第Ⅳ象限为实力区域,包括浙江省、江西省、四川省3个地区,浙江省和江西省在2010~2014年的熵值都在3.6以上,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浙江省在2015年森林公园旅游收入达205亿元,表明浙江省和江西省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业竞争优势明显,随着优势区域和潜力区域森林公园的快速发展,竞争力的增强,其森林公园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有所下降,但优势依然明显;四川省从2010~2014年熵值都大于1.5,且拥有森林公园37处,增长指数为-41.92%,表明近5年来其森林公园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的优势,但总体呈下降趋势。
4 结语
以各省市的年度数据为基础,计算了我国大陆 31 个省 ( 区 、 市) 在2010~2014年的森林公园的产业集聚度,并对产业集聚度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我国森林公园旅游产业集聚的竞争态势空间分布不均,优势区域的竞争力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我国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业间的集聚度差异较大,具有优势生态旅游产业的省份地域上分布不均;同时我国森林公园产业集聚区已经形成,互补特色显著,东部、中部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并且具有较强的开发建设实力 ,所以对发展森林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较早,而西部地区总体上对发展森林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较晚,但随着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西部的资源优势正在逐步释放。
参考文献:
[1]李柏青,吴楚材,吴章文.中国森林公园的发展方向[J].生态学报,2009,29(5):2749~2756.
[2]马燕娥,刘春晖,张大为,等.全国森林公园分区建设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5,(3):59~63 .
[3]胡春姿,俞 晖.我国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探讨[J].林业经济,2007(10):37~39.
[4]罗 芬,保继刚.中国国家森林公园演变历程与特点研究—基于国家、市场和社会的逻辑[J].经济地理.2013,33 (3 ):164~169.
[5]李世东,陈鑫峰.中国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发展轨迹研究[J].旅游学刊,2007,22(5):66~72.
[6]范海兰,洪 滔,宋 萍,等.中国国家级森林公园数量特征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9(2):157~160.
[7]方 琰,卞显红. 基于DEA的中國森林公园旅游发展效率特征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11):51~58.
[8]黄秀娟,黄福才.中国省域森林公园技术效率测算与分析[J].旅游学刊,2011 ,26(3 ):25~30.
[9]刘世勤,屈作新.中国 2000~2009 森林旅游发展的实证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3):73~79.
[10]李世东.中国森林公园现状评价和发展预测[J].自然资源,1994(6):25~31.
[11]Huang Yi,Deng Jinyang,Li Jian,etal.Visitors′Attitudes Towards China's National Forest Park Policy,Roles and Functions, and Appropriate Use[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8,16(1):63~84.
[12]Zhong Linsheng,Deng Jinyang,Xiang Baohui.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Tourism Area Life~cycle Model:A Case Study of Zhangjiajie National Forest Park,China[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5):841~856.
[13]安虎森 .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