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炜+张晓松
摘要:分析了滨海县生态公益林的布局、地类结构、林种构成、树种组成和事权等级等现状,指出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规划层次较低、防护效益较差、生态补偿意识不足、监管力量薄弱等,并提出了加强滨海县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7-0151-02
1 引言
滨海县地处苏北平原东北端,是黄河故道入海之地,苏北灌溉总渠从中穿插而过,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本地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海洋性、季风性的特点。全年平均光照时间1900 h,年均降水量1009.3 mm,年平均气温14.7 ℃。县境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霜期不长,气候温和湿润。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6%是盐城市地区第一个森林覆盖达小康指标的县份。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拥有了更加迫切的需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工程,它在发挥林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中起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随着近些年的一系列的生态工程的完成,滨海县初步形成了以沟渠路堤绿化为骨干,农田林网为主体,村庄绿化为依托综合防护林体系。该体系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农民致富、生态平衡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滨海县生态公益林发展现状
2.1 概况
据《滨海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09—2020》专项调查,全县生态防护林面积92156.57亩,其中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58389.53亩、市县级生态防护林面积33767.04亩,共涉及16个乡(镇、场)293个村2363个小班。
2.2 布局
全县以重点生态区位保护为导向,优化生态公益林布局,总体区划为分为3大部分。一是以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废黄河、中山河、通榆河、射阳河等7大流域性河流为主干,以八滩渠、篆河、獐沟河、引江济黄河、陶圩河、陆集河、南干渠等县内主干型河道、支流为分支的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护岸林等,面积47150亩,它们构成了滨海县生态公益林的主体。二是滨海生态公益林的基本框架,它包含以G204、G228、S327、S226、S228、沈海高速、沿海特保林等呈带状分布的护路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等,面积38250亩。三是以沿海万亩林场、白沙湖、射阳河特灌林地等块状分布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风景林等,面积6770亩,它们是构成滨海生态公益林地的重要成分。
2.3 组成结构
2.3.1 地类结构
全县省级和市县级生态公益林地总面积92156.57亩,其中有林地84675.53亩,灌木林地33.8亩,未成造林林地225.67亩,宜林地7221.57亩。有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和宜林地分别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91.88%、0.04%、0.25%、7.8%。
2.3.2 林种结构
全县防生态护林地86038.15亩,占全县林业用地的22.05%。风景林、环境保护林等特种用途林6118.42亩,占总林地的1.6%。公益林各具体林种的面积分别是:水源涵养林2342.13亩,防风固沙林653.97亩,农田牧场防护林6118.42亩,护岸林43279.53亩,护路林38236.09亩;风景林6772.39亩。
2.3.3 事权结构
全县生态公益林92156.57亩,按事权划分省级公益林58389.53亩,占63.36%,市级一般公益林33767.04亩,占36.64%。
2.3.4 树种结构
全县生态公益林中,有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面积84935亩,其中杨树53307.25亩,占四者合计的57.84%;女贞属21404.48畝,占23.22%;栾树7808.36亩,占8.47%;银杏1345.35亩,占1.46%;柳树911.25亩,占0.98%;杂阔7379.88亩,占8.01 %。
2.4 生态效益初显
2.4.1 打造了绿色风景线,改善了生态环境
通过打造以流域性河流等为主干的绿色长廊,以公路网格为脉络的绿化大框架,形成一道道靓丽的绿色风景线。随着公益林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生态公益林有效提高了农田防风能力,显著增加了黄河故道沿线水土保持能力。
2.4.2 促进了良性循环发展
生态公益林建设中把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有效的增收渠道。通过在造林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制订合理的规划,让农民切实参与造林的每个环节,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加以政策引导,将林农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效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良好循环发展之路。
3 存在问题
3.1 规划层次较低,总体绿量偏小
全县生态公益林总面积92156.57亩,占国土总面积的3.2%,绿化总量偏小。公益林地中杨树和女贞合计74711.73亩,占81.07%,树种结构相对单一,和省政府提出的“珍贵华、彩色化”要求距离较远。
3.2 林分质量较差,防护效益低
一是全县生态公益林40%以上防护效益较差,林地利用率低,防护功能弱。二是没有形成乔灌草复层异龄结构,纯林、单层林多,混交林、复层林少,防护效益和防护功能弱。
3.3 管护投入少,生态补偿意识不足
多年来全县林业生产中“重造轻管”仍较普遍,造林投入较多,管护投入较少,对森林资源的管护还没有摆上应有的高度,省级公益林的生态补偿仅靠上级财政下发的补偿资金进行补偿,市县级生态防护林仅对工程建设有资金奖补,对其后的生态补偿存在意愿不足的现象。endprint
3.4 管理机制不完善,监管力量薄弱
管护人员管护区域分配模糊,公益林管护方式较为粗放。生态公益林管护的监管力量薄弱,手段较落后,建成完备的生态公益林监测体系任重道远。
4 发展对策
全县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保护,必须本着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高度负责的精神,统一领导、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共同建设好生态公益林。
4.1 强化宣传,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生态保护意识不高是人们危害生态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大力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采取多种媒体覆盖和多种方式宣传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公益林管理政策教育,提高群众的法制意识。通过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生态文明程度的提高,确保生态建设成果。
4.2 科学规划,提升防护质量,增强生态效益
以重点生态区位保护为导向,制定全县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规划,优化生态公益林布局,适地适树、科学规划,使生态公益林规模、结构、布局更加合理,以增加森林资源、提高生态效益为目标,促进森林生态功能更加完善为原则,扩大生态公益林总量。对于林分质量不高、林地利用率低、防护效益差的生态公益林,财政要加大投入,强化管理,通过实施补植、抚育等低效公益林改造措施,改善林木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条件,培育乔灌草相结合,多树种混交的复层异龄林,逐步改善林分质量,使生态公益林的多种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4.3 加大生态公益林补偿,创新补偿形式
对縣内的市县级生态公益林实施生态补偿,加强其有效管理和保护,弥补其因发挥生态效益而使经营者受到的部分经济损失,是保证生态公益林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针对有林地、灌木林地、宜林地进行有层次的补偿方法,把补偿基金按比例补偿到各个林种。实行按质论价,充分调动管护积极性,林分质量好、生态贡献大的,补偿标准就要高;林分质量差、生态功能低的,补偿标准就低。将生态补偿纳入公共财政框架,从根本上解决公益林保护的实质问题。
4.4 完善管护队伍管理机制,严格保护,动态监测
坚持因地制宜,采取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建立健全严格的奖惩制度,尊重多数村民的意愿,明确公益林地小班管护责任人,形成责权利一体的管护机制,做到利益均衡,使村民从管护机制中真正受益。对生态公益林进行严格的保护,严禁非法征占用。对公益林以小班为单位建立资源档案,定期核查,实行动态数据管理。
参考文献:
[1]滨海县林牧渔业局.滨海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R].滨海:滨海县林牧渔业局,2011.
[2]滨海县林牧渔业局.2016年滨海县林地变更调查报告[R].滨海:滨海县林牧渔业局,2016.
[3]张 谷.江苏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华东森林经理,2002(11):18~20.
[4]赵学书.云南省公益林建设现状与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13(4):47~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