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华生
陕西文化界常青树骞国政已76岁,虽然参加社会活动少了,但他的公益情怀依然老当益壮、火热赤诚,只要是对社会有益,对年轻人成长有利,对弱势群体有帮助的事情,他都会义不容辞地给予真诚的鼓励,热情的支持。2016年盛夏,笔者和他有过一次接觸,见证了一天之内他应约接待了好几拨人,多是与公益、文学、书画、收藏有关的人。虽上了年纪,骞国政仍然不遗余力地为社会公益和文艺活动鼓与呼,较之他当初作为陕西省广电厅厅长、陕西电视台台长、陕西日报社长兼总编的身份及一系列耀眼的光环,笔者认为他的公益情怀和慈善义举更令人钦敬,更值得文化人学习。
扶持后进,甘为人梯
农家子弟骞国政,其光辉人生本就是一部积极奋进的励志作品,其实他在中学时期,曾发生过一段小插曲,差点改变他的命运。由于家境贫寒,初二时他不得已做出退学回村教初小的决定,初中毕业又打算放弃上高中接受报送去上乾县师范。这两次与大学无缘的决定都是在肖具成老师的鼎力帮助下,最终咬紧牙关背着馒头坚持上完了中学。这件事对他一生影响至深,使他决心将扶持后进作为自己一种人生义务。
在当上领导后,他对同事、尤其是好学上进的年轻人特别关照,总是尽心尽力在其工作晋升、生活待遇方面给予扶持,如果说这是他的领导本分,工作职责所在,那么对社会上后进青年的扶持则是他作为长者的对后辈的一种深切的关爱。
1993年暮春,长安县的年轻记者薛亚利完成人生首部通讯、散文、论文集《耕耘在长安大地》,怀着试试看的态度,慕名拜访并请时任陕西日报社长兼总编的骞国政作序,令小伙子想不到的是,身为新闻界名人的骞厅长不仅欣然允诺,按时间写了篇1600多字的序,且以著作和书法作品相赠对自己予以勉励。这实在让小伙子受宠若惊、百感交集,遂以《人梯》为题撰文以示感谢之情。后来,他还多次鼓励、支持薛亚利,其在写作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为《长安报》总编,用薛亚利的话说,“当我躺在床上每每回想起三年来先生一次次的谆谆教诲,先生那慈祥的、灿烂的微笑就浮现在我的眼前,工作中也就顿感有一股力量在促进着我。”
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村青年陈月浩只身来西安寻求发展,在事业受挫、举目无亲、一度陷入困境时找到骞国政,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还为其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青年作家张红喜信心满满手捧纪实文学《感动中国的天使》想出版,却到处碰钉子、吃闭门羹,几近心灰意冷时拜访了骞国政,他的热情接待和所说的一番话,让张红喜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后来这部书终于出版了,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10年,笔者本人也得到过他的鼓励和支持,经他牵线搭桥,我得以顺利采访了常务副省长、时任省慈善协会会长的徐山林,由此开启了采写慈善人物的序幕。2014年,他又为我的一本慈善人物集作序。像这样扶持帮助后进学子的事例还有很多,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这足以彰显他爱才、助才乐为人梯的可贵精神。每当他扶助过的大批基层青年艺术家人出了书、干出了业绩,他比自己出书还要高兴,快乐得像个孩子。
慈善义举,公益担当
淳朴善良、知恩图报是农耕文化的传统美德,热爱黄土地的骞国政,在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后,内心又增添了回报桑梓、回馈社会的感恩之情,并将其视为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所以,他热衷公益事业,乐善好施的爱心伴随着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早在1992年,他为《爱心》杂志所写的创刊词中说:“人人都需要爱心。比如同志、朋友、亲人的爱心,长者、前辈、老师的爱心等等。古人有云,将予取之,必先予之。你想得到别人的爱心,就得首先捧出自己的爱心。”多年以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正是这么做的。尤其是退居二线后,他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公益活动。
老人和孩子是弱势群体,对老人、孩子的关爱体现着一个社会和民族的文明程度。
2000年,退休后的骞国政担任陕西省爱心护理基金会的首任理事长。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帮天下儿女尽孝,给世上父母解难,为老龄事业尽力,替党和政府分忧”的宗旨。从2006年起,在他的倡导推动下,该会与陕西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十大孝子”评选活动,组成报告团在全省宣讲孝敬老人、赡养父母的事迹,在全省掀起弘扬传统美德,树立道德新风尚的热潮。该会还与北京有关方面筹集善款600万元,在全省开展为100位老党员、老劳模免费做心脏支架手术的孝心活动。该会得知陕南紫阳县的敬老院因缺少资金破旧不堪, 及时送去30万元善款,解了燃眉之急。骞国政在任期间,策划运作很多旨在关爱、帮助老年人的公益活动,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98年,百忙之中的骞国政回到周至,与家乡的业余作者见面,零距离为大家作文学讲座,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广大文学爱好者总结了三点宝贵的体会,激起了在座人员的共鸣、讲座结束后,他还与县上领导同全体作者合影留念,并应邀为蓓蕾文学社社报《蓓蕾》题词:“根深才能叶茂”。
他还长期关心着家乡贫困学生的上学问题,他积极参加了省市周至籍几位离退休干部发起的捐资助学活动,连续十多年每年拿出一千元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在他们几位老同志率先垂范的感召、带动下,周至籍的企业家、各界名流纷纷慷慨解囊,累计为县上教育事业捐款上百万元。骞国政自己还多次给周至中学、哑柏中学捐赠图书数千册,且在捐资助学会上用家乡话发表热情洋溢、鼓舞人心的讲话,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决心,树立远大理想,将来为社会贡献才智与力量的信心。
向社会奉献爱心,也是他感恩回馈社会的切实行动。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作为陕西省慈善书画院名誉副院长、陕西天人书画院院长的骞国政,立即组织数十位书画家创作出127幅作品,通过省卫生厅送到抗击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手中,给医护人员带来了莫大的鼓舞和安慰。在东南亚发生海啸时,他积极参加省文化厅、省文联组织的赈灾义卖活动,现场创作出10多幅作品,所得近万元全部捐献给异国他乡的受灾地区。后来的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他都是第一时间赶来参加募捐赈灾、义写义卖活动,出钱又出力,为灾区同胞奉献一份浓浓的爱心。endprint
2009年,鉴于张红喜的《感动中国的天使》是一部讴歌“西安最美女孩”熊宁,弘扬社会主旋律的佳作,他不仅题写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还组织了20多位书画名家现场泼墨挥毫为该书增光添彩。其后他还出席了《感动中国的天使》首发式,“感动中国的天使”熊宁事迹巡回展,《感动中国的天使》座谈会,“纪念熊宁三周年征集金点子活动”研讨会等一系列公益活动,他或发表精彩致辞,或热情相赠墨宝,或提出建设性意见,受到熊宁爱心接力促进会全体会员及社会的广泛赞誉。
创作源自家国情怀
一个人不爱家人、家乡,何谈爱国、爱民族,骞国政无论是起初作为普通农民的儿子,后来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及至成为厅级干部,故土情结、家国情怀始终是流淌在血液中,融进骨子里,从未因为文化的增长,地位的提高而丝毫改变过。农家子弟的勤劳质朴,大学生的文化担当,新闻工作者的客观公正,共产党员的公仆意识,干部的时代担当,长者的公益精神,这些都是传统美德,文化主旋律,社会正能量,时代好风尚,这些人间真、善、美的本源所在都是他一生追求的方向和践行的目标。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有感而發,有情所至,这是所有真诚者的写照。对从小酷爱文学的骞国政来说,即是我心付我笔,我笔写我情。无论是学生、记者、在位领导,还是离休干部,他都是笔耕不辍,自然朴实地表达着他的工作生活,真挚随心地抒发着他的喜怒哀乐,特别是在省台、省报、省广电厅等重要新闻舆论单位担任一把手近二十年的阶段,他经常是白天满负荷工作,晚上才能开夜车爬格子,着实辛苦,但他是自讨苦吃,苦中作乐且乐此不疲。
虽然骞国政不是专职作家,抛开他采写的大量新闻宣传报道,他却创作发表了众多的散文、诗词、小说、报告文学、剧本、评论、游记,称得上高产作家,可贵的是,他书画创作、奇石收藏方面均有建树。他以身作则并用著述颇丰的成果告诉世人,尤其是文化领域的领导,繁忙的工作之余,完全可以远离灯红酒绿的喧嚣浮躁之地,静下心来做些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事情,既有利于自身健康还社会有益,何乐而不为,岂不妙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骞国政的散文成就得到大家公认,其中对父母亲,爱人、子女,父老乡亲深深的爱,饱含在字里行间,如流溢的心泉,飘逸的云朵,令人拍案叫绝、动容落泪;还有对故乡风土人情,祖国壮丽山河、历史古迹、文化遗存浓浓的情,挥洒在文中笔端,其赤子之心、游子之情、后生之敬畏,对文化之虔诚教人热血沸腾、肃然起敬。正如一代文学巨匠陈忠实先生所说:“我能比较深刻地感受到他散文里所蕴含的那种真挚感情。在他的散文里,同样没有任何虚词和虚意,都是真情实感,有些地方我读得很感动。他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家。”
在家里让父母、妻儿安心;在学校让老师放心;在单位让领导、同事舒心,在社会让受助者开心,在不同时期,随着角色的变化,骞国政一直在努力着。于是,在父母眼中,他是好儿子,在老师眼中,他是好学生,在妻子眼中,他是好丈夫,在子女眼中,他是好父亲, 在领导眼中他是好员工,在下属眼中,他是好领导,在公众眼中,他是好公民、好党员,好文人……骞国政自己觉得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有缺憾,但人无完人,尽力了也算问心无愧。
骞国政能始终如一地爱家人、家乡,爱国、爱民族,其本源就在于他有着深厚浓郁的家国情怀。
本文就以其在四卷本《国政文选》后记中的结尾作为结束语。“本人平生常怀感恩之心。最后我想郑重地说一句,凡是关心、支持、帮助帮助过我的人,我将永远铭记在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