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前后干部形象的多元形态

2017-09-30 11:15吴桂超
长城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学干部改革

吴桂超

伴随着20世纪国家政权体制中干部群系的形成与完善,干部形象也成了新文学作品中不断被书写的一个重要的人物谱系。从农村基层干部到国家高层领导,干部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联系群众与国家政权的中枢纽带,他们始终处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前沿。因此,表现具有社会嬗变风向标作用的各级干部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的步履轨迹与精神风貌,成为文学书写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展现时代历史记忆的重要方面。

同其他文学人物谱系一样,干部形象的书写一方面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表现,另一方面也受到了社会历史状况和时代文学思潮的制约。从“十七年文学”到“文革文学”,在政治意识形态影响下,干部形象呈现出简单化、模式化的倾向。无论是基层村干部,还是党的高级将领,无不是“高大全”的形象。直到进入新时期,随着思想解放、“人”的复归,伤痕、改革、反思文学开始对干部形象进行全面立体的观照。他们中既有改革的推进者、领路人,也有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反动官僚,还有为了革命事业牺牲自我的殉道者。相较于前期单纯的政治图解,上世纪80年代前后作家们在这些干部形象身上寄托了更多对历史的思考、对人性的探索。

一、改革中的“救世主”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面对严峻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一批能力突出、敢于创新的先行者,肩负起将国家从混乱动荡的局势中摆脱出来、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这一时期的作家们也敏锐把握到了时代脉搏,将书写的笔墨集中在这些改革者身上。“时代造就了英雄,也呼唤着书写英雄的文学,许多作家被改革的时代氛围所感染,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改革者塑像作颂。”(李树声语)《花园街五号》的作者李国文就曾感慨为改革者立传,记下他们的业绩,“是作者的责任,也是作者的光荣”。

《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光朴、《花园街五号》中的刘钊、《新星》中的李向南等等都是这一时期干部队伍中先进者的代表,他们大多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敢为人先、开拓创新,是人民心中的“清官”和“救世主”,被赋予了理想化的色彩。在文革刚刚结束之际,这些人物的出现很好地改善了动荡年代之后人们所陷入的信仰缺失、价值迷茫境况,为读者提供了新的精神依托。

蒋子龙笔下的乔光朴是这类人物的开创者。他曾在文革中被判为“走资派”,经历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妻子也在文革初期含冤而死。即便如此,一旦动乱时期过去,乔光朴忍受着巨大的伤痛,马上投入到了国家建设的工作之中。他放弃“能进能退,可攻可守”的安稳职位,主动请缨担任电机厂厂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抓生产、促效率,为工厂带来了希望。《花园街五号》中的主人公刘钊也是这样一位把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得失之上、敢于担当的人物。他常说,“一个共产党员,老是惦念着个人的安危得失,那算错投了门!”并以此来激励自己,始终以群众的利益为基点,站在改革的最前面。文革之后他被分配到拖拉机厂工作,凭借着智慧和谋略,不到三年就将一个老大难单位整顿得面貌一新。还有《新星》中新上任的古陵县委书记李向南,他是一个“无论从出身、教养、经历、理想方面都较少因袭陈腐的思想负担的青年改革家,一个有胆有识、敢于开拓而又百折不挠的强者。”(刘锡诚语)面临县委副书记兼县长顾荣等人的阻挠,他坚持“铁腕”执政的作风,关心百姓冷暖,在古陵县掀起了一股整治官僚主义作风,切切实实为百姓谋福利的风尚,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李青天”。

改革文学中,对正面干部形象的塑造,一方面迎合了社会改革的时代需要,这些带有英雄主义色彩的改革“救世主”符合人们对改革领头人的期待,能够激发人们投身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其形象的产生有着客观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但另一方面,这些被赋予了理想主义色彩的英雄形象大多显得比较肤浅、单薄,并没有完全摆脱“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中政治社会视角的单一模式。从他们身上,依然可以看到梁生宝、萧长春这样“高大全”的社会主义“圣徒”的影子,缺乏对人物内心和对现实复杂矛盾的深入刻画分析。

二、追求欲望的官僚主义者

与锐意进取、一心为公的改革者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些只顾追求个人利益的官僚主义者。80年代前后,作家们有意识地突破“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中对正面人物的集中表现,开始书写干部队伍中庸碌无为、违法乱纪的反面形象。他们或是圆滑世故,对工作敷衍了事;或是以权谋私,为了个人欲望不择手段;或是脱离群众,高高在上。但是在不同的个性之下,这些落后干部都有着官僚主义作风的共同特征,他们身处国家政权体系中的特殊位置,不仅不为百姓着想、为国出力,反而将国家、人民所赋予的权力用于谋求个人私利之上。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的郑百如是这类反面干部形象中的典型代表,他作为葫芦坝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兼大队会计,置大队发展、百姓疾苦于不顾,每天所想的只是如何更好的满足自己的欲望。在政治上,他善于投机,通过巴结工作组被提拔为干部。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力,将正直的原大队书记金东水排挤下台,并烧毁金家的房子以除后患。工作组进村之后,他惴惴不安,假意讨好已经同他离婚的四姑娘许秀云隐瞒自己的罪行。他品质败坏,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为七姑娘安排工作并借机糟蹋了她。对掌握自己罪行的妻子,他不断施暴、威胁,恶意诬陷其同金东水的关系。在彻底掌握了葫芦坝的大权后,便提出离婚,将妻子抛弃。在为人处事上,郑百如也处处透露着伪善和狡黠的本质,通过一系列的虚伪言行骗取了老汉许茂和工作组成员齐明江的信任,险些造成四姑娘投河自杀的悲剧。作家周克芹在塑造郑百如这一反面干部形象时,超越了以往单纯从阶级立场对人物进行判断的价值取向,对他的批判不仅是从政治上,也是从伦理道德上,并且深入人性的深層,使这一形象更加真实、全面。

不同于郑百如的罪行累累,在干部队伍中还有一类值得关注的反面形象,他们或许并没有对国家、群众利益造成大的损害,但是作为国家干部,他们庸碌无为,时刻想到的只是个人的官位、职权,同样阻碍了改革的进行,国家的发展。《花园街五号》中的丁晓作为临江市副市长,始终将临江市委书记的宝座作为自己一切行动的唯一目标。他并非坚决的反对改革,只是因为他心目中的竞争对手提倡改革,所以他才站在了改革的对立面。对于他来说,改不改革并没有什么不同,只要不触犯自己的利益就可以了,表现出无是非、无原则、无信仰的特点。同样,在《机电局长的一天》中也存在着这样一位无作为的干部——徐进亭。在矿机厂生产面临严重问题的时候,作为副局长,他没有去工厂指挥生产反而借口生病企图住进医院暂时躲避生产任务。在具体的工作中也是敷衍了事,是个“不前不后、不左不右的老滑头”。endprint

在80年代前后,这一系列具有官僚主义作风的干部形象的塑造,成功突破了以往文学作品中干部多以正面形象出现的模式。他们不再仅仅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传声筒,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作家们通过这些真实、全面、立体化的反面干部形象,揭示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内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深入到这些被异化的干部人物内心,从人性、伦理等方面给予批判和否定。这些革命队伍中“他者”的塑造无疑对丰富当代文学中的干部形象谱系具有重要的开拓作用。

三、革命事业的殉道者

革命的发展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往往会受到各个方面的阻碍,纵有万般艰辛,为了百姓的利益,先进的干部群体依旧勇往直前,举起为民请命的大旗,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生命。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中不乏这样的革命事业殉道者的形象。

张洁笔下的郑子云,是一位带有明显悲剧色彩的先进干部形象。身为重工业部副部长的郑子云,虽然年老多病,但却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凭借着高度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他积极推进改革事业,但却受到部长田守诚的不断阻挠,在反对者的处心积虑处处刁难下,并不擅长官场权术的郑子云在策略上明显稍逊一筹,沉重的压力使他突发心肌梗塞。郑子云用自我的牺牲带领中国工业化建设艰难起飞。而《祸起萧墙》中的主人公傅连山则将改革家的悲剧推向了极致。担任佳津地区电业局局长的傅连山在推进全省改革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在同党委书记郑义桐和地委郭书记的矛盾不断升级后,他不仅改革难以推行,还要面对反对者的指桑骂槐、恣意刁难。在走投无路下,傅连山无奈地走上了自我毁灭的绝路。“我要用我的毁灭来震醒你们!”当他拖着病体走上法庭接受自己亲手形成的責任事故审判时,我们看到了一位以牺牲自己而挞伐邪恶、伸张正义的悲剧英雄。

除了城市中的工业改革者,在农村基层组织中也存在着大量“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民族脊梁式人物。在反思文学的扛鼎之作《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中,犯人与为民请命的优秀干部身份在主人公李铜钟身上再次结合起来。在1960年饥荒之际,面对一方面是断粮七天、生命岌岌可危的广大乡亲,一方面是无所作为的上级领导,作为支部书记的李铜钟冒着触犯法律的生命威胁,向粮站借粮食,他决绝的向曾经的战友朱老庆写下借条,“春荒严重,断粮七天。社员群众,忍饥受寒。粮站借粮,生死相关。违犯国法,一人承担。救命玉米,来年归还。”在大跃进浮夸的时代,李铜钟始终将百姓的疾苦放在首位,置自己的生死荣辱于度外。当最后党内干部的错误被纠正,百姓分到了粮食,而李铜钟却因过度饥饿和劳累患病牺牲。李铜钟从支部书记沦为犯人,成就了他普罗米修斯式的悲剧英雄形象,在荒诞的时代下,他以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一曲为民请命的革命殉道者的赞歌。

在革命的洪流中,党员干部始终站在国家建设的最前面,展现了大公无私的品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一时期,作家将写作的视角对准那些革命事业的殉道者,在他们身上寄托了大众对国家干部群体高尚品质的浪漫主义集体想象,通过这些为民请命的悲剧英雄形象的塑造,展现出革命建设的复杂性以及干部群体身上所应具有的精神风貌。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人物身上,除了表现他们为国为民的“公”的一面,作家们也开始试图对这些英雄人物身上“私”的一面进行挖掘。比如,郑子云的力不从心;傅连山的绝望无奈;李铜钟的纠结抉择。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更加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革命干部形象。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学干部改革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文学小说
“改革”就是涨价吗?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文学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