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2017-09-30 22:09尤登旺
甘肃教育 2017年15期
关键词:合作学习数学教学探究

尤登旺

【关键词】 数学教学;合作学习;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5—0069—01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即把全班学生按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由学生自由组合或由教师安排组织成若干小组,共同研究和探讨教师设计的问题或是学生自己遇到的问题,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点拨或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的对话、交流、倾听、讨论、体验、分享、评价、激励等合作互动过程,实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是新课标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又发展了学生的交往与审美能力。同时,它也是《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中学数学中的合作学习,谈些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教师应树立合作观念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促进合作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树立合作观念是基础。教师要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讲台,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同时还要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发问、选择。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努力当好学生的顾问和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

二、合理分组、动静结合

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取长补短、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探究问题且有效解决问题的目的。 笔者认为,教师要按照“组内差异性,组间相类似”的原则进行分组, 把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与性格内向学生编排一起,以动带静,以好带差。

三、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 一次小组活动,每一个组员必须有一个特定身份及明确的工作职责,力保人人都有事可做,每个人都有发展意见的机会,让学生真正觉得自己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四、寻找合作学习的结合点

1.引入学习情境“生活化”的点。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给学生合作探究的共同话题。

2.选择教学内容“开放性”的点。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开放性是探索性数学活动的一大特点。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了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足。 好的开放题应满足非常规性、参与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开放性以及探索性等特征中全部或数个。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而这些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和主动探究数学知识,要有利于集体研究,能促进合作学习。

五、重视指导

1.对不清楚任务及操作程序的小组进行指导。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虽然合作前教师已经明确指出了合作的任务及操作程序,但在具体实施时可能有的小组仍然不够清楚,在操作程序上也会有些偏差。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发现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2.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进行引导与帮助。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是在非常开放、宽松的氛围下展开的,此种情况下难免有的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争执不休。此时,教师就要介入进行点拨。

3.对组内活动不协调的小组进行调控。由于学生个体的已有基础、性格、情感、表达等因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小组活动时难免出现一些不协调现象。此时,如果教师能及時介入并根据具体情况,协调组内成员的关系,就可以保障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合作学习数学教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