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学理论视域下教师网络研修的研究

2017-09-30 19:45杜娟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协同学模型

杜娟

【摘 要】网络研修是一种以网络为基础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它借助网络的优势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优秀课程资源,创建了学习共同体之间交流、探讨的活动平台和环境,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本文从教师网络研修要素模型入手,结合当前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以协同学理论为依据,尝试对网络研修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影响网络研修的关键序参量及控制参量,构建教师网络研修中知识协同创新模型,提出知识协同创新的注意事项,希望为网络研修这一重要的研究命题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协同学;教师网络研修;模型;知识协同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9-0086-03

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面向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网络技术具有时空的高度弹性、数字资源的可适应性和交互的灵活性,拓展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方法,催生了网络远程培训、教师网络联盟、博客群等新型研修方式。但网络研修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如平台适应性和技术性尚未完善、网络学习共同体参与度不高、研修模式及活动设计尚未成熟、网络研修评价与管理体系落后等问题。如何协同网络研修各要素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确立网络研修的活动形式、技术支持、评价方式、保障制度等方面机制,对网络研修的质量,乃至未来教师继续教育及专业化发展都将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协同学(Synergetics),亦称“协同论”或“协合学”,由20世纪70年代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创立。协同学着重探讨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时的相似性,具有普适性的特征,将协同理论引入教师网络研修研究,将会为教师网络研修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协同理论视域下的教师网络研修结构要素

网络研修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网络研修平台、学习共同体、混合式学习、资源与互动、评价与管理五个要素各自独立成为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又相互依赖,子系统之间有许多协同作用。网络研修系统具备复杂性系统具有的秩序与混沌的双重特点,只有内部系统协同工作,才能使外部复杂系统成为行动的智能性、自适应性主体的系统。

协同理论视域下的教师网络研修

1. 网络研修系统中的控制参量——协同机制和外部环境

协同学把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看做引起系统相变的决定性外界因素,产生相变与否直接由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程度来确定,因此把开放系统的环境作用量取名为控制参量。就教师网络研修而言,任何要素,包括研修模式和活动等都具有不完善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知识协同创新增值度具备不稳定性,对研修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如图1,这种不稳定性与资源分布、研修环境、政策制度、教师个体、实践环境、监督管理等有密切关系。在这些要素的综合作用下,系统内部能量不断减弱,并开始驱离平衡状态。为了维持平衡态势,需要内在机制和外部力量促使教师网络研修系统获得正向增值。这种内在机制就是协同机制,它来自于系统内教师相互信任的关系和有效、持续的沟通和协作;而外部力量是学习共同体与教师个体间不断交融的创新要素流、信息流、物质流等。由此,协同机制和外界环境参量是网络研修系统的控制参量。因此,教师网络研修合作共同体主体间需要进行协作,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构建教师网络研修环境要素的流畅渠道,以促进网络研修知识的的协同创新。

2. 网络研修系统中的序参量——知识协同创新

教师网络研修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协同系统,这种协同系统的状态由一组状态参量来描述。序参量是所有子系统对协同系统的贡献总和,是子系统介入协同运动程度的集中体现。协同论认为事物的演化最终结构和有序程度也决定于序参量。在教师网络研修系统中,教师学习共同体之间的“知识的协同创新”标志着系统有序的程度。当整个研修系统是无序时,知识的协同创新变为零;而当外部因素变化,也会引起知识的协同创新的涨落,当知识的协同创新达到最大值时,出现了系统有序的自组织结构。可以说知识的协同创新满足了序参量的特点,成为网络研修系统中的核心、关键因素。

3. 网络研修系统中自组织过程

“自组织”是指在没有外界干预下,仅仅只有控制参量的变化,通过子系统间的合作,能够形成宏观有序的结构的现象。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系统的开放性是形成有序结构的根本条件,远离平衡态是组织系统演变的必要条件,非线性是系统自組织的内在条件。教师网络研修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系统,当满足外界输入达到一定阀值时,系统可能打破原有的平衡,推动系统走向远离平衡态,在随机涨落作用下形成新的、更加有序的结构,即系统向更高层次演进。

基于知识协同教师网络研修的机制建设

教师网络研修系统是开放的耗散结构系统。它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表现为非线性关系,它不断地通过信息的交换来调整自身。根据协同理论,要更好地进行教师网络研修,使教师网络系统向更高层次的有序状态发展,关键在于调控其内部各组成部分,即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保证其始终处于非平衡状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系统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的临界转变。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机制建设。

1.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跨界融合

“跨界学习”与多重资源的引入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是一个组织文化变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多重资源集聚以实现“跨界学习”(boundary-crossing)的过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圈外人”进行合作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通过网络沟通不同专业的从业者实现跨界协作,借助思维方式、知识背景、视角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开发更丰富的发展资源,实现更有效的专业学习。研究表明,由跨界所形成的“第三空间”,常常是新思想、新技术得以创生的土壤,它所引发的边界交融、多元汇聚和认知重组,可能引发人们行为系统的深刻变革。

例如,在国家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一师一优课”网络教研平台中,很多教研专题采用学科教研为核心,由学科专家为引领,教育技术专家、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中小学一线教师共同参与,侃谈话题,在研修中营造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氛围。有些研修项目还引入了教学法专家、心理学专家、大数据分析专家等等参与研修。在营口市某学校开展的校本学习研修中,有意识地将数学、语文、英语、科学、信息技术、艺术等方面的教师集中在一起,共同研讨在iPad支持的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教师的研讨中,逐渐形成了“学科教师提出需求——技术教师寻求解决方案——同门类的学科教师相互借鉴——骨干教师集中总结提升”的网络研修流程,在专家的引领下,构建了小学课堂STEAM教学模式。这正是集合了多学科教师的特长,将不同门类的学科不留痕迹地融会贯通于学科教学中。

在当今融合联通的互联网时代,教师的网络研修也应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群体中,有规模的网络研修还可以邀请心理学、信息处理、管理学、工程学等相关领域的人员进行头脑风暴,从他们的业界视角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

2. 教师个体知识增值——深度学习与互动

知识协同创新作为网络研修中的序参量离不开教师个体知识增值,深度学习则是知识增值的有效策略和保障。在教师进行的网络研修活动中,要不仅关注平台的实用性,还要注意课程设计,增强互动。首先,对于平台使用要对易用性和操作性进行调整,增强教师对网络平台的有用性、帮助性等价值方面的感知,减少教师在使用平台中由于平台的技术操作障碍带来的对学习的不利影响;其次,在教师学习课程设计中,尽量设计基于活动的课程,创设角色转换机会,提供符合学习者认知规律的学习资源,积累教师不同角色、不同活动进程的生成性资源;再次,增加教师在研修活动中的各种互动,包括与平台系统的人机互动和教师间的人人互动,使教师具有满意的情感回应,产生继续学习的意愿,为教师将自身的隐性知识进行显性转化提供情感基础。

3. 群体知识创新——研修组织架构与管理

知识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实际的教育领域中,创新在任何环节都有可能发生。教师研修中也随时可能会发生个体或群体的知识创新。教师研修团队的知识创新能力代表着研修的知识创新价值体系。第一,研修团队的成长愿景是团队知识创新的重要能力组织部分,用来指引研修成员吸收知识、整合知识和创新知识。第二,研修组织结构是知识创新的载体。其合理性影响群体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效率,以知识流为主线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例如,研修组织与大学、研究所等组织建立联系,有利于知识生产与扩散;研修组织内部要进行人力资源梯队建设,便于知识的并行或串行流动;研修组织要积极拓展与外界组织的沟通协作,使知识更具有广泛的流动性和聚合力。第三,群体知识创新离不开个体知识,特别是个体的隐性知识,研修个体的知识广度和结构决定了整体研修组织的知识存量,研修个体在不同区域和群体的流动也体现了研修组织的知识流量。有效的人力资本管理能够使研修组织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吸引更高层次、更多知识含量的教师个体加盟团队,保证研修组织的稳定成长。第四,研修组织内部要形成一定的管理和激励制度。组织制度能够提高知识流动的效率,遏制内部不良竞争的发生,对协同知识创新起到促进作用。

4. 教师知识转化的关键——实践性知识

我国学者陈向明通过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的主体、问题情境、行动中反思和信念四个重要要素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提出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模型。教师实践性知识要以大量的、丰富的、客观的知识为基础,并形成一种生态知识体系。教师网络研修利用网络web2.0可以实现远距离动态系统编辑,实现资源的生成性、开放性和可视性,同时也要将个体的知识创新与具体的实践性活动结合起来。包括运用案例研析和观摩研讨;注重团队专家和名师的引领,尽量在面对面研讨中汇聚组织智慧,并外显化地呈现出来;将所学理论融入教学实践中等等机制的制定都是促进个体吸取组织知识创生的成果,促进个体知识的发生,实现教研深入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

5. 网络协同创新保障——协同创新平台

协同创新能实现各个创新主体要素互惠知识的共享、优化配置各项资源、行动协调一致等,其有效执行关键在于创新平台的搭建。网络研修能够有效整合学校各种不同资源,促进不同学科、部门、行业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优势和特长,实施深度合作和开放创新,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知识共享。创新平台不仅仅是网络平台硬件环境,更多的是指能够实现教师间协同创新的机制、政策、资源、活动这种软件平台。平台的搭建能够促进各个创新要素的整合以及创新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

总结和展望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前提下,网络教研是对传统的教师常规教研与培训的增容、延伸与发展。本文以协同学理论为依据,尝试对网络研修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影响网络研修的关键序参量及控制參量,构建教师网络研修中知识协同创新模型,提出相应的教师网络研修的策略,希望为网络研修这一重要的研究命题提供一些启示。在此基础上,还应关注与传统研修活动有机结合促进知识转化为资本,衍生的智力资本的回报率以及循环增值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等后续问题。

参考文献

孙元涛.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理念、原则与策略[J]. 教育发展研究,2011(22): 52-57.

何玲,黎加厚.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 现代教学,2005(5): 29-30.

VerpoortenD,WesteraW,Specht M. Infusing reflective practice in eLearning courses–Can we gets help?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2011,3(1): 93-109.

猜你喜欢
协同学模型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p150Glued在帕金森病模型中的表达及分布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重尾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自加权M-估计的渐近分布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宁波市土地利用结构协调性评价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与打包
协同学理论在图书馆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应用探讨
聚合物熔体脉振传递过程的协同学研究
协同学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FLUKA几何模型到CAD几何模型转换方法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