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恩教育与责任意识的培养

2017-09-30 13:05王道明汪少龙
科教导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感恩责任大学生

王道明 汪少龙

摘 要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乎着高等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能有效推进大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感恩教育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推进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十分必要且可行,这对于丰富感恩教育的内涵和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感恩 责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8.034

College Students' Thanksgiving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WANG Daoming, WANG Shaolo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8)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is related to what kind of people and what kind of people can be cultivat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anksgiving education has a very rich connotation, to Thanksgiving education training for the entry point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s necessary and feasible for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gratitude education and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s very important.

Keywords undergraduate; thankful; responsibility

1 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是人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情感,自古有之,中华民族一直具有很好的感恩传统,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有着不少感恩教育的痕迹,知恩图报,乌鸦反哺等古训对现代的中国人生活方式的选择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感恩教育的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的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知情感和行为,它蕴含着人与人、社会及自然之间的认知,情感和态度。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采用一定的教育方式方法,通过感恩教育的相关内容对受教育者所实施的知恩、感恩及报恩反馈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使得受教育者能够共情,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去理解他人,积极帮助他人,推进受教育者健全人格的养成。

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大学生学会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完善和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结合感恩教育的内涵定义和高校教育的实际,笔者认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感恩父母,感恩師长,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每一名健康成长的大学生的背后都一个为之默默付出的家庭,父母给予了他们生命,又尽心尽责的将子女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逐渐抚养成一名身心趋渐成熟的青年。这个过程父母所付出的汗水和精力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大学生要学会感恩,首先是要学会感恩父母。师长是大学生在成长路上的重要引领者,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向学生们传播知识,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大学生应该对师长有一颗感恩之心。现今我国高等教育得以迅猛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渐加大,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为同学们的安心学习提供许多便利条件和一个安定的学习环境,大学生对这些来之不易的一切应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来对待。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条件,大学生应该珍惜大自然给予的这一切,常怀感恩之心,保护大自然。

2 责任及责任意识

责任是行为主体在特定社会关系中对特定任务的自由确认和自觉服从。[2]人的责任,即是作为个体在扮演一定社会角色时所应完成的任务,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个体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做所为要与自己的社会角色相符合,二是个体在社会中根据所扮演的角色必须接受并完成相应的任务。责任意识是个体在理解和接受自身所扮演社会角色和要求的基础上,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态度和意愿。它是个人的一种自我感受和内心体验,反映了个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品德。

大学生的责任分为社会责任和自我责任,与此相对应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我责任意识。大学生一方面应该对自身所作出的行为及其后果有充分的考虑,能够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要认可并接受社会所赋予大学生这一社会角色的任务,将自己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承担相应的义务,通过自己的行为去积极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社会责任意识层面看主要包括孝敬父母,回馈家庭,尊重与帮助他人,热爱集体,热爱祖国,遵守社会公德等方面的内容。从自我责任意识层面主要包括尊重自我生命和发展提升自我等方面的内容。

3 实施感恩教育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endprint

3.1 大學生的责任意识源于感恩教育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依赖于外部环境与个体心理因素的整合。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对责任意识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95后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大学生的独生子女占比较大。部分父母由于教育理念的偏差,对子女过分的溺爱与迁就。加之,目前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过分偏重智力教育,忽视了学校的德育,感恩教育更是流于形式。感恩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大学生缺少明确的认识,认为家长、学校和社会提供给他们便利的学习条件都是理所当然的,不能理解他人的艰辛和困难,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久而久之,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只享受权利不去履行相应的义务,同时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造成了学生责任意识淡化。例如,现在国家为确保大学生能安心学习,建立了一套完备的资助体系,尽量去解除学生学习的后顾之忧。但是部分学生受资助后,缺乏感恩意识,认为国家给予的资助是自己理所应当拿的,获取资助后依然违反学校纪律旷课缺勤,不去通过学习上的努力来回馈社会和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些事例的出现,呼吁高校教育工作者们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力度,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3.2 推进感恩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学生的感恩意识是在个体对自己和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在感恩基础上所采取的实践行动则是学生具备责任意识的体现。在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是为了培育大学生的高度负责的精神,使得他们能够明晰自身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使之成为一个对个体行为负责和对国家和社会具有奉献精神的人。现今的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家长和老师给予了他们太多的关爱,他们太需要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来对待和回报这些关爱与呵护,这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这些回报不应该是他们外在的负担,应该使之成为他们由衷自发的行为。通过感恩教育,大学生具备感恩的意识和外在行为之后,他们会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对外在赋予他们的关爱不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能够体谅父母的艰辛,学会理解他人,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引导学生对自然心存感恩,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环保意识,自觉履行保护自然的责任。对社会心存感恩,大学生们会明晰自己与社会联系密切,使之能够自觉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对他人心存感恩,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加明晰自身的社会属性,懂得社会中的人与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会付出和关爱他人。通过这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感恩意识和生命意识的形成,其责任意识也能进一步得到强化,从而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质量。[3]

4 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4.1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大感恩教育力度,凸显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既有成熟的一面,也有冲动和非理性的一面,对外界的一些人和事缺乏成熟和深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的日常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校开展感恩教育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深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得大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社会及他人的关系,明白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教育他们懂得奉献与索取之间的辩证关系。学会感恩,教育大学生树立责任感。大学生的责任是对祖国负责、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的统一。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父母。引导大学生逐渐形成自强自立、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4]

4.2 在感恩教育实践中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将责任意识教育落到实处

我们开展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意识的指导下开展的,同时在实践活动中意识也能够得到强化。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有一颗责任心去对待一切。所以,在感恩教育中,要凸显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寓责任教育于感恩教育的实践之中,在活动中让他们通过活动进一步地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我责任感,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责任认知与责任行为的统一。

要把感恩和责任意识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可以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创新学生活动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提升校园的感恩氛围。例如举办感恩与责任教育的主题班会,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恩之心,强化责任意识。

当今社会,各种思潮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观念,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紧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线,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感恩与责任意识教育,以感恩促进责任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2] 程东峰.责任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3.

[3] 华莹.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4] 何兴锋.感恩教育对大学生形成责任意识的探索[J].东南大学学报,2011(13).endprint

猜你喜欢
感恩责任大学生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大学生就业趋势
谁的责任
责任(四)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