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宁
每年暑假,对高三学生来说,都是一个等待的暑假,他们翘首以盼的就是自己心仪的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今年,他们收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和往年却有点不一样。西北工业大学的新生有幸收到了中国第一批AR录取通知书,通知书里嵌入了基于AR技术的虚拟校园平台,只需扫码下载通知书上的“西工大AR”,手机下的纸质通知书就变成了一幅动态的校园风貌图。其他大学也不甘落后,于是,新生们就陆续收到了复旦大学的校歌CD、上海大学的720度全景漫游校园卡、扬州大学物理学院的3D钥匙扣……
当一封小小的录取通知书都要“秀”一把信息技术的时候,它又传递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呢?从技术角度来说,信息技术已经有能力超越课堂与教学,无孔不入般地渗透到了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中。而这对教育人来说,也就意味着我们要把教育的“每一寸土地”都看作技术能够出彩的“舞台”。我们要笃信,信息技术可以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发挥它独到的作用,传递出教育的价值。
不论是信息技术教师,还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管理者,在传统的思维中还是把教育教学当作信息技术的主战场。这当然是正确的,但在信息技术无孔不入的今天,教育教学以外的阵地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边缘地带,而是能收获意外效果的“新大陆”,已经到了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时候了。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今天的信息技术真的可以超越课堂、学科、德育、活动这些传统的教育渠道,变得无所不在,随时发挥它的教育功能。从一进校门,到每个班级的教室,都有大量的空间成为信息技术的用武之地。学校完全可以通过精心的设计,用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传递浓浓的教育、文化信息。甚至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让他们自己动手,用信息技术装饰自己的校园、班级,这不正是一次难得的教育实践吗?除了校园空间,家校沟通的过程也是信息技术“大展拳脚”的好机会。例如,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有的學校重新设计了家长评价环节:在学期初,请家长为学生录制一段“学期寄语”的微视频,在学期中的班会上,给学生播放家长的“学期寄语”,既让学生对照、反思自己前半学期的表现,也为后半学期加油鼓劲。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课堂之外技术的巧妙运用,同样可以收获与教学等量齐观的效果。例如,精心设计的计算机房以及周边环境,都能给学生传递出特定的教学价值。当然,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一番,岂不是效果更佳?于是,我们看到,有的教师设计一次活动,让学生用自己设计的作品把计算机房的剩余空间重新装饰一番,学生既要拿出自己制作的作品,还要考虑到与环境的搭配、机房的整体布局、与教学不冲突等原则,其难度不亚于一项工程实践。还有的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装饰计算机房所在楼层的任务,主题是“计算机发展史”,但要求“陈列”的展品必须是学生自己用3D打印制作的,知识与实践的融合,难道不是一次课堂教学的延伸吗?
当录取通知书进入AR时代,意味着信息技术元素已经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让传统的教育教学途径以外的广阔空间也能向学生传递出教育的价值,正等待着我们去精心设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