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清音名师李月秋

2017-09-29 04:25温志航
曲艺 2017年8期
关键词:清音放风筝

温志航

妙音动京华

1956年,北京的秋天,第一届全国音乐比赛周在中南海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精英纷纷献上最美最好的歌曲。四川文化界的领导杜天文、常苏民特别赞赏李月秋的《游园》,李亚群则建议把《断桥》《绣荷包》送京参赛,最后选定的是李月秋演唱的《小放风筝》。

怀仁堂剧场内,在观众热切的期盼中,李月秋上场了。但见她头上盘着辫子,个儿不高,但身材匀称,穿着金丝绒旗袍,舞台形象十分优美。随着音乐伴奏,她右手用一根粗竹签有节奏地敲击小圆竹鼓,左手随着演唱轻碰檀板,口唇微启处,那玉润珠圆的唱腔,以情动人的演唱,震惊四座!

“三月里来是清明,姊妹们双双去踏青,哎呀呀,随带着纸糊的、糊纸的,丁丁猫,黑老鹰,美人头上加七星,在万花楼前放风筝,离却了绣房门……”她唱得活泼、优美,透出青春淑女的天真质朴和欢快情绪。她的膛音宽厚明亮,中音特佳,加上刚柔相济的音色和变化的力度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气质,有一种动人的艺术魅力。

坐在观众席上的周恩来总理,聚精会神地看着,饶有兴趣地听着,脸上漾起明朗的笑容。京剧大师梅兰芳也在凝神细听,他看似默默无语,却在细细琢磨四川清音的韵味,一双明亮的眼睛闪动着热情与喜悦。李月秋唱罢一曲,梅先生用力鼓掌:“再来一个!”

“青杠叶,皮子薄,情郎奴的心呀,细听奴家说,奴的情哥在吃药……”声音轻快,节奏鲜明,富有弹性,一曲《青杠叶》简直把台下所有观众都征服了!

“好!”周总理对李月秋倍加赞赏。他联想到在审查节目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当时有的演员在演出时,丢掉了民间演唱中自打自唱的乐器,像唱歌那样双手抱在胸前,周总理亲切地对大家说:“你们不要丢掉自己的风格,像李月秋同志那样敲着鼓板唱就很好嘛!”李月秋听到总理的赞扬心里热乎乎的,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和激动。

音乐会结束,李月秋偕同琴师熊青云登上了返程的列车,车轮缓缓启动,两人心情一时不能平静……这时,车厢广播室的喇叭突然响起:“到成都的熊青云、李月秋,请你们留下来,有人找!”话音刚落,文化部的一位干部已经来到他们车厢前,激动地说:“周总理把你们选起了,要你们留下,马上回宾馆,出国到莫斯科演出!”

两人急速跳下启动后又停下的列车,李月秋眼睛瞪得老大,呼吸急促,“这是真的?”熊青云的心也在激烈跳动,他们一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荣获金质奖章

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在莫斯科开幕。

中国代表团的艺术家走进剧场时,立即受到苏联朋友与各国青年的热烈欢迎。李月秋上场了,她演唱的是《小放风筝》《青杠叶》《忆我郎》。老搭档熊青云拉起二胡,飞快的跳弓、连音、双音、换把,浓郁的四川清音旋律令人如痴如醉;公安总政文工团的杨益笃拉起中胡,他的演奏细腻、抒情;王惠然弹奏琵琶,铮铮声像一颗颗晶亮的水珠,落入人的心田。三位琴师配合默契,为李月秋的清音演唱锦上添花。

李月秋演唱前略显紧张,但一张口却一鸣惊人,满座皆惊。过五关斩六将,她在130多个参赛國代表团中脱颖而出。1957年8月8日,她正式参加决赛,一曲亦是获得满堂彩。

莫斯科之夜,天空一轮月亮正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熊青云:“李月秋荣获金质奖章!”熊青云惊喜万分,李月秋闻讯则半信半疑。当熊青云再次证实后,两人皆无限喜悦。

李月秋扬眉吐气地走上领奖台,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和联欢会的评委亲自给她颁奖。一根红黄相间的绶带系着一枚五梅花的金质奖章,佩戴在她的胸襟上。当晚,她浮想联翩,久久不能入睡……解放前,她从8岁起就在大街小巷转,在烟馆、茶铺和栈房转,只希望有人叫住点唱曲目,挣得几个钱。碰到旧官兵,要你唱啥就得唱啥,不然就要挨打受骂,唱了一天不给一文钱不说,还要赔礼道歉。艺人吃的没得,穿的更惨,冬天冷了,身上莫得穿的,只能提起烘笼上茶馆。洗了小衫、小裤,也只有守着烘笼烤干再穿。更为不幸的是:解放前夕,她跌坏了脚,医没得医,吃没得吃,如果迟解放几个月,她的骨头早就打得鼓响了。新中国成立后,她这个在旧社会受尽凌辱与欺压的茶馆艺人却被选为省人民代表,成为四川音乐学院、成都戏剧学校的教师。今天又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抚今思昔,她心中充满了对新社会的感激。

毛主席听她唱清音

【新华社莫斯科八月八日电 中国青年艺术家在联欢节比赛中获得了十八枚金质奖章。参加民歌比赛的马玉涛、鞠秀芳、李月秋、魏喜奎全部获得了金质奖章。】(转引自1957年8月9日《成都日报》)。

喜讯传到了北京中南海,热爱中国民间艺术的毛主席脸上现出笑意。他想听一听四川清音。

其实,早在1956年李月秋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时,毛主席就欣赏过她的演出。那天,宴会正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中进行,毛主席高兴地向文艺界的朋友们敬酒。李月秋在餐桌前为主席清唱了一段《小放风筝》,虽然没有音乐伴奏,主席却听得津津有味。解放后,她也曾多次为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贺龙等中央领导同志演出,每次都得到了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

李月秋从莫斯科载誉归来,作为毛主席的客人来到中南海,面带微笑地演唱了脍炙人口的《小放风筝》,她嗓音甜润,“哈哈腔”一吐,如珠落玉盘,似春风吹拂杨柳,其音质之清丽,行腔之婉转,令人叹为观止。毛主席笑容满面,没有言语,向朱老总风趣地频频点头,竖起两只大拇指。

“啊嗬—!老天爷下大雨,风筝放不成啦……”唱词幽默,戛然而止。李月秋礼貌地向领袖行礼:“煞割罗!”毛主席忙用韶山口音询问朱德:“么子煞割罗?”朱德朗声大笑,即用仪陇话解释:“‘煞割罗就是完了、结束了!”“哈哈哈……”毛主席爽朗地笑了。

情系大舞台

在李月秋的艺术生涯中,为工农兵群众演出一直是相当重要的内容。自解放以来,她在政治和艺术上得到第二次生命后,便积极投身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1950年,她参加川西区第一届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后,又参加曲艺巡回演出,到成都附近各县宣传婚姻法。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热烈欢迎。她第一次感到作为一个新中国文艺工作者是多么光荣和自豪!endprint

1952年,党把她分配到成都实验书场,她和熊青云等琴师一起将原来的曲目《尼姑下山》搬上舞台化妆演出。之后又移植了古装戏《王三打鸟》《刘海砍樵》。她锐意进取,在形式和表演上探求出新,将清音坐唱改为站唱,加进适当的形体动作使之成为表演唱。再加上舞台化妆,借鉴戏剧手法,使演唱更为生动丰富。音乐上也一改原来仅用老曲牌作为基调,而是进行设计和编曲,使音乐的表现功能更为突出。这时,李月秋也有了第一个徒弟裴小秋。

李月秋1953年参加了第三届赴朝慰问团,为抗美援朝的英雄儿女演出;1954年又参加全国慰问团去西藏、云南边疆等地区,为驻地解放军官兵演出。在以后的年代里,她也常随团去工厂、农村、学校、部队演出,深受广大工农兵群众的喜爱。她每到一处,便向当地艺术家学习。在云南,她向民歌演唱家黄虹学习《小河淌水》《猜调》;在朝鲜,她则向当地艺术家学习《拖拉机》。她演唱云南民歌,有着浓郁的地方风味,音色美得如一溪清水;她演唱朝鲜歌曲,采用地道的朝鲜语,歌声婉转,使人仿佛置身于鸭绿江畔。

李月秋还爱演英雄、唱英雄。她演唱的《永生的凤凰》活脱脱地塑造出了女英雄向秀丽舍身抢险的光辉形象。《江姐进城》则展现了江姐看到丈夫人头挂在城门,强忍家仇国恨继续投身革命的英雄事迹。曲调悲壮、高亢激越,表演声情并茂,催人泪下。

李月秋一生中常演唱的清音代表曲目有五六十段。传统曲目有:《断桥》《秋江》《尼姑下山》《小放风筝》《小乔哭夫》等。现代曲目有:《布谷鸟儿咕咕叫》《赶花会》《永生的凤凰》《春天来到川西坝》《山村来了医疗队》《一包“当归”寄深情》等,不少曲目由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在全国发行。她擅长大调又善唱小调,对传统曲目时演时新。在演唱时特别注重唱声、唱曲、唱情。在叙事中重抒情,她具有深厚的依情唱曲的艺术功力。她演唱的每个曲目字字清晰,句句动人,唱腔清新圆润,亮丽甜美,穿透力强,表演细腻,神真情浓,极富感染力,特别是《布谷鸟儿咕咕叫》中的“哈哈腔”,玲珑剔透,如珠落玉盘,每唱到此,必然掌声四起,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她的演唱十分认真严谨,与伴奏琴师配合得丝丝入扣。她对听众十分谦恭,对艺术一丝不苟,几十年如一日,深受同行、听众的称赞。

一次,在永川演出,李月秋未能上场,观众深情地说:“李月秋今天嗓子坏了,莫关系,我们见见面,哪怕只看她一眼也好!”听着这感人肺腑的话语,李月秋不由得双眼潮湿:“既然如此,我就唱一個,不能辜负观众!”她言毕登台,随着音乐,用沙哑的嗓子唱了一曲又一曲。观众眼里浮动着感激的泪水,一次又一次向她挥手,鼓掌致谢。

名师出高徒

1958年秋,东丁字街华瀛大舞台内,成都戏剧学校正在进行招生考试。

“哪一个是程永玲?”考官一脸严肃。

“我!绵阳的,哥哥送来的!”小姑娘一扬秀丽的眉眼,天真、稚嫩。她喜爱音乐,能歌善舞,时年11岁,身段匀称,娇小文静。她唱了一首四川民歌,嗓音清脆、圆润、甜美,一下子就把考官镇住了。连裴小秋示范唱起的《尼姑下山》,小姑娘竟也能一板一眼地唱得像模像样!

不久,程永玲便坐在了曲艺班教室里。一天,廖启云校长宣布:“同学们!有一位在莫斯科得了金质奖章的老师要与大家见面!”程永玲抬头一看,三十出头的李月秋已轻灵纤巧地出现在教室里。她拉响二胡,自拉自唱《小放风筝》,然后用手敲起“三眼板”节奏,程永玲听得入神。

“同学们下去练好,明天给老师‘还课!”李月秋亲切地叮嘱几十个学生。次日黎明时分,勤奋上进的程永玲就钻进草堂寺楠木林,放开嗓子一遍又一遍地练唱。“还课”时,一曲《小放风筝》她唱起来是那样优美动听,李月秋全神贯注地听着,认为这是一棵好苗子!她亲抚着程永玲的小脑袋笑了笑:“样子乖,聪明,嗓子好!”不久,根据成都市委宣传部领导同志“选一两个比较好的苗子重点培养”的指示,李月秋正式收下这个徒弟,口传心授,个别辅导。她教诲程永玲:“吐字要清楚,节奏要稳;用丹田冲气息,该重则重,该轻则轻,唱起才流畅,不要乱加衬词。演唱历史和现代题材的节目,要深刻理解唱词的内容,准确表达情感……”程永玲悉心倾听,聚精会神苦苦思索、琢磨。朝来夕去,秋去春来,逐渐掌握了30个曲目的演唱技巧。1959年,程永玲赴京参加全国青少年汇报演出,《小放风筝》一炮打响,受到曲艺名家骆玉笙等人的高度赞扬。周恩来总理摸着她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小姑娘唱得好!继续努力啊!”后来她还到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演出,朱德、陈毅、贺龙等老革命家看到四川曲艺后继有人倍加欣喜。

李月秋对新生的艺苗十分爱护,当她了解到程永玲的父亲因极左路线迫害遭到不公正待遇时,更加同情她身边无父母关爱的处境,像慈母般温暖这颗受伤的心灵。程永玲感激老师,用勤奋和汗水换来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报答师恩。

近50年来,程永玲不仅保持了李月秋唱腔的华丽灵巧、字正腔圆的特色,还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渗入秀丽轻清的气质,吐词清晰,语气生动,声里含情。特别是她用连续顿跳的“哈哈腔”演唱《布谷鸟儿咕咕叫》《花儿朵朵红》《天府花生硬是香》《六月六》《成都茶馆》《金陵塔》等曲子时更是发挥了行腔圆润灵活、细腻生动及音色丰满多变等特点,既继承传统的唱法,又结合花腔女高音的技巧,演唱水准更上一层楼。

李月秋看到这一切,十分欣慰,时常鼓励、鞭策程永玲。老师这些出自肺腑的关切之语,程永玲都一一铭记在心。

曲终人不散

1993年8月,蓉城锦江剧场,省曲协在这里隆重举办“巴蜀曲艺一代名师荟萃献演”活动,笔者作为文化记者观看了李月秋的告别演出。

具有浓郁四川风味的曲艺书场内,观众喜爱的艺术家王永梭、邹忠新出场后,众人引颈而望李月秋!

面对热情的观众,李月秋不禁心潮起伏。是啊!她由于身体多病,已有10多年没有登台演出了。为了这一天,她一周前就闭门静养,并设法加强营养,为的是借此机会,报答关心、爱护曲艺的观众乃至社会各界。

67岁已是满头银丝的李月秋,以抱病之躯重登阔别多年的舞台。她刚一张口唱:“一把手拉官人断桥坐……”前排92岁成都有名的骨科大夫杨天鹏便情不自禁地说:“韵味完全够,像陈年绍酒,越老越陈,越陈越出香味儿。”她唱《断桥》,声情并茂,韵味悠长,生动地刻画出东方女性的淳朴善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感人形象。一曲《布谷鸟儿咕咕叫》,则轻松欢快,令人心旷神怡。《青杠叶》虽不似往昔之轻快、节奏鲜明且富有弹性,但其老练、沉稳的艺术功力,则是更胜从前。她的嗓音依然甜润,及待“哈哈腔”一吐,更是赢得满堂喝彩……

演出结束之际,李月秋的弟子裴小秋、蓝道蓉噙着热泪为她献花,吴革华动情地对她说:“老师,把牙齿安好,凭着您深厚的功底,还可以唱10年。安牙的钱,我出!”

观众爱她、敬她,诚非语言可以表达。我不由想起著名作家高缨的一首诗《月光——赠李月秋》:“李白看了一千年月亮/爱把故乡明月/当作秋夜清霜/好一个李月秋呀/既是李白的家门/又是李白的月亮/诗情画意、沁人清音/唐韵宋律、鼓中荡漾/一阕《思凡》/叫痴情人都害相思病/一折《断桥》/令失意者哭断了肠/听罢《赶花会》/蜀人衣带尽飘香……/七十华年,流去人间春水/留一路坎坷/乘半窗寂寞秋霜/看满头白发/依然是,依然是/洗不尽的月光。”

1996年3月25日,李月秋因肺心病医治无效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逝世,享年71岁。

李月秋在曲坛60余个春秋,为曲艺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四川著名作家车辐生前形容李月秋:“她去了,静夜的天空陨落了一颗星,闪闪发光,来自民间,上至天堂。”endprint

猜你喜欢
清音放风筝
南风清音——南方风景青年油画五周年作品展作品选登
梅魂
寒溪
雨后山中漫步
江南
放风筝
放风筝
放风筝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