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投资界一位著名大咖喝茶,期间向他请教对共享单车的看法,他沉思片刻,凝重地说:“影响共享单车业务发展的瓶颈是颜色不够用了。”这看似笑话,但背后隐藏着诸多思考。
我最近思想变化很大,起初卮定喜于80、90后的睿智,共享单车终于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后又非常陇虑,小区内外到处停放的都是共享单车,楼道里也有,大街上更是乱得要命,而且不少车子遭到破坏……我不禁奇怪,把车放在路边排列整齐,走几步路进小区就那么难?此时,我联想到了企业的管理。
从共享单车看人性
记得在2016年,发现小区里在收集无人使用的“僵尸自行车”,以便改造后做‘公共自行车”。当时,我便觉得这是大好事,可以将废旧自行车二次利用,同时减少小区占地,解决了大众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举多得。这个举措刚推行不久,2016年下半年各种颜色的共享自行车如雨后春笋般闪现,一觉醒来,发现街边多了很多各种颜色的自行车,而且是无桩车,可随意停放,顿感方便许多。
然而,好事出现的同时,我们忽略了人性。人性中恶的一面开始被放大,藏车的、卸座的、乱停的比比皆是,以至于大街上不是多了一道风景,而是多了很多蝗虫。
以前政府投放的“公共自行车”几乎没有人骑,为什么?核心是必须要停到指定地方,太不方便。但共享单车带来方便之后,对公德心考验巨大。在我看来,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再次浮现。那些不遵守基本公民道德的人往往是大学生。难道这不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
从共享单车看文化
共享单车也体现了企业的文化。什么是文化?即全体员工行为规范的体现,它显示出了一个企业的行动纲领,是一个明辨是非的载体。于是,大到国家的文化,小到企业都显得尤其重要。從共享单车的现象来看,不就是文化价值观没有建立,才导致每个人的随陛及自私主义的产生吗?
如果大家都知晓国家的文化,有一定的行为准则,何至于产生这些乱象?每个人自我的一面,都在缺乏行为标准之下,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不可否认,尽管管理松散,但员工的创造力可能更好。但只是照搬者,通常都没有很好的收效,还不如以往。为什么?因为没有真正学到别人的真谛。有些公司的松散式管理是有其基因的,比如他们选人时从小学看起,从学校到成绩,其预示着该员工的做事方式及自驱力。对于自驱力强的员工,只要目标清晰,恐怕没有过多的规则,他们照样会做得不错。但如果没有这样潜质的员工,恐怕你放松了,他比你还要放松。这就是文化倡导下的人员选择!
从共享单车看规则
我经常在想,如果共享单车这样的模式出来以后,我们制定好规则,会是什么样呢?比如就像‘公共自行车”一样,必须放在规定的地方,否则锁不了车;或者像汽车一样,乱停会被开罚单,重点区域设有监控;还有,骑行信用会进入你的信用帐户等。总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由共享单车产生的社会乱象,只因缺乏管理所导致,想改变大众的行为,就要制定或改变规则。
若不制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及行人的通行规则,我们可以想象,马路匕将会乱成什么样。所以,共享单车的现状,映射了规则的重要性。
从共享单车看管理
在组织中,仅仅有了规则就够了吗?当然不行,必须要有管理,因为人善于钻空子并不断试探规则的底线。如果钻了空子或者破坏的人没有被管理、处罚,则好人也会慢慢变坏,规则也会变为虚有。这就是管理的重要性,而且有些事需要严管,必须让犯事者有切肤之痛。
比如酒驾,刚开始制定规则的时候,主要以罚分及扣钱为主,不痛不痒,于是触犯这个规则的人依然比比皆是。大不了扣几分或者罚几百,还付得起。后来,法律升级,吊销驾执照,甚至要求去重新学习、考试,严重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于是,大家开始更加谨慎,开车不喝酒,似乎聚会也少了很多兴趣(所谓“无酒不欢”)。这个条款也显得缺乏人情味,但效果是约束了很多人去碰触法律底线。
从共享单车看疏导
政策进行了再一次的升级,即出现了一个新的职业——代驾。喝了酒不开车,可以找人代驾。这既解决了吃饭喝酒不失雅性,又能够不违反法律法规,真是一举两得的“新发明”。
而这,其实就是疏导。放在企业管理中,就是通过适当的方式去影响员工的行为,让他们真正可以去做事,同时不会影响到工作结果。举个例子,现在很多人喜欢养宠物,而且这些宠物需要照顾,于是我们会发现,员工在一些特殊时间会心不在焉,降低了工作效率。于是,有些企业就想出了一招,即允许员工带宠物上班,不仅解决了宠物无人照看的问题,而且满足了员工的诉求。员工开心工作,效率大幅上升,何乐而不为?
其实,“管”未必是最好的方法,“疏”才是真正的价值。拿共享单车来说,如果停在指定的地点,可以免费骑车,或者可以增加信用积分,是不是会好很多呢?
任何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都会引发一系列管理问题甚至社会问题。因此,想做好一件事,需要系统性的思维,这需要从以上多个维度进行思考、提前找方法。而不是等问题大面积出现时,还未着手解决。
责任编辑:庄文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