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军民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187-01
儿童和青少年学习掌握运动技术的过程,就是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的过程,两者是统一的。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金字塔的基础,而课程是基础教育的“心脏”,因此各国都把小学课程改革摆到了头等地位。体育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小学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传授体育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增强体质,开发学生智力的必不可少的途径。然而,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现在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是令人甚忧的,以我切身的经历可以感受到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体现到:学生身体的抵抗力较差、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较差、学生的耐久力差、学生的运动运动能力差、肥胖孩子多。这其中固然有许多的原因(家庭观念、学校教育、社会风气、饮食习惯等),这显然与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改革的目的是相悖的,我深感体育教师要但起着重要的责任。
从增强学生的体质出发,把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同锻炼身体结合起来,并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优良品德及终身体育的教育。要结合实际,根据不同学生的程度制定不同的训练内容,精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增强体质效果好、简便易行、为青少年所喜好的教材。
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育教师应根据当前体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及个性差异,并结合教育对象的发展性、层次性、差异性,不断寻找符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由此打好学生的体育运动基础就尤其重要。说到底,就是要在体育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在面向全体的情况下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体育锻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从班级特点出发,因材施教
同一个教材、同一位教师,如果班级不同,教法、进度、要求都会有所不同,因为体育教育的现状多是跨班甚至跨年级教学。例如:甲班学生学风较差,组织纪律比较散漫。在体育练习活动中就要求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讨论自由与纪律在锻炼中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既要发挥个性,又要严格遵守纪律,组织高度集中统一。乙班学生有些自满情绪,教师就要着重启发引导学生认真看待成绩和缺点、谦逊和自大,教育学生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总之,教师应认真研究每一个班级学生的特点,并根据其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二、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特点,分类分层施教,促进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每个班级都是由几十个各具特点的学生组成的,必须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因材施教。一般来说,作好调查研究,分析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构成情况,確定个别教育重点和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照顾到一般学生的情况,又要照顾部分学生的特点。要在一般要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实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般要求与区别对待要贯穿在课程的任务、教学内容、组织教法和运动负荷等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一般要求上,对一部分完成一般要求有困难的学生,采取必要的措施,区别对待,使之逐步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对于完成一般要求还不满足的学生,可适当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其充分发挥运动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
(1)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活动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启发并得以提高的重要一环,对优生的要求可高一个层次;而部分学生基础差、领会慢,往往被老师、学生冷落、歧视而游离于活动之外,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为这些学生设计一些分层活动,让他们获得成功和表现的机会,并多预设几步,当他们思维受阻时多一些引导鼓励。
(2)精心搭配合作小组。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基础、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组建优势互补的合作学习小组,并引导班里学习好的学生一起来关心尊重他们,让他们在老师和同学充满期待、关怀、鼓励的目光和话语中克服自卑、胆怯心理,在班里营造互帮互爱、互学共进的学习环境。
此外,在练习的时间、数量、强度、延时的时间和练习的间歇时间等各个方面,都应注意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与一般要求相结合。
三、结合学校实际条件,因材施教
结合学校实际条件开发和建设一批具有特色学校的校本课程,这也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加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才能切实地激发他们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结合实际条件,充分挖掘和利用校本教材,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提升体育教学水平。
总之,体育教学中只有灵活选择教材内容,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组织形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热爱体育运动,也才能使学生的身体得到更好地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