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飞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053-01
情境教學,顾名思义,主要是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在为学生拓展教材的同时,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与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认识语文。身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善用身边所能利用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初中语文中使用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1.情境教学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过渡阶段的初中生,他们尚未步入社会,还有着纯净的心灵。而且许多学生做事都凭“兴趣”两字,他们是否喜欢上一门课在于他们对这门课程是否有兴趣,而他们能否学好一门功课,不仅在于中考的压力,更在于学生的兴趣是否能够持久。因此,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可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不同寻常的积极作用。情境教学以其丰富多姿的表现为课堂带来不同于以往的亮点,在开拓学生思维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情境教学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的主能力
在传统教学当中,由于初中语文的讲解方式都为板书,或者一味地利用多媒体进行PPT的展示,这一切导致了课堂组织低效,教师作为唯一的知识传输者,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将导致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成为“书呆子”,未能获得应得的教学成效,导致了教学效果事倍功半。而情境教学通过营造特定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该氛围进行自主思考,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获得可持续发展。
3.情境教学的运用有利于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点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但是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教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只进行纯粹的知识传输,这样的教学已经不再符合现代教育的特点。运用情景教学,可以十分容易地通过情境的渲染引发学生的内心共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中著名人物的精神,与伟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健全自身人格。
二、注重设问艺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情境教学是一种探索式、开放式、合作性学习,要求学习者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师生在与文本对话的互动中,善于质疑发问,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一是设问要切中文章的关键点,问题要有质量有深度。每一个疑问的提出,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文章整体准确、全面而又深透的把握上,教师要讲究设问的科学性、艺术性,更要在巧妙地启发诱导上做文章。如学习《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可以提出如下疑问:王安石是以怎样的心态对待这次失败的出游的?这样设问不仅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有了深层把握,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习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二是应紧扣文章核心句段设疑启问。如在阅读《项脊轩志》一文中,设问启发:作者“居于此”都曾有何“悲”,有何“喜”?因为扣住了文章中这句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核心句段,并以此为切入点,启疑发问,提升了教学效果。三是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生成问题,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当然,过易的问题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参与的热情会逐渐消退。因此问题要有梯度,有启发性,环环相扣,富有逻辑;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不断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状态,自然而然地进入对文章深层理解与研析过程中。
三、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质疑问难,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帮助学生领悟文章意思,而且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针对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质疑问难,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利用群体优势解决问题。教师不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探根寻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快乐。喜欢质疑问难的学生,往往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进行求异性思维。在质疑问难的同时,教师要承认个性差异,要关心、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教师要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给他们一些反馈的余地,多给他们一点活动表现的机会,充分地激励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在激励中去领悟、去解决问题,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寻找到成功的感觉,从而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有劲,教学质量相应地会大大提高。
四、平等互动,创设和谐师生关系
问题情境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但同时也强调教师的帮助、引导作用,只是这种帮助和引导不是来自知识方面,教师也不以知识的化身和权威的姿态出现,而是和学生建立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他帮助、引导学生选择和确定“问题”,帮助、引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当然,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首先就得和学生达成处处呼应、时时合拍、步调一致、同频共振的默契。提出问题的终极目的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问题,但是不宜苛刻划一地要求答案准确无误。教师充分进行师生情感交流,驱动情感效应,因材施教,充分显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个性,鼓励学生全面参与,问难质疑,奇思异想,探索尝试,并敢于向权威挑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只要动脑所思,即使肤浅或片面,也要给予肯定及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思想上互相感应,知识上互为补充,从而启迪智慧,激发灵感,迸发创造的火花;只有这样,学生在和教师的反复交流、融洽接触中,才能学会选择适宜的学习策略,反思认知活动的进程,分析和反馈信息,监控和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从而唤起内在的精神动力,调适心理,激活思维,享受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乐趣。
五、创造氛围,全方位激励学生探究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体现工具性、人文性的学科特点,就要创设诚意、情意、创意、写意的课堂新境界,就要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手段,营造“创新”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中应提倡求真务实,也应提倡求新求变。最富于创造的思维是在最宽松的气氛、最佳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教师要以奉献的激情、创新的精神、敏锐的观察力和科学的预见性,推断和想象每个学生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成就。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愉悦、开放的主体型教学背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产生移情效应,使学生不自觉地去投入到自我体验、自我发现中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