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英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人的性格形成是不断强化的结果。人的习惯行为因正强化而不断加强,因负强化而不断削弱。所以,人欲塑造自己的某种性格特点,就必须在生活中不断为自己的性格塑造提供正强化的机会和条件。
二年级的学生宇是一个活泼开朗、性格外向的男孩。他长相帅气,是班里个子最高的男生。他爱好广泛:打口袋、跳绳、打乒乓球、看电视、看书,更爱摆弄自己开发制造的小玩具(有时候上课也玩,而且玩得很忘我)……我很喜欢和他聊天。一次,我对他说:“有的同学发言声音很小,而你每一次上课的时候发言的声音都很大,你是怎么做到的?”他说:“因为我有信心答出您的问题,所以声音就大;他们是答不出您提出的问题声音才小的。”哈哈!瞧,宇的回答还具有一定的分析力呢!孩子们的潜力真是不可估量。
还有一次,孩子们上完课间操回到教室里吃“间食”。当我回到教室里时眼前的一切吓了我一跳。只见全班同学忘记吃自己的食物,瞪大了眼睛看着宇。宇呢?脸涨得通红,大声喘着粗气,草莓撒了一地,装草莓的盒子倒扣在宇的脚下。我的直觉告诉我,一场“暴怒”刚刚结束。班长跑过来,想告诉我刚刚发生的一切,我示意他停止。而且,面带微笑地打趣说:“今天怎么了,你们是把水果留给我吃吗?那我的肚子可要惨了,我怎么能吃那么多呀!”听到我这么一说,孩子们紧绷的表情放松下来,不再看宇,又开始吃水果了,一切又恢复了平静。这时的宇从一个焦点转变为一个“孤独者”。此时的宇脸色淡红,已经不再喘粗气。我轻轻地走到他身边,凑近他的耳朵说:“我可以帮助你把草莓捡起来吗?”我发现他身体微微震了一下,略显慌乱地开始捡拾地上的草莓。就这样,这个插曲暂告段落。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就事论事,调查批评。我猜想,学生们通常会想,老师肯定要大发一阵脾气,所以都等待着疾风骤雨的来临。我从学生的这种想法出发,创设出了这个意外。特别是我要帮助他捡草莓时,宇的身体微微震了一下,足以证明这个意外创设得非常成功。焦点治疗中“意外”的架构,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事情发生的当天下午,我向班长了解了当时的情况。事情发生的第二天,我找到宇,问他昨天发生的事情的经过。宇说:“我拿出水果时,自言自语说,啊!我今天带的是草莓。我就说这一句话,班长就说我乱讲话,还让我把水果收起来不许我吃水果。我就生气了。”
我追问他说:“班长听见你说了什么吗?”
宇说:“不知道。”
“那你向班长解释了吗?”
宇说:“没有。”
“那这里面是不是有一点误
会呢?”
“是的。”
“你们究竟误会在哪里呢?”
“我应该告诉班长,我没有乱讲话。我不应该把草莓扔到地上”。
“今后你怎样做不会再乱发
脾气?”
“嗯……嗯……”这件事让宇建立了遇事要冷静的意识。
接下来还是宇的一段经典
故事。
“同学们,今天下午的第一节体育课换到第三节上。”“哦。”一声刺耳的声音传到我的耳朵里,往下看去,没有发现是谁发出的声音。我心想:是哪一个淘气鬼?这件事我并没有放在心上。之后的第二天,我在讲曹冲称象时,问大家:“你们还有什么其他的办法也能称出大象的体重?”这引发了大家极大的兴趣。合理的、不合理的、甚至更大胆离奇的方法都被孩子们充满想象的头脑编织出来。每一个方法一被说出来,除了大家对此热烈的讨论之外,其中还加有刺耳的“哦”声。由于屡屡发声,处在激烈讨论中的同学们也注意到了这个特别的声音。这次我在意了。而且,确定了发音者是宇。我停止了我的讲课,批评了宇。但我隐约从他当时的表情中感到他根本就没把他发出怪声的错误当回事,还夹带有一点的不服气。我的直觉是对的,接下来的日子就是宇想“哦”就“哦”一声。以前是为了表达他的惊讶、愉快、对别人的评价。现在发展成了一种习惯。甚至几位任课教师都向我反应这件事情。我甚为苦恼。后来,我又和宇沟通过一次。他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就叫出声来了。”是呀!一个二年级的学生也真的不会再用其他的词汇表达更深的情感。再后来我发现,宇对于自己的坏习惯开始产生了痛苦。这种痛苦宇他自己也表达不清楚是怎么回事。这件事我太在意了,在意了一件如此之小却又令人苦恼的小事。我多么希望宇好起来。我问自己:宇在什么情况下“哦”的频率会降低一些?他是怎么做的?我怎么做也會使宇减少“哦”的次数?我发现只要不去关注宇,不再提那一声“哦”,将我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就行了。
并且,给大家的感觉是我从来没听见过那声“哦”。我还注意观察宇在什么时候不“哦”。很快我发现了,宇在画画、写作业、听故事、看动画片的时候不出声。也就是说,他在做自己十分感兴趣的事情时不“哦”。抓住这一特点,我谱写了“三部曲”。
“一部曲”:在一次全班完成语文作业后,我找到宇。我表现出极为高兴的样子对他说:“宇,我发现你今天写作业时全神贯注,而且很安静,你感觉怎样?”宇的眼神刚开始时略有闪烁,后来眼珠定在那里,有点不自然地笑了笑,我知道他明白了我的“潜台词”。
“二部曲”:让他每天早晨带领同学们晨读,结果一次怪声都没有。我告诉他,那个“哦”已经被他赶跑了。
“三部曲”:最难解决的是接话“哦”。为此,我特意选择了一个极富吸引力的话题(借2008年4月,奥运火炬传递我校的活动)。“同学们,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召开。奥运圣火正在全球传递。承载着圣火的‘祥云火炬,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摸一摸?”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告诉你们,明天,奥运会的赞助商——可口可乐公司将把‘祥云火炬送到我们身边,和大家共同唱响奥运之歌,我们每一个同学要穿好校服,佩戴好红领巾,带好白手套,参加这次有意义的活动。”话音刚落,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待掌声停止,我说:“接下来我要表扬一个人,他在我讲话时,听得最认真,他就是宇,更可贵的是他的倾听能力很强,在倾听时不再打扰别人讲话,请大家再一次把祝贺的掌声送给他。”
奇迹发生了。从那件事以后,“哦”再没有在教室里响起。
在宇改掉“哦”这件事情上,我不仅暗暗帮助了宇改掉了坏习惯,扫去了我和他笼罩在心头两个月之久的阴云,而且我将学习到的心理咨询技术应用到解决教育孩子的细节问题。还在于我让宇在“哦”这件事情上拥有了一次战胜困难的成功体验。这样,在今后的日子里,当他再次陷入问题时,他还可以争取成功一回,因为经历过一次失败的考验就不会再惧怕失败的到来。
感悟:
从这以后,我学会了发现,发现那教学中不起眼的瞬间;我学会了耐心倾听孩子们的心里话;学会了在孩子们的面前微笑着说一句“你长大了”;学会了在孩子们的生日里发张电子贺卡;学会了在孩子们面临困惑的时候,无条件地接纳他,宽容他,爱的前提需要等待。
(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凌空街第一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