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丹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核心素养国内研究综述
张 丹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随着经济社会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教育新理念。为了更好地了解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通过内容分析法,分析了从2013年至2016年发表的核心素养相关文献,从研究过程、研究文献、研究内容和研究趋势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出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在高校,并逐步深入到基础教育,已经进行了由理论层面转向实践层面的探索。目前该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核心素养的基础研究、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等。
核心素养;内容分析法;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际组织、国家、地区对“核心素养”的探究日益增加,并针对自身情况提出各具特色的“核心素养”体系。我国也不例外,“核心素养”于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此后核心素养便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发布,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创新实践”。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内学术论文的分析,期望总结出现阶段对于核心素养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发展趋势。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于2013年至2016年国内发表的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而对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问题、研究热点以及研究的现状进行归纳总结。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研究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1]。该方法通常旨在对研究对象的本质性事实和发展趋势进行清晰的梳理和了解,以此对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揭示和挖掘,并对其发展趋势加以预测和把握。内容分析法的实施步骤通常分为以下几步:首先根据研究问题界定目标总体的范围,然后对目标总体范围进行筛选,梳理出研究样本,接着选定研究的分析单元,确定研究编码体系,对文献样本进行编码统计、处理,最后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一定的研究结果[2]。本文将按照该步骤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处理。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来源于中国知网,以“核心素养”为关键词,搜索到与核心素养相关的文献共437篇,并以此为研究对象总体范围,然后对这些文献进行相关性处理,即将不相关文献进行剔除,并根据文献的被引数、下载数及其来源决定是否将其作为研究样本,最终选定了351篇核心素养相关文献作为研究样本。其中包括学术论文338篇和学位论文13篇。
本文从研究过程分析、研究文献来源分析、研究内容分析三个维度对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将每一篇独立的文章作为分析单元,且不论篇幅大小,均以一篇计算。通过仔细阅读每一篇文献,总结其研究目的、内容,本文将核心素养内容分析编码体系分为五大类:(1)核心素养的基础研究;(2)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评价;(3)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4)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5)国际组织、国家、地区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每一类又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具体如后文。
由于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研究方向、研究层次,即学术论文代表了研究的广度,学位论文数代表了研究的深度[[[]刘建设,李青,刘金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7,(7):21—25.]]。因此本文将核心素养相关文献从论文总数、学术论文数、学位论文数三个角度进行数据统计,得出如图1所示的论文数量随年份变化趋势图。图中横轴代表年份,纵轴代表每年论文数。
图1 核心素养相关文献年度分布情况
截至2016年底,在中国知网的“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六个学科领域中关键词为“核心素养”的文章共有437篇。2014年3月,柳夕浪[4]发表了《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文章,借鉴国际社会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对素质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厘清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体系的关系,并引起了国内对核心素养的关注与研究。2015年4月,钟启泉[5]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一文,提出核心素养研究是一种持续的多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的集成,历来受到国际教育界的关注。从其发展趋势看,大体涉及“人格构成及其发展”、“学力模型”和“学校愿景”研究三大领域,而这三大领域,也启发了我们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利用万方数据库的知识脉络分析功能进行“核心素养”的热点分析,得出如表1所示的从2013年一2016年间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热点分布表。
表1核心素养研究热点分布
可以看出,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初步形成期(2013年以前)
对于核心素养,主要与城市规划教育、广播电视事业有关。针对城市规划教育所面对的挑战,提出教育迈向包含了对主体"学、识、才"三个层次的专业核心素养的培养和人文素养是婚礼主持人的核心素养这些观点。
2.发展期(2013年——2014年)
这一阶段核心素养开始与基础教育相关,政治、语文、体育等学科首先开始关注学科的核心素养。并且这一阶段我国学者更多的关注国外是如何进行核心素养的界定、核心素养的内容以及发展过程、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等,为核心素养在我国的提出与发展借鉴经验。
3.深化期(2015年以后)
从2015年开始,国内对于其他国际组织、国家、地区核心素养的研究更加成熟、深入。在课程改革、教学设计相关方面做得思考也更多,并且在一些中小学中已经进行了相关的课程改革实践,开始将核心素养从理论层面转向实践层面。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的期刊论文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文章数量明显增加,说明各个学科都在进一步思考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文献来源分析
对于文献来源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该领域较为关注的是学术期刊以及研究较为专业的高等院校。期刊来源分析主要是针对研究样本中的学术论文。将351篇学术论文进行所属期刊统计,结果发现是所有学术论文一共涉及到118家期刊杂志。其中载文量超过10篇的期刊如表2所示。我们可以发现,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存在于教育领域,与课程、教学、学科联系较多,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也正在进行。
表2 文献期刊来源
根据上文对研究内容一级类目的设计,在对研究样本内容进行了初步的了解的基础上,对一级类目进行了划分,以便对文献的内容进行更细致的把握,二级类目如表3所示。然后根据内容编码体系对样本中的文献进行编码并统计,得出表3中的结果汇总。
表3 内容编码体系表及其结果统计
从表3中可以看出,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热点比较集中在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培育、核心素养在学校中的实践探索几方面。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基础研究、核心素养与课程、核心素养与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实践探索、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五个维度进行详细介绍。
2.2.1 核心素养的基础研究
要对核心素养进行研究,最基础的便是厘清核心素养的概念。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各国际组织、国家、地区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概念各不相同,由此可见,核心素养的概念是因时、因地而有差异的,也较难给予一个确切的定义。
像我国学者辛涛认为,学生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按照学生发展规律规定了一定教育经历后其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是对教育目标的另一种诠释[6]。与之相似的观点还有施久铭提出的,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7]。还有学者[8]提出,“核心素养”的含义不同于“知识”和“技能”,前者的范围要更广。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概念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欧盟,欧盟理事会在2002年3月发布的关于核心素养的进展报告中就“什么是核心素养”提出了一个定义,认为“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在完成义务教育时这些素养应得以具备,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9]。该定义的文本至今基本没有变化,这反映了欧盟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已经达成共识。
从总体上看,虽然国内学者与O E C D、欧盟在核心素养的定义上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还是有相同之处。第一,核心素养的特点:有跨学科、可迁移、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应用。第二,核心素养的作用:培养学生一种普适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 核心素养与课程
我国从2001年开始进行课程改革,近年来,课程改革有一个明晰的政策标杆是学校教育包括课程应该“以学生为本位”,“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在核心素养与课程的关系上,国内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褚宏启[10]提出,要落实培养目标,需要依靠课程。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支柱性理念,对研制课程标准、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邵朝友[11]认为,要落实核心素养,势必考虑实施的载体。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即如何摆正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应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这一问题上,顾明远教授[12]认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都在聚焦对于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素养需要在长期的教育中慢慢养成。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基础教育学校在课程改革方面要进行三方面的努力。第一,将身心健康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第二,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三,课程内容及实施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
2.2.3 核心素养与教学
虽然我国的课程改革已经持续多年,但在现在很多学校的课堂中仍以知识为导向,在高分、高效的背后是学生对知识失去兴趣、是教师只顾教学而忘记教育的初衷。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教育领域正在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课堂教学的目标不该仅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应该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幸福健康发展。有学者提出教学转型即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其根本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核心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型,是一个以知识理解为载体引导学生建构成长意义的过程。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新课程教学,教师的“教”是要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学。教学的转型主要在于课堂,什么样的课堂决定学生有什么样的发展,单元教学设计便是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理念。钟启泉[13]认为,“核心素养”是当今国际教育界的潮流,“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单元设计——课时计划”——这是环环相扣的教师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
2.2.4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实践探索
随着核心素养逐渐的深入人心,学校的教育理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基于这种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学校教育者将核心素养的理论应用到实践,对核心素养的实践层面进行探索。
成果比较显著的是清华附小的“1+X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研制了《质量目标指南》和《课堂乐学手册》,搭建了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之间的桥梁,使课程真正服务于学生成长[14]。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对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进行校本探索。学校以“健康力”“人格力”“学科力”“学习力”“规划力”来表述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内涵[15]。广州外国语学校将广外人的“核心素养”界定为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应共同学习的必要素养,即三种范畴和九个面向,并以此为框架,学校创新实施博雅课程,包括博雅校园公共艺术课程、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博雅校园社团课程、博雅教育视野下的国际课程[16]。
2.2.5 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
在核心素养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学科也纷纷提出学科的核心素养,在研究较多的学科中还提及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与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等问题。
在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问题上,李家清认为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在“地理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17]。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马云鹏认为教授认为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学习者在学习数学或学习数学某一个领域所应达成的综合性能力[18]。对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罗华莲认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学科知识、政治学科能力、政治学科思维品质、政治学科态度及政治学科情感、价值观[19]。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成分[21]。
自2014年“核心素养”一词在国家文件中出现之后,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对其的研究、探讨也相应开始,“核心素养”便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词。但通过对核心素养以上的综述可以发现,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改进教学设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案例并不多,说明一线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也不明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如今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核心素养是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对于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如何在课上、课下培养这种核心素养值得深思和探讨。
2.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不明确,在理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各学科应考虑分学段、分科目制定学科核心素养。
3.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对教师意味着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师如何做到核心素养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开展成体系的核心素养与各学科深度融合的案例研究。
与核心素养相关的概念最早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应对21世纪对教育提出的挑战,出版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到,报告首次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习做事、学会共处、学会成为你自己。这四大支柱虽然没有“核心素养”的名称,但却为回答21世纪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指明了方向。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再次强调,“教育还需培养学生作为全球公民所必需的可迁移技能,如批判思维、沟通、问题解决和冲突解决的能力等。”
从以上国外核心素养的发展,并结合我国核心素养的发展现状,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厘清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加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我国现在推行的核心素养这一育人理念并不意味着抛弃之前的素质教育,而是对后者的一种提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跨学科学习能力与研究性学习能力。改变育人理念首先要做的就是区分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对核心素养有一个深入、透彻的理解。
2.重视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研究,构建核心素养的科学体系。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起着引导、导向的作用,但目前关于核心素养理论基础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对核心素养的下一步发展会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急需对核心素养理论基础进行探讨。
3.建立核心素养评价的指标体系,关注核心素养的实践效果探索。目前我国对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研究比较少,但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需要外显的行为来反映。而且,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进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实践探究,其实践效果也需要评价体系来判定。建立一个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评价体系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建设,李青,刘金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7,(7):21—25.
[4]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2014,(3):5-11.
[5]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15-04-01(7).
[6]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1.
[7]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13-15.
[8]汪瑞林.核心素养:素质教育再出发的起点[N].人民教育报,2015-05-13(10).
[9]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12):89-102.
[10]褚宏启.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15,(9):27-31.
[11]邵朝友,周文叶,崔允漷.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8):14-22.
[12]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人民教育,2015(7):17-18.
[13]张肇丰.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第十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6,(2):18-21.
[14]窦桂梅,胡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建构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5,(1):38-42.
[15]申屠永庆,缪仁票.“五力”相成评育结合:高中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探索[J].中小学管理,2015,(9):15-18.
[16]刘红梅.培广博之才育雅正之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博雅课程体系之建构与实践[J].中小学德育,2015,(10):39-42.
[17]李家清,常珊珊.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J].地理教育,2015,(4):4-6.
[18]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9):36-39.
责任编辑:邓荣华
G 420
A
1672-2094(2017)04-0065-05
2017-05-29
张 丹(1993-),女,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