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食品安全舆情传播的四大特点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日前发布了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分析,认为2016年食品安全舆情传播有四个明显的特点。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微生物污染成为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三大关键词,其他关键词还包括丙烯酰胺、二恶英、酵素、抗生素、生物毒素等,其中生物毒素被首次提及。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告诉记者,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的关键词前三位为:微生物、乳制品、保健食品。对比来看,微生物、保健食品仍然是媒体重复关注的热词,食品添加剂在2016年再从前四上前三。而2015年的热点行业——乳制品在2016年则相对平静。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对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进行分析表明,“源头污染”已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比如“输欧茶叶含高氯酸盐”、“香港检出市售大闸蟹中二恶英超标”、“麻痹性贝类毒素”及农残、药残等,中国食品安全风险中难度最大的原料污染问题已浮出水面。
观察2016年食品安全舆情传播,有四个明显的特点:
“透明产生信任。”2016年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抽检信息的常态化发布及快速的处置,提升了风险交流的能力和水平,使食品安全从风险交流进入信息交流的可防可控状态。
主流媒体对食品安全的传播日趋专业、客观,并由此稳定了中国食品安全舆情传播的主战场,这是今年食品安全舆情关注度下跌近30%的重要因素。
部分地方媒体的养生等生活栏目中,对食品安全及工业食品的表述缺乏科学精神,有严重缺陷。“隔行如隔山”、“术业有专攻”,但有些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却“无所不知”地将自己“明星化”,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评述不专业、不准确,造成消费者的无端恐慌,并降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
第四个特点是“冷饭热炒”,主要出现在自媒体和微信圈中,将已被科学家解读的旧闻“改头换面”成食品安全的“惊天新闻”,是2016年的特点,如“速成鸡”变成“速成鸭”,对方便面、小龙虾、转基因等问题进行反复炒作。孟素荷认为,此类没有科学依据的“旧闻新炒”占今年热点问题的25%,也是最能影响普通百姓感受的“伪信息源”,应予关注。
据记者了解,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持续6年关注年度食品安全热点,为公众所关心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答疑解惑,同时也提出科学建议。(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