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小琼
[摘要] 广西红水河流域的壮族人民承袭2000多年历史,有过“蚂拐节”的习俗,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为弘扬地方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举行壮族蚂拐节活动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红水河流域蚂拐节现实意义
【分类号】K892.1
在美丽的广西西北部,有一条河流,是珠江水系的干流,上源为云南的南盘江,从贵州庶香与北盘江回合处起,至广西象州龙石三江口止,因河流途经红色岩系地区,故名红水河,全长638公里。红水河途径天峨、南丹、东兰、巴马、凤山等地。作为沿岸各族人民的母亲河,它不仅养育了各族人民,而且孕育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壮族蚂拐节就是其中之一。2006年,壮族蚂拐节荣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壮族蚂拐节的民族传说
在红水河畔,每到正月的蚂拐节时,天峨、南丹、东兰、巴马、凤山等地的壮族人都沉醉在古老的蚂拐歌河里,喜庆的铜鼓声中。相传,掌管雨水的是蚂拐女神,她热爱大地,使大地风调雨顺。有一年壮家青年东林,因丧母非常痛苦。而屋外青蛙“呱呱”的叫声让他心烦难耐,就把热水泼向青蛙,青蛙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从此,青蛙不叫了,人间便开始大祸临头,大地干旱,农作物颗粒未收。东林吓坏了,祈求神祖明示,得到神训:向青蛙女神赔礼道歉。于是东林在大年初一敲起铜鼓,敬请青蛙女神回村过年,又请全村人为死去的青蛙送葬。以后,人间又得到青蛙女神的保佑,风调雨顺。从此天峨、南丹、东兰、巴马、凤山等地的壮族人年年要过蚂拐节,祭祀蚂拐。
二、壮族蚂拐节的概况
蚂拐节一般从每年春节的大年初一起至二月初二结束,红水河沿岸壮族村村寨寨的群众,穿上美丽的壮族盛装,带上猪头、五色糯米饭、粽粑、腊肉、鸡肉等来到约好的地点欢度蚂拐节。通过祭司蚂拐,唱蚂拐歌、跳蚂拐舞,渴望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祈求蚂拐女神保佑人间四季人畜兴旺。舞者头戴各种各样的鬼神面具,半裸身子,面部、胳膊、大腿用蓝、黑、白三色颜料画出类似青蛙身体的道道痕印跳起蚂拐舞。而且舞者不分男女老少通宵达旦狂欢。所以,新年春节之时,各村寨都要举行一次隆重热烈的蚂拐节歌会,敲锣打鼓,主要内容有找蚂拐、祭蚂拐、孝蚂拐和葬蚂拐等活动。
流传2000多年的蚂拐节,在解放后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作为“破四旧”对象停办了十多年。改革开放之后,民族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人们越来越迫切追求,于是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民俗文化娱乐活动逐渐在民间又“风生水起”,并日趋活跃,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引导下,为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水河沿岸的群众每年都在农历正月期间自发举办蚂拐民俗文化节,成为当地一大特色文化品牌
三、红水河流域壮族蚂拐节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壮族民族特色体育项目,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民族的团结。
据统计,我国目前手机用户已达12.56亿人,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大约为8.57亿人,占总数量的68.24%。网络的发达,使大部分人成为低头族,沉迷于网络,不想参加户外活动。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年轻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渐渐淡化,民俗传统节日悄悄被具有时代节奏感节日代替。红水河流域每年的蚂拐节,都开展壮族民间特色体育项目,而且壮族民间特色体育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例如:篝火游乐活动、高杆绣球、背篓绣球、毽球擂台、蚂拐捉蝗虫、过独木桥等民族体育竞技项目;挑米接力赛、磨豆腐比赛、包粽粑比赛、舂馍巴比赛、抛绣球比赛等民俗竞技活动,活动的独特、新颖吸引了海内外游客观赏并直接参与体验。这些项目都是平时人们生活、生产时经常接触的活动,男女老少参与度极高,需要相互间的协调配合,而且易于推广和普及。每年的壮蚂拐节已经不仅是壮族人们的活动了,方圆几十里的亲朋好友和汉、瑶、苗等少数民族以及新来的客人、甚至侨居海外的壮族后代都积极参与活动。通过活动,增强村民间的团结协作,增强村民的感情、增强各民族间的感情,更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
(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不仅是一种经济性非常强的文化产业,而且是一种文化性非常浓的经济产业。民族文化的神秘性使其成为旅游业最重要的支撑点。人们旅游的重要动因是民族文化的吸引,对异地文化的观光、欣赏、体验,成为旅游业的卖点,人文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以天峨县为例:天峨县于2014年、2015年举办“红水河文化旅游节暨壮蚂拐文化节”,文化节取得巨大成功,被国家文化部和中国民族节庆专委会列入全国重点推介节庆项目。天峨县每年的“红水河文化旅游节暨壮蚂拐文化节”,都举办有大型的特色蚂拐舞表演、摆歌堂山歌比赛、篝火晚会、民族绝技表演;有壮家风味的美食一条街;独特奇石一条街;参观壮锦刺绣、挑花、蜡染;壮锦袋、壮族绣球、壮族服饰;举办摄影大赛;根雕展;各类招商洽谈会等活动,深深地吸引了四方游客。某些活动具有大众参与性,游客和群众在亲身参与活动中感受节庆的美好与快乐,从而营造节日气氛。天峨县文化旅游节体现了本土化、特色化、大众化、节俭化的四大亮点。极大地吸引了海内外游客、摄影爱好者的到来。有效的促进该县文化娱乐的蓬勃发展,同时拉动了当地经济逐年递增。2014年,天峨县委、县政府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发展民族文化为支撑点,在不断完善原有生态旅游景区、景点和农家乐基础设施的同时,注重饭店、酒店、农家乐等旅游服务经营者和服务员的素质培训,不断提升住宿、餐饮、旅游等全方位服务质量,全县呈现出旅游、餐饮、住宿互相促进的繁荣景象。据统计,2014年,天峨县接待海内外游客大约为116.57万人次,同比增长21%;旅游业总收入11.24亿元,旅游收入创新高。2015年广西天峨红水河文化旅游节暨壮蚂拐文化节按照“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政府引导、民间主办”的思路,举办文化旅游节,展现天峨县独具魅力、独具特色的壮族蚂拐文化、生态文化、水电文化、长寿养生文化,着力打造“红水河、原生态、长寿养生”品牌,天峨县的知名度得到不断提升,全县经济快速发展。预计2015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将突破150万人次,游旅总收入再创历史新高。
(三)独特的民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
红水河流域沿岸盛行蚂拐节的村寨里,人人能歌善舞,善打铜鼓,多才多艺。特别是领袖人物,不仅舞艺精湛,还擅长绘画、剪纸和木工。每年举行蚂拐节活动所制作的蚂拐彩轿、大小彩旗、栩栩如生的龙凤花鸟、面具、道具等等都出自领袖人物之手。民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后,举办蚂拐文化节,村寨里的领袖人物带起了徒弟,把自己的各种技艺传授给后代。再次各县每年举办蚂拐节,都提前几个月在县城、各乡镇搞大型的蚂拐节图片宣传,号召各乡镇村民训练背篓绣球、高杆绣球、毽球擂台、过独木桥、蚂拐捉蝗虫等民族体育竞技项目;挑米接力赛、包粽粑比赛、磨豆腐比赛、抛绣球比赛、舂馍巴比赛等民俗竞技活动;排练找蚂拐、孝蚂拐、唱蚂拐歌、敬茶歌、舂榔舞、猴舞、皮鼓舞、凳术、蚂拐出世舞、毛人舞、拜铜鼓舞、犁田舞、打鱼捞虾舞、播秧、插秧、耘秧舞、丰收祭拜蚂拐舞、猴舞、纺纱织布舞等及具壮族文化特色的节目等等,村村練习、人人参与,全县人民都沉在准备过蚂拐节的欢乐海洋中。并且,在坚持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同时,政府充分发挥学校教育阵地的主导作用,使学校成为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让学校成为人才队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安排老师教学生跳蚂拐舞,训练背篓绣球、高杆绣球、毽球擂台、过独木桥、蚂拐捉蝗虫等民族体育竞技项目。学生对少数民族这些竞技项目非常感兴趣,都积极参与活动,独具魅力的蚂拐舞让学生倍感精彩。如今逢年过节,每每举行晚会,舞台上总会出现精彩的蚂拐舞,而且蚂拐舞已经走出了广西,走到祖国首都。如今,蚂拐舞的文化资源得到政府非常好的开发利用。蚂拐节活动的独特引起了日本、澳大利亚、法国、泰国、印度、台湾、香港等海内外著名专家的浓厚兴趣,他们不远万里专程来到红水河流域进行壮族蚂拐歌节的文化考察,独特的民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社会在变迁,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文化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只要在党委政府的引导下,积极开展对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只有注重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宣传,才能对社会的发展、对民族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