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结构,打磨亮点

2017-09-28 22:21江虹
求学·素材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葬花余秋雨消逝

【名师简介】江虹,语文教学法研究生,江苏省扬州中学语文教师,拥有多年的高三一线教学经验,专注教学研究与试题研究,多篇论文发表、获奖。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对美的祭奠。——余秋雨

【审题立意】

材料选自余秋雨的散文《笔墨祭》:“健全的人生须不断立美逐丑,然而,有时我们还不得不告别一些美,张罗一个个酸楚的祭奠。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对美的祭奠。”命题材料属于名人警句型,审题立意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捕捉关键词,把握核心。

抓住名言警句中的关键词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关键词句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语,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

余秋雨话中的核心主题词有二,一是“美”,二是“祭奠”。

第二步:注意由表及里,准确立意。

考虑到中学生的实际,本次作文对“美”的外延界定较为宽泛,并不只囿于艺术美或者美学史上出现过的概念(美的本质、审美过程等),而只要贴合材料的语境(美的祭奠),能够成为“祭奠”的对象,即视为成立。它可以是对一段美学史的回顾,可以是某种艺术(文学)美,可以是某种传统文化的美,可以是人情、人性的道德之美,可以是自然、环境之美。

在本题中,追念的对象不只囿于“人”,也可以是美好的、已然的或正在消失的事物。

第三步:善于由此及彼,立意深化。

英国美学家博克说过:“我们所谓的美,是指物體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祭奠”是指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因此,在本则材料中,祭奠的对象一定是已经或者正在消失的美的事物和情感。那么,本则材料可以表达的就是对美的、已经或正在消失的人或事的追念之情。“美”在行文中如何具体化?可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阐明“消逝之美”的具体内容或指明具体的领域,可写人,可写物,可写事,也可从文化、思想等领域入手。如琴——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书——书法的日渐式微……都是不错的角度。

审题时,学生失误的地方主要为:

1. 缺乏审题意识,所选主题词明显不具备“美”的特点(如引发人的愉悦之情,如具备深远悠长的滋味和值得留存的价值),或是与“美”无关。

2.缺乏点明核心主题词的意识。如有些同学以“传统文化”为写作对象,涉及“祭奠”,通篇表达追念之意,分析得很清楚,然而却不知明确地点出“祭奠”的对象和“美”相关的内容。

【得分】45分

【优点分析】

1.思路基本通顺,能自圆其说。文章1—3段:以花季少女轻生的新闻展开,引出美好凋零的话题;文章4—5段:扣题、扣材料,直接摆出自己不愿祭奠美好的态度;文章6—7段:假设论证,用“相助”阻止美的消逝;文章8—13段:将美分为可以保护的和必将消逝的两类,谈我们应持的态度;文章14—17段:得出结论,要保护美,发现美,不留遗憾。

2.扣题意识强。文章几乎时时都在回扣材料,“美”“祭奠”字样反复出现,以强化主题。

3.能熟练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不仅能做到论证简练、目的明确,而且多种论证方法能联合运用。开头的新闻事例论证破题,指出美的凋零,没有过多纠缠新闻事件本身的展开,精炼到位。文中,川端康成为美而无眠的例证用了假设论证,强调发现美的重要性。

4.语言基本流畅,书面清爽。

【病因分析】

1. 文章结构松散,小节太碎。缺少结构的整体设计。

2. 论点重复单一,分析中不能推进、展开。

3.对“美”“祭奠”的认识太简单,缺少层次和深度,不能清楚解释“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的原因。

4.几处例证选择较为陈旧,且没有得到精准的分析。

5.多处语句存在逻辑不当和逻辑错误的问题。

6.语言太平乏,缺少色彩,缺少力道。

【升格技巧】

1.精心设计论证结构,多点承上启下的语段或过渡连接的语句来增强整体感。

2.需要有对“美”“祭奠”有集中的概念分析,做到论证的针对性。可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阐明“消逝之美”的具体内容或指明具体的领域。

3.充实论证方法。

4.要有亮点呈现(题目、由头、结构、文采、现实意义、辩证思考等)。

5.打磨语言,议论文也可以点缀修辞,提高文采。

【升格作文】

落花逝去仍有景

(标题富有寓意,与文章结尾呼应,暗含“不要沉溺于已逝之花,抬眼珍惜仍在之景”的中心之意。)

每每听闻花季生命逝去,心底都会一恸;每每读到黛玉葬花,心弦总会一颤。琉璃易碎,昙花易谢,美景良辰总是难得持久。对美的祭奠叫人最难将息,正如余秋雨所说:“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对美的祭奠。”(迅速入题,一实一虚两个例子点出“美的祭奠”。)

陌生的生命、飘零的花瓣,似乎与己无关,却为她们哀怜。因为“美”从来就是如此,无关功利,无关得失。美,是伊甸园的玫瑰,是晨间的熹微,是案头的清茶。美,从来就是纯粹的,牵绊心灵的。(用类比论证、排比的句式,完成对“美”概念的分析,为下段分析铺垫。)

所以,为美举办一场祭奠,宣告美真的去了,真的无法挽回了,让人最痛彻心扉的实是在对那一去不回的美好进行绵长的追忆和悼念。正如黛玉最恸之时不在花萎,而在葬花,读者心生怜惜之时也在黛玉葬花之时就是这个道理。余秋雨自己也有这样的感受,莫高窟的毁损令人痛心,但当他真正置身于大漠之上,回想起罪人王圆箓的行径,凭吊这份昔日繁华时,那一份与美作别的悼念心境才更让他消受不住。(承上而来,论证为什么祭奠让人“消受不住”。所用例证中,一则回扣前文,深化内涵;一则用的题目出处余秋雨自己所感之事,较为机智,而且事例选择新颖、贴切,分析也能结合自己的观点展开。)endprint

既然美之逝去难以挽回,祭奠美让人消受不住,既然祭奠只能是祭奠,为何不在美消逝之前就阻止悲剧的发生?用一颗温暖的心、一双温暖的手以及一双明亮的眼睛去呵护美吧。(提炼、沿用了原文主要观点,简明扼要即可,为下文深入分析开路。)

但有些美好注定会消逝,倘若沉溺于悲痛中无法走出,格局未免太小了些。亡國的李后主,难以忘怀曾经的雕栏玉砌,于是在一首又一首用血和泪写就的诗词中,一遍又一遍地祭奠昔日之美。作为词人,他是伟大的;作为君主,桎梏于悲痛之中不思进取,令人扼腕。(思路转折,带来柳暗花明、境界开阔的局面。反面例证,与下文形成对比,强化了论点的说服力。)

更高的境界,在于顺其自然的心态和向前看的眼光。与其挣扎在已逝之美中,不如保有一份回忆,然后向前看,发现、保护更美的事物,不再让美消逝,不再让祭奠到来。被批斗的沈从文,怀念湘西文化也好,留恋自由的文字也罢,大可以在祭奠昔日美好之中大哭一场,就此沉沦。但他选择保留另一种美,潜心研究古代服饰,把这份传统之美留在历史上。倘若没有他祭奠美的别样方式,恐怕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终将在祭奠又一份文化的消失中落泪。(承上继续推进深化,点出祭奠的意义是让人学会珍惜,懂得向前看。例证和假设论证结合能强化点题,手法娴熟。)

花瓣应时总会落下,为之祭奠教人心碎,此乃人之常情。但人生又不该止于追忆逝去的美好,更该用双手去呵护尚未凋零的花朵,用眼睛去汲取枝头的芳华,用另一种美提醒自己免遭下一次祭奠的苦痛。(花的线索贯穿文章的标题、结尾,借花喻理,总结观点,结构显得完整圆融,构思巧妙。)

【评分】57分

【点评】

改后的文章整体感强,层次鲜明,有理有据,文采斐然。

主体内容上充实许多,不再是简单的重复观点,而是进行了层层深入的分析。文章首先就“美”“祭奠”的概念破题,继而深入分析“该如何对美祭奠”,分别从“保护美”“不沉溺于悲痛”“顺其自然的心态和向前看的眼光”三个角度层层深入,水到渠成地揭示最后的中心。行文上各段添加了起承转合的连接(比如“所以”“既然”“更高”),文章结构显得浑然一体。

论证过程中,把原文中川端康成和罗曼·罗兰的例子替换,改为黛玉葬花、余秋雨悼道士塔、李煜沉溺悲痛、沈从文研究古代服饰的例子,文学性强,内容丰富、说服力强,为论证展开和深入出力不小。

细节上注意到语言的打磨,运用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为文章增加了文采。更难得的是注意到了语言的节奏感,用心去营造整散句结合的氛围,如“每每听闻花季生命逝去,心底都会一恸;每每读到黛玉葬花,心弦总会一颤”及“琉璃易碎,昙花易谢,美景良辰总是难得持久”。多些这样的句子,就比原文精致典雅许多。

小M在线:

看了名师的解读和升格后的范文,你是不是有很大的收获?请你以上述作文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并剪下本期的“有奖评刊”邮寄给我们,你就有机会获得我们的精美礼品,更有机会直接晋级“求学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复赛!endprint

猜你喜欢
葬花余秋雨消逝
余秋雨投其所好
余秋雨投其所好
《红楼梦》里的三次葬花
等我来时
红楼戏的滥觞
背诵《葬花词》的丘成桐
消逝的打麦场
余秋雨究竟捐了多少钱
30年,光阴的故事——消逝的记忆
即将消逝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