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春华 胡登科(通讯作者)
(江苏省连云港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连云港222002)
继发性颅内结核诊断及疗效观察
穆春华 胡登科(通讯作者)
(江苏省连云港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连云港222002)
目的 探讨颅内结核诊断方法及治疗转归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颅内结核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及疗效。结果 本组病例均有结核病史或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病灶,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改变、影像学特点、免疫学等,所有患者给予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大部分病例治愈出院。结论 颅内结核临床症状多样,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大,诊断困难且死亡率高,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合理、标准化用药可提高疗效,可降低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
继发性颅内结核;诊断;疗效
继发性颅内结核是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之一,主要由结核杆菌导致脊膜、脊髓膜、蛛网膜、脑炎、脑膜炎(A17.0+)、脑膜结核球(A17.1+)等非化脓性炎症,同时可伴有脑实质和脑血管的损伤,是常见的肺外结核病之一[1]。由于颅内结核死亡率、致残率高、后遗症多,对患者的危害性较高,特别是近年来,在农村及城市周边生活的贫困人群之中,颅内结核发病率显著上升[2],但早期临床症状及体征却不明显,容易误诊、漏诊,致使病情迁延加重。为了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并减少后遗症发生,颅内结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我院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37例颅内结核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诊断颅内结核37例患者,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 22~58 岁,平均(36.9±5.7)岁,发病时间15~35d以上,所有患者均符颅内结核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患者均有结核病史,临床症状以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症为主,部分患者合并视觉模糊、听力下降,少部分肢体抽搐、昏迷等。
1.3 临床分类: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主要根据解剖部位将神经系统结核分为三大类,详见表1。
表1 颅内结核分类及病例数
1.4 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脑脊液检查:①脑脊液:无色透明26例(70.27%),微黄色或者浑浊11例(29.73%);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为主)30例(81.08%);脑脊液压力增高24例(64.86%),正常13例(35.14%);糖及氯化物降低24例(64.86%),正常 13例(35.14);蛋白升高 36例(97.29%),正常1例(2.71%);全部患者均做直接涂片3次,结核菌阳性8例(21.62%),培养阳性7(18.91%)。②血沉增快31例(83.78%),正常6例(26.22%)。③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结核杆菌7例(18.91%),阳性4例(10.81%)。④PPD试验:阳性32例(86.48%),硬结10~20 mm11例(29.72%),>20 mm9例(24.32%)。1.5 影像学检查:本组患者均行头颅MRI或CT检查,全部显示不同程度的颅内改变:①脑膜增厚(单纯性结核性脑膜炎改变)32例;②脑膜增厚伴脑实质性损伤2例(5.40%);③结核性脑膜瘤(MRI检查:幕上单发病灶,病灶大小15~50 mm)3例。
1.6 治疗方法
1.6.1 抗结核治疗:37名患者均予正规抗结核治疗:采用3HRZE/15HRE,或加用对氨基水杨酸抗结核治疗,根据病症轻重酌情用药,必要时可以给予鞘内给药,提高疗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化疗时间1~1.5年,重症可延至两年,以免复发。
1.6.2 手术治疗 :3例结核球患者行手术切除病灶,术前、术后均给予抗结核治疗。
治疗结果详见表2。
表2 颅内结核的治疗效果 [n(%)]
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将中枢系统结核分为颅内结核和脊柱结核,并用颅内结核来描述结核在颅内各解剖部位的病理改变[3]。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滥用及耐多药肺结核出现,在急性结核病中,继发颅内结核发病率约1%左右,同时脑外结核没有正规、合理的治疗也会引发颅内结核,致使本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针对本病死亡率高,发病形式多样化,治疗时间长、难度大,后遗症发生率高等特点,早期诊断十分关键[4]。
结合本文资料及相关文献,有下列情况之一或几项者,可考虑颅内结核可能:①患者有明显的结核中毒症状,伴或不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少数可有视觉模糊、听力下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②有神经定位症状为查明病因且伴有脑外结核病者;③老年患者及儿童低热或者高热,对症治疗一周无效;④患有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常规脑脊液检查,观察其生化指标有无变化(脑脊液指标改变早于临床症状);⑤疑似颅内结核,PPD强阳性或结核抗体阳性;⑥临床症状不明显,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并排除病毒性脑膜炎、颅内占位,脑血管意外等其他继发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5]。一旦患者怀疑为颅内结核,应立刻予以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延缓抗结核治疗将导致近80%的患者遗留神经功能的缺损,而早期抗结核治疗可极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6]。由于本病的治疗时间长,治疗效果与脑外结核、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程度呈负相关,颅内病变使脑细胞水肿出血,引起颅内高压,压迫呼吸中枢,导致呼吸衰竭或形成脑疝,易导致患者死亡[7]。因此,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尤为重要,对疑诊者应尽快予以诊断性抗结核治疗,从而,减少误诊,避免因误诊导致的患者死亡及神经功能的严重损害,降低颅内结核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综上所述,对于继发性颅内结核患者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关键。及时合理的规范化治疗,可减少耐药的发生,在积极治疗病原的基础上,给予降压、止吐及相应对症治疗,对控制疾病的进展十分重要。
[1] 何涛,朱佑明,李乾宁,等.不同化疗方案治疗初治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4,43(34):4628-4630.
[2] 丁香奴.结核性脑炎1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0,37(24):66-67.
[3] 陶胜忠,尹先印,张鹏远,等.脑结核瘤的诊断及治疗(附 17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2,38(8):496-497.
[4] 梁少群,吴兴柳,赵明聪,等.肺结核继发结核性脑炎及脑膜炎45例临床诊治体会[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4,9(2):155-164.
[5] 周勇.125例老年性结核性脑膜炎诊断及治疗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4,19(4):724-725.
[6] 马占云,陈鹏,范学文.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4,14(8):664-665
[7] 黄樱,陈剑平.老年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3):1430-1431.
Secondary Intracranial Tuberculosis Diagnosis and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Mu Chunhua Hu Dengke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Lianyungang,Lianyungang 222000,China)
ObjectiveStudy of intracranial tuberculosis diagnostic methods and treatment outcome.Methods Between June 2010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 June 2015,37 cases of intracranial tuberculosis clinical,radiological features,laboratory examination and treatment and curative effect.Results All patients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give diagnostic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most cases cured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Conclusion Intracranial tuberculosis clinical symptom diversity,o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amage,diagnostic difficulties and high mortality,So early diagnosis is the key to treatment,reasonable and standardized drug use can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mortality and sequelae.
Secondary intracranial tuberculosis ;Diagnosis;Treatment
R529.3
A 学科分类代码: 32024
1001-8131(2017)04-0316-02
2017-01-03